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山東濟南梁王遺址金代銅錢窖藏發(fā)掘簡報

      2021-06-25 03:28:52董文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濟南市考古研究所
      中國錢幣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通寶小平元寶

      董文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胡 娟(濟南市考古研究所)

      2020 年4-7 月,為 配 合山東省濟萊高鐵建設(sh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對濟南梁王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遺址位于濟南市歷城區(qū)鮑城街道原梁王三村北,整體位于濟青高鐵以北(圖1)。遺址整體呈長方形,東西約500、南北約300 米,總面積約14 萬平方米,共布探方20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有各時期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一百余處,主要年代為東周和唐代,另有少量為漢代和金代。金代遺存主要為錢幣窖藏坑,共出土隋代至金代銅錢約2124 枚,其中13 枚錢文模糊無法辨識。

      圖1 濟南梁王遺址位置圖

      銅錢大部分保存較完好,錢文多數(shù)清晰,年代涉及隋、唐、北宋、南宋、金,其中以北宋銅錢占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依時代早晚順序介紹如下。

      1.隋代。五銖錢4 枚,保存較差,形制相近。標本1,“五”字交筆較直,“銖”字模糊不清。直徑22.97mm,重2.35g(圖2:1)。標本2,表面磨平,字跡不清。無外郭,光背。直徑23.91mm,重2.04g(圖2:2)。

      2.唐至五代。種類有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和唐國通寶,以開元通寶為主,共164 枚。

      (1)開元通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鑄。共154 枚,小平,錢文對讀,其中隸書151 枚、篆書3 枚,可見9 種版別。第一種,隸書,元字長橫左挑,通字第一筆較平,背上月。直徑24.69mm,重3.34g(圖2:3)。第二種,隸書,元字長橫右挑,通字第一筆較平,光背。直徑24.88mm,重3.39g(圖2:4)。第三種,隸書,元字長橫左挑,通字第一筆上挑,光背。直徑24.03mm,重3.35g(圖2:5)。第四種,隸書,元字長橫左挑,通字第一筆較平,背上月。直徑23.94mm,重3.14g(圖2:6)。第五種,隸書,元字上橫較短,長橫左挑,通字第一筆上挑,光背。直徑24.47mm,重3.57g(圖2:7)。第六種,隸書,元字上橫較短,通字第一筆上挑,光背。直徑24.11mm,重3.42g(圖2:8)。第七種,隸書,元字上橫較短、長橫左挑,通字第一筆上挑,寶字底部右長,背斜月紋。直徑24.27mm,重3.44g(圖2:9)。第八種,隸書,元字長橫左挑,通字第一筆上挑,字體較小,光背。直徑25.38mm,重3.39g(圖2:10)。第九種,篆書,光背。直徑24.27mm,重3.38g(圖2:11)。

      (2)乾元重寶。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始鑄。共8 枚,小平,錢文隸書,對讀,可見3 種版別。第一種,元字長橫左挑,背下月紋。小平。直徑24.83mm,重4.08g(圖2:12)。第二種,元字長橫左挑,光背。直徑25.59mm,重3.51g(圖2:13)。第三種,乾字無十,元字長橫左挑,光背。直徑24.33mm,重3.29g(圖2:14)。

      圖2

      (3)唐國通寶。后唐李璟交泰元年(958)始鑄。共2 枚,篆書,對讀,光背。小平。直徑24.72mm,重3.72g(圖2:15)。

      3.北宋

      北宋銅錢數(shù)量最多,共計1930 枚,包括29 種年號錢、3 種非年號錢。有些同一年號錢存在小平、折二、折三等區(qū)別,另有部分錢文字體不同。

      (1)宋元通寶。宋太祖開國建隆元年(960)始鑄。共7 枚,隸書,對讀,元字長橫左挑,通字狹長,光背。小平。直徑25.02mm,重3.71g(圖3:1)。

      (2)太平通寶。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4)所鑄。共13 枚,隸書,對讀,通字頭上挑,光背。小平。直徑24.41mm,重3.42g(圖3:2)。

      圖3

      (3)淳化元寶。宋太宗淳化年間(990-994)所鑄。共17 枚,小平,光背,錢文旋讀,其中真書8 枚、行書8 枚、草書1 枚。草書,直徑24.48mm,重4.24g(圖3:3)。真書,元字長橫左挑,直徑24.62mm,重3.53g(圖3:4)。行書,直徑25.11mm,重4.68g(圖3:5)。

      (4)至道元寶。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鑄造。共32 枚,小平,光背,錢文旋讀,其中真書15 枚、行書11 枚、草書6 枚。草書,直徑24.56mm,重3.57g(圖3:6)。行書,直徑25.17mm,重4.29g(圖3:7)。真書,元字長橫左挑,直徑24.92mm,重3.87g(圖3:8)。

