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湯群
惲代英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武漢地區(qū)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和湖北地區(qū)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黃埔軍校政治教官,是大革命時期最具影響力之一的青年導師,被周恩來譽為“中國青年的楷?!?。
赤誠愛國心 ? 探索救國路
惲代英祖籍江蘇武進,祖父惲元復被湖廣總督張之洞招為幕僚,從武進遷居武昌。1895年8月12日,惲代英出生在武昌家中。其父惲宗培曾任光化縣老河口鹽稅局局長,一度舉家遷往老河口。辛亥首義后,其父失業(yè),1913年全家遷回武昌,同年夏惲代英考入私立武昌中華大學預科,后在該校繼續(xù)深造,畢業(yè)留校任教。
十月革命爆發(fā)后,惲代英開始與馬克思主義結緣。“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把惲代英從書齋推向民族斗爭的前線。1919年5月,為響應北京愛國學生號召,惲代英起草了愛國傳單《四年五月七日之事》。
5月7日,中華大學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運動會,在運動場上學生爭先恐后地搶惲代英起草的傳單。5月9日,這份傳單刊登在武漢《大漢報》上,一場大規(guī)模的反帝愛國運動在江城爆發(fā)了。當天,武昌各學校代表齊集中華大學,商討聲援北京學生事宜,擬定成立學生團,公推惲代英起草宣言書。惲代英當晚起草了4000余字的《武昌學生團宣言書》?!段洳龑W生團宣言書》對北京愛國學生的五四運動行動予以高度評價,憤怒痛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行徑,深刻揭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險惡嘴臉,號召廣大學生積極行動起來,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中去。
5月17日武漢高校聯(lián)合會成立,發(fā)行《學生周刊》,惲代英提出辦刊宗旨“喚起國民愛國熱忱,提倡國貨堅持到底”。6月10日,漢口商人舉行了罷市。為了發(fā)動更多商人響應罷市,當天惲代英寫了《為什么要罷市》《罷市的目的和方法》等傳單。
從五四運動中惲代英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他在日記中稱這是“最大的覺悟……中國唯一可靠的救星”。惲代英決定將具有共同理想和革命抱負的青年聚集在一起,實行一種獨立的自供自給的共同生活,從而為改變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
惲代英對共同生活的憧憬,得到林育南等11人的熱烈響應。他們商定創(chuàng)辦一個經銷各種書報的利群書社。1920年2月1日,利群書社開張。書社陳列了《共產黨宣言》《共產主語ABC》《資本論入門》《社會主義史》《克魯泡特金思想》等書籍和《新青年》《共產黨》《少年中國》等期刊,讓武漢教育界、文化界、新聞界人士,特別是進步青年大開眼界。律師施洋來到利群書社,主動提出愿意義務擔任利群書社的法律顧問?!洞鬂h報》記者蕭楚女來到利群書社,自報家門,主動請求加入利群書社。
1919年7月,惲代英幫助支持從中華大學畢業(yè)的林育南回家鄉(xiāng)黃岡創(chuàng)辦浚新小學,向青少年宣傳新文化、新思想。隨后陳潭秋等人又在黃岡農村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惲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實等24人在黃岡八半灣召開會議,成立了布爾什維克組織共存社。共存社是湖北先進知識分子獨立創(chuàng)建共產主義政黨的實踐探索,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農村組織。黨的一大后,共存社自行結束,所有成員轉為中國共產黨員。
創(chuàng)辦《中國青年》 ? 做青年引路人
1923年10月20日,青年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在上海創(chuàng)刊,惲代英為第一任主編。從《中國青年》創(chuàng)刊到1927年10月間,惲代英根據自己在團中央工作、革命運動和考察了解工農青年工作的經驗,在《中國青年》上發(fā)表文章和通信220多篇,教育引導青年。
