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鮮花
我們正處于最安全最豐富最便捷的時代,這樣一種基于數(shù)據(jù)的判斷,是樂觀主義者響亮的號角。
過往的一年,突發(fā)新冠肺炎疫情的壓力測試之下,一體化的世界凸顯脆弱,但也更深刻地昭示了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關,唯有開放與合作方是抵御共同危機的更優(yōu)態(tài)度。鑒往知來,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更需理清對過去模糊不清或者似是而非的理解,方能以抖擻精神應對。
“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經濟走向高質量發(fā)展的當下,要在不確定當中確定未來。就如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所指出的,進步并不總是單調向前,因為解決問題的方案往往會帶來新的問題。但是,一旦這些新問題被依次解決,進步就會恢復。
平克寫下了《當下的啟蒙》一書,以批駁眼下對世界狀況的悲觀看法是多么大錯特錯。那如何才能對世界狀況作出全面合理的評估?平克給出的答案是:看數(shù)字。從數(shù)據(jù)角度看,人類的壽命、健康、食物、財富、貧富差距、環(huán)境、和平、安全、恐怖主義、民主、平權、知識、生活質量、幸福這些維度都取得了巨大進步。
我們正處于最安全最豐富最便捷的時代,這樣一種基于數(shù)據(jù)的判斷,是樂觀主義者響亮的號角。
從區(qū)域發(fā)展上來看,城市之間的競爭如火如荼。在城市如何保持競爭力這一至關重要的認知上,我們不應局限于固有的發(fā)展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新篇章”不是用“老套路”、憑“老經驗”、翻“老黃歷”,而是要有新突破、新格局、新氣象。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守英提供了另一種GDP創(chuàng)造的邏輯,中國城市發(fā)展邏輯將發(fā)生顛覆性巨變。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就沿用土地城市化模式,發(fā)展到眼下,城市的物理框架已基本搭建起來。城市應該從原來鋪攤子的模式轉變?yōu)樵黾映鞘械膬群?,接下來城市應該回歸它的本質——人流、知識、思想、創(chuàng)新聚集的地方。
為什么會喜歡一個城市?是因為此處有社交和文化,知識密集,有可交往、交流的朋友,可以想著一起做點什么,是一個可以舒服生活的地方,都想定居于此。這樣的城市會產生很多思想和創(chuàng)新,成為新的動能,創(chuàng)造很多GDP。如果一個城市能夠提供這種環(huán)境,或者在“十四五”期間率先提供這種環(huán)境,這個城市就有戲。
我們當然需要關注經濟發(fā)展,但也更需要關注每一個個體。很多社會問題,靠經濟發(fā)展解決不了,重要的是一定要回到人本身。
人類學家項飚認為,如果跟周邊的人、生活的世界關系不清楚,就會變成機會主義者,其他人都成了工具。很多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是誰想清楚,存在就是為了進入社會的中心,把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和周邊人的關系都放棄了,變成沒有原則的人。眼下社會極大的焦慮正在于此。
新的一年,讓我們更好地與生活建立具體的連接,從更根本上消解焦慮。在碎片化閱讀無孔不入的當下,也警惕如項飚所言的“我們讀的很多東西本身比較膚淺,不是精品,不是根本”,讀些看似無用卻有大用的歷史、人文、心理等經典書籍,讓自己的認知適當脫離碎片化的當下,“宕開一筆”天地寬,獲取更開闊的視角。每一本經典好書大致可以比作是建構一個個體系統(tǒng)認知的葉片,它自帶脈絡,沿著這些脈絡持續(xù)閱讀下去,就會漸漸種成自己的一片樹林,當現(xiàn)實里的壓力襲來時,這就是你可以越來越有底氣依賴的智識避難所。
新的一年,愿努力將那些狹窄的自我一點一點地舒展,抖擻精神,以有力擁抱不確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