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證實性偏差”,是說當人確立了某個觀念時,就很容易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時傾向?qū)ふ抑С诌@一觀念的證據(jù),而往往對那些不符合該觀念的信息視而不見。就拿以《迷人的海》獲得巨大聲名的鄧剛來說吧,盡管三十多年前鄧剛在寫作《迷人的?!窌r還不知海明威為何方神圣,但這部作品卻令他成了“中國的海明威”,以至于多少年后人們一提起鄧剛,就會把他直接和《迷人的?!樊嬌系忍?,似乎他除此之外就再沒有什么其他創(chuàng)作了。哪怕他在那之后一直到今天所寫的《白海參》《山狼海賊》《狼牙鱔》《老瘋頭》《鲅魚食》《明天我結婚》等同類“海碰子”題材小說絕不輸于《迷人的?!?,哪怕他一直以來左騰右閃不斷伸展觸須,還寫過偌多很有影響也都同樣精彩耐讀的文學作品,如可以歸入到改革文學陣營里的《劉關張》《八級工匠》《陣痛》,歸入到青少年社會問題小說兼成長小說里的《沒到犯罪年齡》《絕對亢奮》,
歸入到世態(tài)人情小說中的《有關狗的故事》《娶個媳婦上東炕》《給個眼神當愛情》《石女小薇》《石女冠美》等;但“證實性偏差”就這樣不講理,偏偏把鄧剛定位成三十多年了一直在原地踏步不動的海洋題材作家。其實呢,就像他早年鉚工、焊工、質(zhì)檢樣樣都拿得出手那樣,鄧剛是創(chuàng)作上的多面手,四處出擊并頗多斬獲,小說、散文、劇本,樣樣都來得也樣樣都不差,既有歷史反思,也有現(xiàn)實書寫。論說起來,鄧剛這么多年來倒是固守著一樣東西并不斷發(fā)揚光大,那就是幽默;只是,其作為出色的幽默作家的身份向來為“海明威”的名聲所覆蓋而難為人識。
具體說來,鄧剛小說的幽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物具喜感。
一提到“喜感”,容易讓人誤解,鄧剛的好多小說不都挺悲情的嗎?《白海參》中的海碰子們好不容易覓得了稀世寶貝白海參卻無能為力將其看護好,海狗子還因此失蹤;《山狼海賊》中的馬里對韓靖那么癡情也終未能如愿,引得一眾讀者意猶未盡。鄧剛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再接再厲。但那只是就小說結局而言,而通向這個傷感終點的沿途風景卻還是讓人充滿了喜悅和期待的,鄧剛一直習慣以喜寫悲益顯其悲。他給筆下人物命名,實在是太漫不經(jīng)心了,《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和小海碰子干脆沒有名姓,另外一些海碰子如《白海參》里的大將、于老鬼、海狗子、江豬,《山狼海賊》中的刀魚頭、三條腿、大齜牙、二齜牙,這些多少能透顯出他們是厲害角色的外號賤名固然好記,也意味著好養(yǎng)活,可也注定了干這冒死行當?shù)乃麄內(nèi)绮萁嬉话汶S生隨滅無足輕重,很容易被人遺忘掉。《陣痛》中的工人郭大柱、劉鋼炮都人如其名,命如其人,能說能“炮”,彼一時堪當大任鋼牙鋸齒放連珠炮,此一時又“大材小用”“鋼炮變啞炮”。還有《絕對亢奮》中的母老虎、老疣瘊、老帽、耗子,《山狼海賊》中的趙英烈、葛心紅,《有關狗的故事》中的趙得寶、李嬌嬌、馮小鳳,《給個眼神當愛情》里的張鐵頭、勾勾毛、魏寶業(yè)、魏小寶,《娶個媳婦上東炕》中的高德夫、谷穗兒、李平凡、劉開心,《石女小薇》中的鐵棒、李志強、張順麗,《老瘋頭》中的老瘋頭……顧名思義或望文生義免不了會有主觀臆斷的危險,但至少能讓人覺察出他們身份、職業(yè)、性格或者命運方面一鱗半爪的信息來,若是再結合他們所活動著的小說世界,什么“山狼海賊”“絕對亢奮”“給個眼神當愛情”“娶個媳婦上東炕”或者“石女”“有關狗”之類的,幾乎讓人敢斷言這些小說甩出那些乏味無聊讓人打瞌睡的小說十萬八千里的距離,沒準兒還會迷死人呢!