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詞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簡單二字卻道不盡其學科性背后所蘊藏的深厚內(nèi)容。在各個時代的課堂教學土壤之上,我們總穎悟到其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而要細細品味語文教學的多彩奧妙,卻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钠橇椭腔?。在此刻,讓我們駐足于語文教學的龐大畫卷之前,用“知情意”的感悟去解剖“真善美”的萬象紛呈。
一、真: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高速運行的社會將學科知識變得模式化、淺顯化、碎片化,更不必說做到與課本中的先賢、真知心心相印、見賢思齊。語文教學需要我們在這濃濃晨霧中照耀一縷晨光,從教材入手,從課堂入手,帶領學生融通教材、求得真知。曾有聞:思想的方法有三種,包括邏輯的方法、體驗的方法和玄思的方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材中自是融匯蘊藏著先人志士的體驗與玄思。我們在帶領學生學習時,不是學習教材,而是使用借鑒,不是學習只言片語的文句,而是去體會雋永深刻的智慧,使學生取其精華,拓展深度,形成個體的價值反饋與審美體驗。
教師對教材的使用與領悟本是一種求真的創(chuàng)造與解構(gòu)。不同的文本解讀對應學生不同能力的獲取,包括遷移、應變和再創(chuàng)造。教師對課本的處理更要習得“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智慧,否則語文課堂將成為一灘死水,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能力便不能成為一支涌流。
學習一門學問總要回歸生活,求真知也是求真愛、求真善、求真美。在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們體會到樸實無華而又厚重如山的恩情;在《蘭亭集序》中嘆喟山水之間“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也沾衣”的魏晉風骨;在《蘇武傳》中敬畏“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的堅貞不屈。這些洋洋灑灑的雄文華章皆使我們求以真知,觀心而品德。
教師在引領求真的過程中固然需要下一番辛苦,可謂任重而道遠。但在課堂教授前將教材融匯貫通,自成體系,歷行將書講薄,再由薄講厚的過程,求真的漫漫長路也行進的成功了一二。以個人淺顯的經(jīng)驗看來,教材中每位先人仁士都不可依著一篇文章粗略著講,以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多篇蘇東坡的詩文為例,教師在講授時便不可單獨拿著《赤壁賦》講“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或《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悟與體會,而是將蘇子放入到他自己的人生長河中去,真正帶領學生進入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去,以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方法品讀他的經(jīng)歷與作品,那些深切追尋的感悟便自然而然的流露于心間,因為蘇子著實是位有趣的人: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但這些也并不足以概括了蘇軾的全貌。[1]
總之,在當今人文教育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應放下之前對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的片面性、局限性的定義,破舊與立新同行,靜待語文教學的新意在這里生根、發(fā)芽。
二、善:潤物細無聲
雨露、陽光、春花、綻放……青春洋溢的學生們,在高中階段所需成長的養(yǎng)分很多,語文課堂需要用知情意去啟發(fā)學子的使命感。因為語文課堂的設計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需要教師們以一顆青春明媚的心潛移默化的引導和影響學生。袁枚曾說:“性情厚者,詞淺而意深;性情薄者,詞深而意淺?!泵科Z文課文的背后,都是一片真性情,在課本中尋真情,在課堂中行善道是我們一直要踐行的準則之一。
當學生對良知選擇深感迷茫時,《小狗包弟》給出如此的答案。在萬事萬物共存的天地之間,選擇這個難題需要我們用一生的經(jīng)歷去解答,但巴金先生勇于追憶被喚醒的歉疚與沉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孔子教誨:“巧言令色,鮮矣仁?!睂W會獨立思考,學會直面自己會讓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學生追憶故土滿懷情思時,大聲讀一讀《故都的秋》吧!在嘈雜的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心中一片對故鄉(xiāng)的記憶凈土何等珍貴,在郁達夫形散神聚、宛若流水般的文字中,你的深思是否也會釋懷?俗話說:柔軟心近道心。作者一顆了無界限的大愛之心也打動了你吧!
當學生彳亍于苦難而失落徘徊時,魯迅先生的訴說給予你溫情與解釋。人間最美的東西來源于苦難,面對那些無法言說的苦楚我們依然要給生活最摯誠的祝福,祥林嫂的悲劇令人清醒的認清一切,從改變自己開始,讓溫暖與關愛蔓延。
三、美:著意尋春不肯香,香在無尋處
追求文明的發(fā)展和個體生活的幸福從不是件易事,語文教學卻要起引領和示范作用,人性與人生之美不在別處,卻在不著意找尋之間。語文教學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圓融一體,便為尋美之旅添了幾分花香。用“悟、讀、動、講、練”作一葉扁舟,去尋找柳暗花明的大美體驗。高中語文教材之美需要我們用時間深切體會,因為我們必須明白:語文是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是理想,是意志,是欣賞,是被賦予內(nèi)涵的真知。
費孝通先生曾道盡美之真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闭Z文教學也應得這意味深長、曲徑通幽的境界,學生在每本教材、每篇文章、每節(jié)課中學會感悟美、融合美、創(chuàng)造美,也就實現(xiàn)了部分教學目標。在仲春時節(jié)吟唱“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在入夏時分感嘆“七月六日苦炎熱,對食暫餐還不能”;對清秋之景夢一場“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對落雪之際嘆一句“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這語文教學分明如寒夜星燈,將各美照亮,在每位學生的華美人生篇章中歷練佳作。
思想絕不是思想家的事,讓每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品味芬芳是教師需要思考的事。學楚辭詩歌,便能解幾分屈子“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暢然豪情之美,也能懂幾分郁達夫深切懷念而又不尚修飾的心安之美,更能悟幾分曹孟德“歌以詠志”的深沉執(zhí)著之美,使學生于愛、于情、于理之中,尋到這“美美與共”的學習精髓。
此刻,我們嗅到了語文的芬芳,更在語文教學中探尋到彌足珍貴的深刻與偉大,生活處處皆語文,春意無處不在,語文學習和教學的清香更需要一顆熱愛語文的心感受到,在春天翩然而至之時,讓我們與語文為友,求真、行善、見大美。
注釋:
[1]林語堂.蘇東坡傳[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趙佳琦,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察汗淖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