為了使《中國青年》能夠成為青年真正的指路者,惲代英不僅自己發(fā)表文章,同時還組織了一支強有力的作者隊伍,陳獨秀、瞿秋白、毛澤東、鄧中夏、任弼時、陳潭秋、沈澤民、沈雁冰、蕭楚女、張?zhí)?、林育南、李求實、劉仁靜等都經常為《中國青年》供稿。
《中國青年》是中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教育青年的刊物之一,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千百萬追求真理的青年的道路。許多青年都是從《中國青年》中初步認識和了解馬克思主義。在波瀾壯闊的大革命時期,惲代英利用《中國青年》這個陣地,向青年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引導他們走上革命道路。
惲代英每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耐心細致地解答全國各地青年讀者的來信和問題,熱情無私地關懷著廣大青年,引導他們學會正確處理各種矛盾,正確認識社會,自覺服從改造國家、變革社會的大局,通過研究與實踐樹立革命信念,走上革命道路。
惲代英在《中國青年》上對農民問題作了大量的宣傳,發(fā)表過《四川合江農民的情況》《湖北黃陂農民的生活》等文章。同時,惲代英鼓勵青年到民間去,從事農村文化運動,關心農民生活,聯(lián)絡鄉(xiāng)村小學教師,注意工農團結等問題。尤其是在惲代英到南昌、安源、長沙進行社會調查之后,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工農群眾的生活,進一步喚起了他對中國當代革命力量的思考。
惲代英在創(chuàng)辦《中國青年》期間,得知毛澤東要回湖南老家養(yǎng)病,專門帶著《中國青年》拜訪了毛澤東,并與毛澤東就中國革命與農民問題進行了一次深談。惲代英介紹了在安源見到的工人們“朝氣蓬勃,煥發(fā)出了階級力量”。毛澤東說,安源的工人不少是破產農民,農民只要組織起來,就無敵于天下。毛澤東答應下次再見,一定向惲代英交一個詳細的報告。毛澤東說:“你當年用你的《階級斗爭》這本書啟發(fā)了我,我也得用一些革命實踐回答你?!?/p>
受命于黃埔軍校 ? 潛心于政治教育
中山艦事件之后,黃埔軍校內部的斗爭十分激烈。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自東征結束后,實際上已調離了黃埔軍校,軍校政治部的工作由副主任、中共黨員熊雄負責。為了加強中國共產黨對黃埔軍校的領導,熊雄向中共廣東區(qū)委陳延年、周恩來匯報,請求黨組織派得力的干部來軍校開展工作。周恩來當即推薦了時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惲代英去黃埔軍校任職。
經中共中央批準,惲代英于1926年5月赴黃埔軍校,擔任政治主任教官兼中共黨團書記。惲代英到任后,臨危不懼,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的反共篡權活動,沉著冷靜地與蔣介石等進行有理有節(jié)的斗爭,利用政治教育課程和其他一切方式,教育學員要站穩(wěn)革命立場,堅決貫徹孫中山先生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惲代英對周恩來創(chuàng)建的黃埔軍校政治工作制度和政治教育經驗極為重視。在周恩來的贊成和指導下,他先后組織編寫了《本黨重要宣言訓令之研究》《國民革命》《政治學概念》《政治講義大綱》等教材,還撰寫了《黨紀與軍紀》《軍隊中政治工作的方法》等著名論文,將周恩來關于創(chuàng)建新型的“為人民所用的軍隊”的思想,發(fā)展得更臻完善。
惲代英在黃埔軍校負責的主要工作是政治科。從這個科畢業(yè)的學生大部分可以去做黨代表,多數是連級的,也有營、團、師一級的黨代表、師政治部主任。步、炮、工、輜四科中除了軍事知識、軍事訓練以外的政治課程、政治教育工作也由惲代英負責。另外還有入伍生部兩個團將近4000人的政治教育工作。
惲代英特別重視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黃埔軍校的學員,大多是青年學生,他們有革命熱情和積極性,但存在小資產階級的各種缺點。惲代英以政治主任教官身份寫過一篇《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學序》,對黃埔軍校的學員提出殷切希望“‘黃埔是新中國的建造者,‘黃埔的學生人人都預備犧牲他們的精力生命,為被壓迫的中國四萬萬人殺開一條血路”,“我們一定要喚起全國被壓迫工農群眾,為完成國民革命與實現三民主義而奮斗”。