再來打量這些人物的性格,鄧剛許是把自己那股子不認輸?shù)膫€性移花接木過去了,不管好人孬人還是中間人物,他們身上大都有著一種倔強勁頭,這就注定了這些人物身上會有一場場不辜負讀者的好戲發(fā)生?!稕]到犯罪年齡》里的中學生馬林不服管教,一心向往自由,結果就逃學逍遙無拘無束也漫無邊際地開啟了流浪生涯;《給個眼神當愛情》中的張鐵頭不僅頭硬,腦子也鐵板一塊,這個木訥固執(zhí)得不得了的窮“癩蛤蟆”非認準一個死理要嘗嘗天鵝肉——費勁巴力地親吻了愿意攀龍附鳳貪圖物質(zhì)享受的水紅一口,還給自己定下了攢夠銀兩迎娶這個天生麗質(zhì)的拜金女的高目標;《有關狗的故事》中的有錢人李嬌嬌,嬌貴到非要和趙得寶家的土狗過不去,想方設法置它于死地,而趙母又是一個愿意奉陪到底的硬氣對手,這兩種不依不饒的性格碰撞起來肯定要叮叮當當、噼里啪啦鬧出一些大聲響來,而趙得寶最后也真就得到了三陪女馮小鳳這么個“寶貝”;小薇(《石女小薇》)和冠美(《石女冠美》),也都是絕不服命要和“石女”這頑癥或后遺癥死磕到底的頑固女性。還有,鄧剛筆下這些人物自身的言與行、口與心,往往形成對比鮮明的強烈反差,由是讓人爆笑?!妒诿馈分械闹夷瓯砻嫔蠝匚臓栄胖倚墓⒐⒅厍橹亓x,但實質(zhì)上忘恩負義、薄情寡義、虐待成狂;《娶個媳婦上東炕》中的高德夫身為大學教授,文質(zhì)彬彬教書育人,看不慣年輕人朝三暮四、不負責任的愛情生活,但“名”不副“實”、“德”不配位,背地里看黃碟想女人,對自家保姆一直心懷不軌。鄧剛更喜歡讓筆下有著千差萬別的人物之間的關系發(fā)生意想不到的翻轉(zhuǎn),讓他們的情感距離由天各一方到兩情相悅甚而再到各奔東西,由此開啟饒有趣味也耐人尋味的生活新圖景。照理來說,說話文明的大學教授高德夫和粗俗健壯的農(nóng)村女人谷穗兒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娶個媳婦上東炕》),愣頭愣腦的窮小伙張鐵頭和愛慕虛榮的靚女水紅之間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給個眼神當愛情》),賺錢含辛茹苦、為人老實巴交的自行車修理工趙得寶和打扮時髦見多識廣頗有城府的三陪女馮小鳳絕對是兩個不同世界里的人(《有關狗的故事》),對男歡女愛已經(jīng)絕了念的“超人”冠美和張牙舞爪的“色魔”忠年也是不該擦出情感火花的(《石女冠美》),但鄧剛為這一對對各行其是的男女提供了特定的場景,讓他們在經(jīng)歷了生活的千回百轉(zhuǎn)之后“回心轉(zhuǎn)意”,使他們在認知、情感、意志上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與松動,本來永遠平行的兩條線在陰差陽錯中出現(xiàn)了奇妙的碰撞與交集,絕無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就這樣出其不意也順理成章、令人錯愕也叫人捧腹地變成了事實。所以,與其說鄧剛用自足的小說世界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個“笑場”,不如說鄧剛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人性的瞭望塔,“人是一個奧秘,我要解開這個謎”(陀思妥耶夫斯基語),他就是這樣好奇心十足地也是笑意盈盈地探測著這些“戲骨”的精神脈動從而參透人性諳盡世事的。
