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陳列松,周 鋼,彭啟亮,孫彥澤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放射治療科,江蘇 蘇州 215004)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且診斷準確率高,已成為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的重要手段,臨床應用廣泛[1-2];但對較小或部位較深的肺結節(jié),穿刺活檢仍有一定難度。確定最佳進針點后,控制進針角度及深度對提高穿刺準確率、減少并發(fā)癥至關重要。本研究觀察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輔助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5月100例接受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的單發(fā)肺結節(jié)患者,男52例,女48例,年齡22~83歲,平均(55.1±12.3)歲。納入標準:術前影像學資料完整,心電圖、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計數均正常。排除標準:擬穿刺路徑上有肺大泡或肺囊腫等肺穿刺禁忌證;結節(jié)直徑≥30 mm。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0例,對觀察組行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輔助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對照組行常規(guī)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術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CT590 RT 16排螺旋CT機行掃描定位,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300 mA,層厚2.5 mm,層間距2.5 mm。Cook DCHN-18型一次性活檢穿刺針。對觀察組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所示病灶位置選擇患者體位,行常規(guī)胸部CT掃描,再次確認病灶位置、確定體表最佳進針點和穿刺層面(避開肋骨、肋間神經及血管等)、擬進針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及進針深度。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2%利多卡因行局麻后,將自制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圖1)安裝于CT機床頭,遠離無菌操作區(qū)域,使其底座與進針點在同一高度并處于水平狀態(tài),參考標記落于CT矢狀面激光定位線上,調節(jié)量角尺至所需角度,并打開激光光源,在穿刺過程中保持穿刺針長徑與扇形激光束重合,以通過激光束引導調整穿刺角度(圖2)。進針至預定深度后停止進針,復查CT確認針尖到位后,根據病灶大小切取適當長度組織條,并置于4%甲醛溶液中固定。完成穿刺后,待患者平臥休息5 min后再次進行常規(guī)CT掃描,觀察有無針道出血、氣胸等并發(fā)癥。對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完成穿刺術后確認有無針道出血、氣胸等并發(fā)癥。
圖1 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示意圖
圖2 穿刺過程中以扇形激光束引導調整穿刺角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結節(jié)直徑、進針深度(體表進針點與病灶的距離)、穿刺過程中CT掃描次數、單次穿刺成功率、診斷準確率、穿刺時間以及有無氣胸、針道出血等并發(fā)癥。單次穿刺成功指手術成功且只有1個穿刺點。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計算診斷準確率;穿刺時間為自麻醉開始至穿刺手術獲得第1條滿意的組織標本所用時間。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以±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53.8±9.4)歲,平均結節(jié)直徑(10.78±7.16)mm。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6.6±8.5)歲,平均結節(jié)直徑(11.54±6.18)mm。2組患者年齡(t=1.508,P=0.135)、性別(χ2=2.560,P=0.110)及結節(jié)直徑(t=0.568,P=0.571)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均成功穿刺(圖3、4)。觀察組穿刺過程中CT掃描次數、穿刺時間及患者氣胸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均<0.05),單次穿刺成功率、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P均<0.05);組間針道出血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相關指標比較
圖3 觀察組患者,男,76歲,接受仰臥位穿刺活檢 A.CT平掃示左肺上葉前段主動脈弓旁結節(jié),直徑2 cm; B.穿刺針推至胸膜邊緣,長徑與水平面呈57°; C.將穿刺針推至結節(jié)前緣內,活檢針推送至結節(jié)內切割病灶; D.拔針后結節(jié)前緣見少量針道出血,未見氣胸
觀察組對進針深度≤6 cm及>6 cm病灶的CT掃描次數、穿刺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2組結節(jié)直徑、針道出血和氣胸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3。
表2 2組進針深度≤6 cm病灶穿刺活檢相關指標比較
表3 2組進針深度>6 cm病灶穿刺活檢相關指標比較
對于直徑≤1 cm結節(jié),觀察組穿刺過程中CT掃描次數、穿刺操作時間及針道出血、氣胸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進針深度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直徑>1 cm結節(jié),觀察組穿刺過程中CT掃描次數、穿刺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進針深度、針道出血和氣胸發(fā)生率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4、5。
表4 2組直徑≤1 cm病灶穿刺活檢相關指標比較
圖4 對照組患者,男,60歲,接受俯臥位穿刺活檢 A.CT平掃圖像示左肺下葉背段結節(jié),直徑1.9 cm; B.穿刺針推至胸膜邊緣,長徑與水平面呈31°; C.將穿刺針推至結節(jié)后緣內,出現少量氣胸,將活檢針推送至結節(jié)內切割病灶; D.拔針后5 min再次CT掃描,氣胸未進一步擴大,未見明顯針道出血
對照組2例穿刺中出現氣胸者肺壓縮率超過50%,予胸腔閉式引流;其余為少量氣胸(肺壓縮率<10%),未予特殊處理。針道出血者均未經特殊處理而自行吸收。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已廣泛用于定性診斷肺結節(jié)[3-5]。實際操作中,選擇最佳穿刺進針點、進針深度和進針角度是決定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而能否準確控制進針角度則直接影響單次穿刺成功率。目前穿刺時仍憑借操作者主觀判斷,根據規(guī)劃進針角度大致確定穿刺角度,易產生偏差,對距離進針點較遠或體積較小病灶很難保證穿刺精準度;反復推針、進針以調整穿刺角度和反復CT掃描不僅增加輻射劑量,也增加肺損傷、氣胸、針道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6]。
本研究對觀察組行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輔助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對照組行常規(guī)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結果顯示對照組穿刺過程中平均掃描4.66次、平均穿刺時間9.77 min,單次穿刺成功率和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6.00%和84.00%,針道出血和氣胸發(fā)生率分別為18.00%和24.00%,與既往文獻[7-10]報道接近;而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輔助CT引導可明顯減少平均CT掃描次數及穿刺時間,單次穿刺成功率和診斷準確率分別達98.00%和96.00%,氣胸發(fā)生率降低至8.00%。進一步亞組分析結果顯示,無論進針深度如何,對直徑>1 cm結節(jié),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輔助CT引導均能顯著減少CT掃描次數和穿刺時間,但針道出血和氣胸發(fā)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直徑≤1 cm小結節(jié),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輔助CT引導不僅能減少CT掃描次數和穿刺時間,亦可明顯降低針道出血及氣胸發(fā)生率。
表5 2組直徑>1 cm病灶穿刺活檢相關指標比較
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是利用激光亮度高、方向性強特點,產生一束角度可調節(jié)的扇形激光平面,通過激光束引導,使穿刺針保持在最佳角度,以精準穿刺肺結節(jié)。該裝置可置于遠離無菌操作區(qū)域,便于調節(jié),且對手術動作不產生影響;產生的扇形激光束能直接投射在人體表面和穿刺針上,產生清晰的紅色激光線,效果直接而明顯;對器械操作半徑無限制,便于操作者對穿刺針角度進行校準和調節(jié)。目前亦有采用其他可提高肺穿刺術準確度裝置的研究報道[11-13],有待對比觀察其效果。
綜上,遠距離激光引導進針角度裝置輔助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可提高穿刺準確率,縮短操作時間,減少并發(fā)癥,尤其適用于直徑≤1 cm結節(jié)。該裝置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