在黃埔軍校,惲代英教授的各門課程特別受歡迎。下課后,經常還有學生圍著惲代英問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惲代英還設置了一個政治問答箱,學生們遇到疑難問題隨時寫紙條投到箱子里,請政治教官解答,答題在《黃埔日刊》上發(fā)表。政治部把惲代英、蕭楚女、張秋人等人解答的問題編成一本長達10多萬字的《政治問答集》,成為一本針對性很強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教材,具體生動,富有指導意義。
惲代英在黃埔軍校期間做了大量的政治教育工作。他去毛澤東主持的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作時事政治報告,講《中國史概要》;他去鄧中夏任院長的勞動學院講《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史》;他去李富春任班主任的中國國民黨政治講習班講《五卅運動》,講《中國政治經濟狀況》。
1926年底,北伐軍抵達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隨之遷往武昌。惲代英受籌建委員會負責人鄧演達委托,擔任學校政治總教官、教育委員會主任和中共黨團負責人,并成為該校的實際負責人。他與鄧演達攜手合作,創(chuàng)設了中國近代以來軍事院校的第一支女生隊。由于鄧演達身兼數職,軍校的日常事務性工作都由惲代英擔當,鄧演達對惲代英也是十分信任和倚重。 1927年4月以后,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鄧演達與惲代英同心合力,共同領導軍校師生參與反對和聲討蔣介石反革命活動的斗爭。7月,惲代英奉中央之命赴九江,任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組織和發(fā)動南昌起義。12月,他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秘書長。
1928年6月,惲代英從香港赴廣西貴縣,作為黨中央的代表出席了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秋,惲代英奉命從香港調到上海黨中央組織部任秘書,協(xié)助部長周恩來工作。
1929年初,惲代英任黨中央宣傳部秘書長,負責編輯黨刊《紅旗》。同年6月,惲代英在中共六屆二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
誓死忠于信仰 ? 獻身革命事業(yè)
1930年5月6日,惲代英在上海開展工人運動時不幸被捕。惲代英在獄中千方百計托人給黨組織帶信,信中他詳細匯報了被捕、受審以及假口供的內容。黨組織通過看守,與惲代英取得了聯(lián)系。惲代英以他的堅定、沉著、機智,闖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審訊。國民黨當局一直沒有得到任何人證和物證,惲代英的供詞又無懈可擊,最后只能以“煽動集會”的罪名判了惲代英5年徒刑,關在漕涇河監(jiān)獄。
1930年8月,周恩來、瞿秋白從莫斯科回國,得知惲代英被捕,決定利用一切關系,不惜用重金,救出惲代英。黨中央決定,由周恩來主持營救工作,并責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具體執(zhí)行。
正在營救工作進行到關鍵時刻,具體執(zhí)行營救惲代英工作的顧順章在漢口被捕。顧順章為了保全自己,向國民黨供出:關押在南京中央軍人監(jiān)獄的王作林就是惲代英。1931年4月28日,惲代英被帶走。國民黨想用收買顧順章的辦法對付惲代英。惲代英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我是共產黨員,必須革國民黨反動派的命。這是我現在的莊嚴任務”。1931年4月29日,惲代英身中數彈,英勇就義,時年36歲。
1950年5月6日,周恩來為紀念惲代英烈士殉難19周年題詞,對惲代英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中國青年熱愛的領袖——惲代英同志犧牲已經十九年了,他的無產階級意識,工作熱情,堅強意志,樸素作風,犧牲精神,群眾化的品質,感人的說服力,應永遠成為中國革命青年的楷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