其次,故事真好看。
鄧剛是一個有生活有經(jīng)歷有故事的人,他的創(chuàng)作全拜嚴峻的生活所賜,他所眷顧的群體往往是與他有著相似經(jīng)歷的曾經(jīng)或者仍然被時代、被生活所拋棄的“邊緣人”,譬如那些將生命拋擲到浪濤里碰大運的海碰子、游離于正常軌道的流浪者或者為時代魔法師所戲弄的人們。鄧剛十三歲時就輟學進廠當工人總計二十多年時間,因為家庭生活困難而做了九死一生的海碰子,大海就是他熟悉和熱愛的圣殿,不但饋贈了他豐富的海珍,也鍛造了他強大的意志,賦予了他無窮的靈感。所以他筆下的人物都和他沾親帶故,也總愛在大海、工廠這些場域活動?!栋缀ⅰ泛汀渡嚼呛Y\》中的主人公都是同名同姓同叫馬里、生活在“文革”年代但情感經(jīng)歷大不同的海碰子;《沒到犯罪年齡》中的主人公問題青少年馬林雖是生活在改革開放的80年代,但沒正經(jīng)八百地上過學,先后在紙箱廠、漁場等地流浪打工,這顯然是鄧剛早年生活的移步換形,鄧剛原名就叫馬全理啊?!督^對亢奮》中的主人公兼敘述人“我”雖然既不姓馬也不姓鄧,卻長時間在煤場打工,在家庭環(huán)境、生活年代、成長經(jīng)歷和生命體驗上仍然與鄧剛相仿佛,可以說,是在代鄧剛立言論世。換言之,上述這些作品也都算得上是鄧剛的半自傳了。想想也是,作為現(xiàn)實主義作家,鄧剛的創(chuàng)作怎么可能離開生活的源泉呢?鄧剛一直都追求小說的好看,樂于捕捉生活中有意思和有意味的故事,因為“沒有好故事等于沒有血肉”(鄧剛《侃談長篇創(chuàng)作》),“你無論怎樣幽默也幽默不過生活”(鄧剛《寫小說的時代》),他差不多是把生活原汁原味地搬到紙面上來了。盡管生活艱難困苦,但是“所有最傷心的事一旦變成回憶,就像被糖漬過的苦菜,也會有著甜絲絲的品味”(鄧剛《山狼海賊·后記》),在品出甜樂滋味并將其傳達出來時,怎么能不苦中帶樂悲中寓喜?拿鄧剛那篇獲得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陣痛》來說,郭大柱、劉鋼炮兩個以工代干的鉚工、鉗工雖然荒廢了技術,但在搞宣傳搞批判的“文革”時期因為能說會畫而被工廠上上下下視作淺水里養(yǎng)不住的大魚,到了講求實干的改革開放年代,這兩個靠嘴皮子而風生水起的能人一下子就“龍落淺灘”變成任何一個車間都不愿意要的廢物了。到小說終了,郭大柱幡然醒悟,從最基本的后勤組送水工干起,意欲脫胎換骨,而劉鋼炮還執(zhí)迷不悟地在廣播喇叭里繪聲繪色地宣傳工人熱火朝天的干勁兒。不論是小說本身對比異常鮮明的人物命運、情節(jié)設計,還是郭大柱、劉鋼炮二人改革開放前后冰火兩重天的人生遭遇,本身就都透著冷峻甚或有些殘酷的幽默,這是生活、時代向人開的偌大玩笑。而鄧剛多年后純粹書寫漁家樂的小說《鲅魚食》也有類似的“黑色幽默”:游手好閑油腔滑調(diào)的大寶,沒個正經(jīng)職業(yè),成天賊眉鼠眼瞅著女人乳房看,直白外露地向漁家女水紅展開愛情攻勢,結果賺了個盆滿缽滿,還抱得美人歸;而大寶兄弟二寶,雖說老實正派聰明好學,在海洋環(huán)保研究所有一份挺不錯的工作,比大寶更愛水紅,但含而不露引而不發(fā),成天為海洋生態(tài)遭破壞而憂心忡忡,沒承想在情場上讓大寶捷足先登而自己只能遠走他鄉(xiāng)獨自咀嚼內(nèi)心的痛苦。鄧剛向大海的致敬之作《迷人的?!