余楠 丁兆東
摘 要:分析實變函數(shù)測度論中幾個基本定理的證明過程,論述求解該類問題的基本方法:有限與無限的轉化。給出解決測度論相關問題的一種思路。
關鍵詞:實變函數(shù)測度論;有限與無限的轉化;方法總結
1 緒論
實變函數(shù)是一門重要的數(shù)學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勒貝格測度、可測函數(shù)和勒貝格積分,其中測度理論是其建立的基礎與核心。實變函數(shù)在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但該課程理論高度抽象,證明過程需要很強邏輯性和構造性。有鑒于此,很多學者與老師總結了實變函數(shù)解題過程中的各種方法:胡鵬針對Fatou引理以及Lebesgue控制收斂定理進行了總結與推廣[1];涂郗討論了Lebesgue控制收斂定理的應用[2];石秀文對特征函數(shù)的應用進行了總結[3]。本文將針對測度論中相關例題進行歸納總結,給出解決測度論問題的一種常用的,有效的方法:有限與無限的轉化。
在數(shù)學領域幾百年的發(fā)展中,數(shù)學家們致力于將“有限”上的成果推廣到“無限”,從而開拓思維,壯大現(xiàn)有理論體系。實變函數(shù)主要研究可數(shù)層面相關的理論,但由于可數(shù)這個與無限有關的概念十分抽象,研究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而“有限”層面的內容目前已經(jīng)比較完善,故通過一定方法先將“無限”轉化為“有限”,在“有限”的理論基礎上研究,再推廣到“無限”。這種有限與無限的轉化方法在實變函數(shù)尤其是測度論中屢見不鮮。本文結合基本定理的證明過程,闡述該種方法在測度理論中應如何使用,給出了解決測度論相關問題的一種思路。
在證明與測度有關的問題時,若題目中直接出現(xiàn)無窮或者有諸如康托集,開集,F(xiàn)σ集,Gδ集等字眼,可以考慮有限與無限的轉化。這種方法的思路大致是:根據(jù)題意及已知定理將“大”集合分解為“小”集合,對“小”集合的性質特點進行研究,再延拓到“大”集合上。一般的,可以通過有限覆蓋定理或者用有界區(qū)間分割集合完成從無限到有限的轉化;取極限是一種經(jīng)常被使用的從有限推廣到無限的手段,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取可數(shù)并……測度論的很多證明需要將上述方法結合使用,這就要求我們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 有限可加的性質結合極限原理
定理1[4] (勒貝格可測集的有限可加性)若Ankn=1是Rn中有限個可測集,則∪kn=1An也可測,且當Ankn=1兩兩不交時,成立:m(∪kn=1An)=∑kn=1m(An)。
例1 (勒貝格可測集的可數(shù)可加性)若AnSymboleB@n=1是Rn中可數(shù)個可測集,則∪SymboleB@n=1An也可測,且當AnSymboleB@n=1兩兩不交時,成立:m(∪SymboleB@n=1An)=∑SymboleB@n=1m(An)。
證明 記A=∪SymboleB@n=1An,考慮一個分解:
B1=A1,Bk=Ak\∪k-1i=1Ai,k=2,3,…
得到:
A=∪SymboleB@n=1An=∪SymboleB@k=1Bk(1)
由于AnSymboleB@n=1是可測集序列,則B1=A1,Bk=Ak∩(∪k-1i=1Ai)c,k=2,3,…是可測集,且諸Bk之間互不相交。令FRn,對于每一個p∈N+,由定理1得到∪pk=1Bk是可測集。所以由可測集的定義:
m*(F)=m*(F∩(∪pk=1Bk))+m*(F∩(∪pk=1Bk)c)(2)
由于∪pk=1BkA,得到:
(∪pk=1Bk)cAc(3)
因此:
m*(F)m*(F∩(∪pk=1Bk))+m*(F∩Ac)
=m*(∪pk=1(F∩Bk))+m*(F∩Ac)(4)
諸Bk之間互不相交,諸F∩Bk之間也互不相交,根據(jù)定理1,(4)式可化為:
m*(F)∑pk=1m*(F∩Bk)+m*(F∩Ac)(5)
(5)式兩邊同時令p→+SymboleB@得到:
m*(F)∑SymboleB@k=1m*(F∩Bk)+m*(F∩Ac)
m*(∪SymboleB@k=1(F∩Bk))+m*(F∩Ac)
=m*(F∩(∪SymboleB@k=1Bk))+m*(F∩Ac)
=m*(F∩A)+m*(F∩Ac)(6)
而m*(F)SymbolcB@m*(F∩A)+m*(F∩Ac)是顯然的。故A=∪SymboleB@n=1An是可測集。
當AnSymboleB@n=1兩兩不交時,由于:
m*(A)=m*(∪SymboleB@n=1An)m*(∪qn=1An)=∑qn=1m*(An)(7)
(7)式兩邊同時令q→+SymboleB@得到:
m*(A)∑SymboleB@n=1m*(An)m*(∪SymboleB@n=1An)=m*(A)(8)
因此:
m(∪SymboleB@n=1An)=∑SymboleB@n=1m(An)(9)
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可以直接利用已有的有限個集合測度(外測度)的結論,通過取極限得到對可數(shù)個集合成立。在上題中,需要利用定理1,找到不等式關系,再取極限。
3 有限覆蓋結合極限原理
先論述一個定理。
