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彩珍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初中義務教育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學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fā)展為主要目的,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核心素養(yǎng)的現(xiàn)代合格公民。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尋找真問題真情境、探求真、踐行真就顯得十分重要。文章從教師真教與學生真學相統(tǒng)一;課堂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與真問題的有效結合;學生真實經(jīng)歷與真實體驗、真實感受相結合的教學設計模式等方面闡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尋真來達到教學目的的方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真教學;真學習;真情景;真體驗
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的教學是以初中學生的生活作為基礎,通過教學提高初中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以及健康發(fā)展作為培養(yǎng)目的之一的一門課程,可謂是綜合性的課程。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引領并且?guī)ьI學生進一步地了解社會、逐漸開始參與公共的生活,并且致力于將學生努力培養(yǎng)成為一名從內到外都負責任的公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在講課中有意識地將學科的價值一點一點地向學生滲透,從而真正的落實到樹立德行、教書育人簡稱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 教師真教學與學生真學習相統(tǒng)一
筆者曾經(jīng)聽過一堂公開課,是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一框《關愛他人》,本節(jié)課的任務主要是學習為什么關愛他人以及怎樣關愛他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把每一個知識點都做了相應的教學活動設計。由于設計太多的教學活動,一整堂課,教師都在應對自己設計的各種教學活動,整堂課安排得非常緊,小品、講故事等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學生的材料還沒有完全看完讀懂,教師就馬上拋出問題,提出問題之后學生還沒有思考討論明白,教師就趕著總結。一個接著一個的活動猶如趕場。感覺師生都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連軸轉,沒有任何喘息的時間,連聽課教師都覺得聽得很累。其實,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學生教育,讓學生通過學習有點滴感悟,要真正讓教學發(fā)生,讓學生有真感悟,而不是急于完成某一教學任務或某一知識點的講授。一節(jié)課的時間,如果教師能教會學生一些生活上的智慧、生活的知識與道理,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點,那么,就是一節(jié)比較成功的課。
記得有一次上九年級的復習課,由于學校的多媒體出了故障,上課前準備的復習課件無法使用。筆者當時的想法是,中考在即,每一節(jié)課都十分寶貴,不能隨便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課堂更不能被課件所綁架。于是筆者不再糾結于課件,筆者與一群學生開始了只用粉筆、黑板、復習指導叢書外加老師的嘴的復習課。運用時政熱點問題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時政熱點設置有一定梯度的問題,既讓學生感興趣又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話想說。講述老師自己的一些真實經(jīng)歷,也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體驗與生活感悟,在開放課堂的氛圍中,教師有效地完成復習任務,學生在課堂的時間內鞏固掌握了本堂課的知識。這樣一堂課,沒有華麗的教學設計,只有真實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實實在在。
二、 課堂創(chuàng)設真情境與真問題的有效結合
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不再給現(xiàn)成的結論。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努力還原社會生活中的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社會真實,使學生有生活的感覺。在這種模擬社會真情境中圍繞著探究問題,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始探討,逐步解決問題,在這種慢慢的探索過程中,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同時,由于學生身臨其境模擬解決現(xiàn)實問題,他們會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逐步獲得情感的共鳴,進而得到情感的升華。因此教師在備課教學時,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多種生活化的真實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些貼近生活的真情境中感受、體驗、思考,從而獲得與之相應的知識、能力、態(tài)度和價值觀。例如,在學習《以禮待人》這一內容時,雖然學生從小開始接受文明禮貌的教育,但是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不講禮貌的現(xiàn)象卻很多,如講臟話、不尊重別人。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說教,學生肯定不愛聽。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設計了一個情景小品,讓學生去表演。(小巖一家約了朋友一起吃晚餐。小巖一家先到了就餐地點,找到了包間。進屋后,小巖搶先坐在沙發(fā)上,把腳放在沙發(fā)上,自顧自玩手機。一會兒,幾位朋友來了,他們主動與小巖打招呼,小巖只顧答應了一聲,眼睛沒有離開他的手機。因為等的時間比較久,小巖有些餓了,菜剛上齊,他就拿起筷子夾菜吃,媽媽提醒他別著急,大人還沒有開始呢。小巖鼓著嘴,很生氣……)問:1. 你認為小巖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適?2. 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會有什么反應?如何做?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去探究、去體驗。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總結,學生認識到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在交往中怎樣做到禮貌待人呢?學生在之前的情境下思考應該怎樣做才能受人歡迎交到更多的朋友?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對日常交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在交往中應該語言文明態(tài)度親和舉止端莊。通過上述真情境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懂得了文明有禮的要求,也反思自己在交往中的做法。道德法治課就是幫助學生通過學習去積極健康地生活。老師的教學是幫助不是代替,更不是一種強制命令,而是要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生在真情境中自己去體驗,去感悟,這樣才能內化學生內在的心理品質。那種脫離生活單純的說教式教學,只能讓學生記住不少道德與法治的知識,但不能指導學生的行為。
《愛在家人間》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三框的知識,上課之前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一家人在一起的場景:在一個溫馨的客廳里,電視正播放著動畫片,一個七歲小姑娘認真地看著動畫片,旁邊的爺爺奶奶在逗弄著小孫子玩,不時發(fā)出的笑聲,爸爸媽媽在一旁幸福的看著,還輕聲地交談著。聽著爸爸媽媽的低聲細語和動畫片里的聲音,學生的眼里都是這一家人溫馨和諧的畫面,使學生感覺身臨其境也感受到家人間的愛,體味親情。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類似的情境,讓學生明白親情之愛是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和見證者。正是由于這樣一種關聯(lián),形成了家人之間割舍不斷的親情。之后教師提出問題:1. 你的家庭中,父母與你的相處方式是怎樣的?2. 當父母與你們發(fā)生沖突時,你們是怎樣處理的?由于情境真實,并且貼近學生的生活,提出的問題又針對學生生活的真實情況,學生有話可說,也有話想說。學生踴躍發(fā)言:有溫情和睦、有磕磕絆絆、有內斂深沉的相處模式。教師適當引導下回歸教材,學生都明白親人之間的愛的表達,有不同的方式,甚至會發(fā)生沖突,但正是因為愛才有沖突,不能因為沖突的發(fā)生就否認親情的存在。這種設計比較直觀,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它把探究性的過程以簡單真實的情境呈現(xiàn)出來。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然會根據(jù)一般的思維邏輯過程,真實代入角色并開始思考。這樣就可以做到條理清晰,在真情實感的體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