肥且粋€異數(shù),小說人物沒名沒姓沒啥情節(jié)好像也沒什么主題,但老海碰子的心理現(xiàn)實卻波瀾起伏,他對競爭伙伴兼患難兄弟小海碰子由排拒、鄙夷、較勁到關注、救助、接受和并肩作戰(zhàn)的心理轉(zhuǎn)換跌宕起伏,精彩風趣,流溢著脈脈溫情。至于晚近一些小說故事都奇特得有點荒誕,但荒誕中充滿了笑點熱點,雖說其中含辛茹苦含譏帶諷:趙得寶家低賤的雜種狗與何經(jīng)理家高貴的小姐狗之間的“愛情”引發(fā)了兩家人之間曠日持久的較量爭斗(《有關狗的故事》);張鐵頭憑借著啤酒瓶也砸不破的鐵頭而在職場情場上大顯身手(《給個眼神當愛情》);富家女小薇因為有可怕的生理缺陷,求醫(yī)問藥、物色男友、操心婚事、爭奪孩子等就成了她接下來需要不斷奮斗的目標(《石女小薇》);美麗的舞蹈教練冠美因為身體缺陷這個無法擺脫的宿命,結果就命中注定地遭遇到各種極品男人,愛恨情仇由此生成、展開并最終得到差強人意的解決(《石女冠美》)……這些小說講述的都是人與狗斗、人與病斗、人與人斗、人與法斗的故事,關聯(lián)起來的是經(jīng)理、醫(yī)生、警察、工頭、修車工、按摩工、黑道人物、江湖騙子、無良中介、奇葩男人等社會眾生相,矛盾集中,線索清晰,事件生成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可謂步步為營處處生變精彩連連笑料多多。
第三,敘述多調(diào)侃。
在《鄧剛海味館》一書中,“幽默感”是鄧剛掐算作家潛質(zhì)時特別看重的一項:“愿說笑話,很有風趣,極愿意對事物進行夸張。有時在氣氛憂郁和比較尷尬的場合也情不自禁地調(diào)侃一下。”“我們已經(jīng)活得挺艱難了,再郎當著個欠你二百吊錢的臉子,還活個什么勁兒!”鄧剛說話著文不呆板、富色彩、有生機、接地氣,令讀者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很容易就進入他的文本世界。即使是《迷人的?!愤@篇玩弄點“意識流”的小說,其中關于老海碰子作為這個世界最窮和最富的人的二合一的身份認定,還有老海碰子從魚肚子里驚險逃生的夸張傳說,他暗地里鄙夷小海碰子時蹦出來的那些閃耀著民間智慧的“別閃了牙幫子”“小嘴魚吃蟹子,也不量量自己多大牙口”一類語句都放射著幽默之光。至于鄧剛那眾多地道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更是通篇充滿幽默風趣、輕松調(diào)侃的氣氛。有雅詞俗用、反語正說:《給個眼神當愛情》里的房地產(chǎn)老板魏總故意放慢節(jié)奏和水紅親熱,為的是慢慢享受大自然里最后剩下的“綠色食品”,水紅委身魏總后覺得自己是在為家人前途而“壯烈犧牲”;《有關狗的故事》中對趙家的雜種狗“作風不正”這令人頭痛的毛病的議論,李嬌嬌為自家狗有可能為趙家的狗冒犯破了處女膜而要討個說法。有大肆渲染、夸張煽情:《絕對亢奮》中大家關于煤場女工母老虎厲害得讓男人招架不住的傳言——“最強壯的男人和她睡上一個月,就得拉到醫(yī)院里搶救”;《白海參》中長年流浪在外的馬里感嘆“我們確實該回家了,至少有二百八十年沒回家了”,海碰子們自編狂吼的“我們都是窮光蛋,口袋里沒有一分錢;我們都是闊大爺,海參鮑魚就干飯”則能讓人體會到這些走投無路者昂揚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有冷言熱議、巧點妙撥:《沒到犯罪年齡》中每一章開頭都讓超敘述者對該章內(nèi)容略做嘲謔式提點的“劇透”,如“這一章略微有點‘驚險味兒,但比起驚險小說就完了。