定理2[4] (有限覆蓋定理)設F是一個有界閉集,是一族開鄰域,完全覆蓋F(即對于F中任何一點x,恒有鄰域N∈,使x∈N),則在中一定存在有限多個鄰域N1,N2,…,Nm,它們完全覆蓋F。
例2[4] (開集測度的單調性)令O1,O2是R上的兩個開集,如果:O1O2,則m(O1)SymbolcB@m(O2)成立。
證明 設O1O2,將O1,O2分別表示成可數(shù)個互不相交的開區(qū)間的并,即:
O1=∪SymboleB@n=1In,O2=∪SymboleB@k=1Jk
其中InSymboleB@n=1,JkSymboleB@k=1兩兩不交。
對于每個In(n∈N+),存在一個Jk(k∈N+)使得InJk成立。
不失一般性下證所有的Jk(k∈N+)都是有界的。令q∈N+且ε>0。記:
Iεn:=[an+ε2q,bn-ε2q]∈In:=(an,bn)
∪qn=1Iεn是閉集,由有限覆蓋定理:Jk1,Jk2,…,Jkp,使得:∪qn=1Iεn∪pj=1Jkj。于是有:
-ε+∑qn=1In=∑qn=1Iεn=∪qn=1IεnSymbolcB@∪pj=1Jkj=∑pj=1JkjSymbolcB@m(O2)(10)
由ε的任意性,有:
∑qn=1InSymbolcB@m(O2)(11)
其中q∈N+。再令q→SymboleB@得到:
m(O1)=∑SymboleB@n=1InSymbolcB@m(O2)(12)
在該題目中,所求與開集有關,開集可以表示成可數(shù)個不相交開區(qū)間的并,這是一個與無限有關的問題。由包含關系,可以將區(qū)間縮小變成閉集,根據(jù)有限覆蓋定理,找到有限個開區(qū)間包含這有限個閉區(qū)間。利用已知性質,得到一邊有參數(shù)一邊無參數(shù)的不等式,令參數(shù)q→SymboleB@,得到結論。
4 利用化整為零思想分解集合
例3[4] (勒貝格可測集幾乎就是一個開集)E是勒貝格可測的,則ε>0,存在一個開集OE,使得m(O\E)<ε。
證明設E是勒貝格可測集,由于:
m(E)=m*(E)=inf{m(O):O是開集且OE}(13)
由下確界的定義ε>0有:
m(O) 而O=(O\E)∪E且(O\E)∩E=,有: m(O\E)+m(E)=m(O) 當m(E)<+SymboleB@時,m(O\E)<ε顯然成立。 如果m(E)=+SymboleB@,考慮En=E∩[-n,n],則存在一個開集OnEn,m(On\En)<ε2n成立。 記:O=∪SymboleB@n=1On,則O是開集且OE。滿足: O\E=(∪SymboleB@n=1On)\(∪SymboleB@m=1Em)=∪SymboleB@n=1(∩SymboleB@m=1(On\Em))∪SymboleB@n=1(On\En)(16) 于是有: m(O\E)SymbolcB@∑SymboleB@n=1m(On\En)SymbolcB@∑SymboleB@n=1ε2n=ε(17) 綜上所述,不論m(E)=+SymboleB@或者m(E)<+SymboleB@命題始終成立。 在該題中,由于集合E的測度存在無窮的情況,需要分類討論:當測度小于無窮時,不等式兩邊直接減去相同項;當測度值為無窮時,需要將集合E分解成測度有限的集合的并,找到滿足的關系式進行求解。 有限與無限轉化的方法不光在測度論以及其他數(shù)學領域中被廣泛使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體現(xiàn)著這種思想。無限到有限是由難到易的過程,有限到無限是量的積累引起質的飛躍。解決實際問題時,需要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仔細分析,找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將復雜問題不斷細分為一個個簡單問題,對每個小問題深入研究,得到解決方法, 各個小問題解決了,大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從而實現(xiàn)了有限與無限之間的轉化。學習也是這樣,復雜的知識是由一個個最基本的小知識點構成的,所以不能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認真學好現(xiàn)在的每一門課,把基礎打牢,只有這樣,才能量變引起質變。 道雖遠,不行不至;事雖難,不為不成。 參考文獻: [1]胡鵬. Fatou引理以及Lebesgue控制收斂定理推廣及其應用[J].科技風,2020(13):41. [2]涂郗. Lebesgue控制收斂定理的應用[J]. 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73):119120. [3]石秀文. 特征函數(shù)的性質在實變函數(shù)中的應用[J]. 邢臺學院學報,2018,33(04):182184. [4]江澤堅,吳智泉,紀友清.實變函數(shù)論[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余楠(1999— ),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研究方向:數(shù)理基礎科學(數(shù)學)。 *通訊作者:丁兆東(1987— ),男,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納流體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