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祺 嚴德勇 張磊峰 嚴珊 孫利波 樊憲雷
延安,這座歷經(jīng)千年風雨滄桑的歷史古城,在中國飽經(jīng)內(nèi)憂外患的關(guān)鍵時刻,走到了歷史前臺,成為舉國矚目的中心。
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到來,使延安這座小城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在這新的社會風尚中,中國共產(chǎn)黨也掌握了“制勝密碼”。
作家王巨才在散文《回望延安》中深情寫道:“那是一個奮發(fā)的時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黨和人民、領(lǐng)袖和群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創(chuàng)造英雄史詩的年代……”
貧瘠的黃土高坡,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延安作風”宛如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和革命志士。
延安,就此成為中國革命的圣地。
“我們要養(yǎng)成一種新的風氣”
什么是延安作風?
毛澤東曾有過生動的解釋。1939年秋的一天,毛澤東應邀去延安馬列學院作報告。馬列學院特意安排教育處長、教育干事、宣傳干事和校務處長四人前往楊家?guī)X迎接。
在延河一座橋上,四人迎面遇上了毛澤東,得知四人的來意后,毛澤東搖搖手說:“這樣做有點不好,一個人作報告要四個人接,要不得!要不得!”說話之間,毛澤東又用眼睛盯著他們四個人,哈哈大笑說:“四個人,轎子呢?你們不是抬轎子來接我呀?下回跟你們領(lǐng)導說,再加四個人,來個八抬大轎,又體面,又威風。要是還有人,再來幾個鳴鑼開道的,派幾個搖旗吶喊的,你們說好不好?”毛澤東的風趣幽默,把大家都逗樂了。
毛澤東接著說:“那才不像話嘛,我們是共產(chǎn)黨人,是講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我們既要革命,既要和舊的制度決裂,就萬萬不能沾染官僚習氣。從楊家?guī)X到馬列學院,十里八里路,二萬五千里長征都走過來了,這幾步路算得了什么?……我們要養(yǎng)成一種新的風氣,延安作風。”
“用一盆熱水好好洗干凈”
為了造就延安作風,我們黨花費了大量精力,特別是在陜甘寧邊區(qū)的建設(shè)上,采取了諸多措施。比如,經(jīng)濟上,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強調(diào)自力更生,積極發(fā)展生產(chǎn);政治上,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民主政府,讓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文化上,倡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等等。相對于解決這些現(xiàn)實問題,更為不易的是人思想上的轉(zhuǎn)變。
為了解決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毛澤東首先從黨風建設(shè)入手,尤為重視領(lǐng)導干部的作風問題。他要求那些“沾染了官僚主義灰塵”的人,要“用一盆熱水好好洗干凈”。1945年4月20日,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他在談到密切聯(lián)系群眾時,說:“黨校去年有人說我是官僚主義,這也使我下決心到黨校去多接近一些人?!焙髞?,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特別指出:“要把自己領(lǐng)導工作的缺點向人家公開,讓大家來參觀,看我這個旅有沒有馬屎、驢屎、有害的微生物,如果有,就來打掃一下,洗干凈,掃除官僚主義?!?/p>
“認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毛澤東曾說過“有無認真的自我批評,是我們和其他政黨區(qū)別的顯著標志之一”。劉少奇也曾強調(diào)“擴大黨內(nèi)民主的中心一環(huán),在于啟發(fā)黨員和干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在當年的干部審查運動中,毛澤東及時發(fā)現(xiàn)運動中出現(xiàn)的偏差和問題,對審干工作中擴大的錯誤,主動承擔責任,多次開展自我批評。他在大會上說:“整個延安犯了許多錯誤。誰負責?我負責。我是負責人嘛!”“今天,我就是特意來向大家檢討錯誤的,向大家賠個不是,向大家賠個禮?!?/p>
在延安窯洞,周恩來主動檢討自己迷信王明“國際路線”在軍事和政治上的錯誤,用3個月時間專門讀書,總結(jié)黨內(nèi)兩條路線斗爭的經(jīng)驗;在蘇北山區(qū),陳毅步行30多公里山路,向開明地主施文舫道歉,檢討自己面對批評時態(tài)度比較生硬的問題,并留下了“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的佳句……
千里迢迢來到陜北的美國記者斯諾在紅軍營地發(fā)現(xiàn):“最使人感興趣的是紅軍辦的墻報,里面有黑欄(批評欄)和紅欄(表揚欄),在紅欄中,人們稱贊個人或集體的勇敢、無私、勤勞和其他美;在黑欄中,同志間互相批評,并指名道姓地批評他們的軍官?!敝斓赂嬖V斯諾:“軍隊里任何一個戰(zhàn)士都可以直接向總司令告狀——而且也常常這樣做?!?/p>
“勝利將最終屬于共產(chǎn)黨”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展墻上,懸掛著當年人們爭相傳頌的《延安的“十個沒有”》。1940年2月1日,毛澤東在延安民眾討汪大會的講演中頗為自豪地說:“這里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jié)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fā)國難財。”
1937年1月13日進入延安城的中國共產(chǎn)黨,面對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和經(jīng)濟封鎖,卻能在短短的三年內(nèi)建成“十個沒有”。
曾有一組人們耳熟能詳?shù)溺R頭:毛澤東身穿打補丁的衣服,周恩來睡在土炕草席上,彭德懷穿著降落傘改做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架著用繩系著斷了腿的眼鏡……
1940年,南洋華僑領(lǐng)袖陳嘉庚到重慶和延安等地慰勞抗戰(zhàn)軍民。在重慶,蔣介石用價值800美元的山珍海味招待他;而在延安,毛澤東用自己種的蔬菜請他吃飯,共花費2毛錢。對比重慶和延安的精神面貌,陳嘉庚不禁感嘆:“得天下者,共產(chǎn)黨也!”
無論是跨越國界前來探秘的外國記者、穿越火線涌向根據(jù)地的青年學生,還是前來尋找救亡圖存的社會各界人士,都和斯諾、陳嘉庚一樣,一到延安就作出判斷:“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勝利將最終屬于共產(chǎn)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