你可能以為這小子跑掉了;但看到后來,你會覺得這小子實在是不應該跑。不過,你又會覺得這小子沒跑出去太不合算?!薄度€媳婦上東炕》開篇帶點警示意義的搞笑總結——“人老了心不老,其實是個痛苦;人老了性功能不老,更他媽的要命”;粗人谷穗兒時不時掛在嘴邊的“將個媳婦上東炕”兒歌中包裹著的對高教授的揶揄。有小題大做、明嘲暗諷:《絕對亢奮》中“我”抗拒去游泳隊而運用全身氣力抱住課桌決心與之共存亡的講述;《山狼海賊》中葛心紅家門前革命群眾瞻仰的熱鬧景象之所以不復存在,是因為“革命群眾又到別的地方去學習和致敬了。因為革命時代英雄輩出,有太多的烈士供人們學習?!编噭偸角f諧并出、冷峻玄遠的調(diào)侃風格俯拾皆是,以上只是蜻蜓點水隨意“斷”章取“義”舉幾個小例管中窺豹而已。
論說起來,鄧剛的幽默其來有自,得益于生活的激發(fā)和滋養(yǎng)。因父親是“資本家走狗”,是“歷史反革命”,是被判坐牢十二年的囚犯,他十五歲時作為“狗崽子”被拖到臺上挨批判,二十歲時在民兵開會時被逐出會場。他吃過野菜樹葉樹皮以果腹,他不顧死活跳進浪濤滾滾的大海里捕魚捉蟹以求得自己和家人的溫飽,他憧憬美好愛情卻被譏嘲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多次失戀,他辛辛苦苦爬格子拼命投稿而被退回的稿子可以用麻袋裝……生活一次次把他打翻在地,他都隨時翻身而起不改其志,并且在文學道路上談笑風生快馬揚鞭,這得有多熱愛生活、意志得有多強大才能做到啊!用泰戈爾那廣為人知的詩句來說就是:“世界吻我以痛,我要報之以歌?!焙茱@然,鄧剛回報生活的是開心之歌快樂之曲。當生活一次又一次對他施以戲弄、羞辱、痛擊、挫折時,他當然可以像巴爾扎克那樣吼叫著“我將粉碎一切障礙”而意氣風發(fā)地予以回擊,但十有八九,會在時代風浪中碰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玉石俱焚魚死網(wǎng)破;他當然也可以像卡夫卡那樣,因為“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而情緒低沉頹廢壓抑扭曲變形,果如是,我們看到的就會是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一點生命力的男版祥林嫂了。鄧剛選擇的是用笑來對抗一切困厄和重壓,也的確,管他是冷笑、嘲笑、訕笑、干笑、傻笑、苦笑、嬉笑、微笑、佯笑、大笑、皮笑肉不笑,唯有報之以笑,才能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才能化險為夷、化危為機,才能舉重若輕、以四兩撥千斤,才能讓一切風霜雨雪無奈我何,才能替自己沉重的人生舒一口長氣,才能讓他人感受到自己對生活對痛苦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體認……可以認定,幽默是生活饋贈鄧剛的巨大財富,能夠提振精神,醒腦益氣,并且成就了他的小說。所以,我們再為鄧剛畫像的時候,在“中國的海明威”之外,是不是可以考慮,也應該再給他一個“中國的馬克·吐溫”之類的名頭呢?
作者簡介:
喬世華,男,1971年出生于遼寧大連,文學博士?,F(xiàn)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已發(fā)表和出版文學評論作品二百多萬字。著作《楊紅櫻的文學世界》獲得第六屆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