      (5)咸平元寶。宋真宗咸平年間(998-1003)鑄造。共43 枚,均隸書,旋讀,光背,小平。直徑25.13mm,重3.81g(圖3:9)。

      (6)景德元寶。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鑄造。共53 枚,均真書,旋讀,光背,小平。第一種,直徑25.31、穿邊6.59、外郭寬2.57mm,重3.81g(圖3:10)。第二種,穿孔較大,直徑24.88、穿邊6.95、外郭寬2.13mm,重3.41g(圖3:11)。第三種,外郭較窄,直徑25.28、穿邊6.87、外郭寬1.81mm,重3.79g(圖3:12)。

      (7)祥符元寶。宋真宗祥符年間(1008-1016)鑄造。共68 枚,均真書,旋讀,光背,小平。第一種,元字一撇與外郭相連,直徑24.92mm,重3.69g(圖3:13)。第二種,元字兩橫較短,字體較小,直徑25.45mm,重3.96g(圖3:14)。

      (8)祥符通寶。宋真宗祥符年間(1008-1016)鑄造。共37 枚,均真書,旋讀,小平。第一種,字體較大,光背,直徑25.28mm,重4.36g(圖3:15)。第二種,字體較小,光背,直徑25.45mm,重4.30g(圖3:16)。第三種,字體較小,背右下斜月紋,直徑25.59mm,重3.80g(圖3:17)。

      (9)天禧通寶。宋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鑄造。共69 枚,均真書,旋讀,小平。第一種,穿孔與錢文不對稱,光背,直徑25.05、外郭寬3.18mm,重4.69g(圖3:18)。第二種,字體較大,外郭較窄,光背,直徑24.50、外郭寬2.82mm,重4.05g(圖4:1)。第三種,字體較大,光背,直徑25.71、外郭寬2.84mm,重4.45g(圖4:2)。第四種,字體較小,背上月紋,直徑24.28、外郭寬3.49mm,重3.88g(圖4:3)。

      (10)天圣元寶。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2)鑄造。共98 枚,分真書50 枚、篆書48 枚。均旋讀,光背,小平。第一種,篆書,直徑25.31、穿邊6.59、外郭寬2.57mm,重3.81g(圖4:4)。第二種,篆書,穿孔較大,直徑24.88、穿邊6.95、外郭寬2.13mm,重3.41g(圖4:5)。第三種,真書,外郭較窄,直徑25.28、穿邊6.87、外郭寬1.81mm,重3.79g(圖4:6)。第四種,真書,外郭較寬,直徑24.89、穿邊5.74、外郭寬3.41mm,重3.68g(圖4:7)。

      (11)明道元寶。宋仁宗明道年間(1032-1033)鑄造。共15 枚,其中真書7 枚、篆書8 枚。均旋讀,光背,小平。篆書,直徑25.15mm,重3.62g(圖4:8)。真書,直徑24.97mm,重4.07g(圖4:9)。

      (12)景祐元寶。宋仁宗景祐年間(1034-1038)鑄造。共36 枚,其中真書25 枚,篆書11 枚,均旋讀,光背,小平。第一種,真書,直徑25.44、外郭寬3.27mm,重2.83g(圖4:10)。第二種,篆書,直徑25.87、外郭寬3.44mm,重4.20g(圖4:11)。第三種,真書,外郭較窄,直徑24.82、外郭寬1.97mm,重3.99g(圖4:12)。第四種,篆書,字體較大,外郭較窄,直徑24.64、外郭寬1.83mm,重3.57g(圖4:13)。

      圖4

      (13)皇宋通寶。宋仁宗寶元二年至皇祐六年間(1039-1054)鑄造。共212 枚,見有真書95 枚,篆書107 枚,均對讀,光背,小平。第一種,真書,直徑25.50mm,重4.08g(圖4:14)。第二種,篆書,字體較小。直徑24.81mm,重3.44g(圖4:15)。第三種,篆書,直徑24.40mm,重3.34g(圖4:16)。第四種,篆書,皇字較小。直徑25.04mm,重3.82g(圖4:17)。第五種,篆書,字體較大。直徑24.99mm,重3.96g(圖4:18)。

      (14)慶歷重寶。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鑄造。共2 枚,均真書,光背。折二。第一種,對讀,直徑29.08mm,重5.95g(圖5:1)。第二種,旋讀,直徑29.96mm,重7.17g(圖5:2)。

      (15)至和元寶。宋仁宗至和年間(1054-1056)鑄造。共27 枚,見有篆書10 枚、真書17 枚,均旋讀、光背。小平。第一種,真書,字體較小,外郭較窄,直徑23.98、外郭寬2.36mm,重4.03g(圖5:3)。第二種,篆書,直徑24.59、外郭寬3.44mm,重3.83g(圖5:4)。第三種,真書,直徑24.79、外郭寬3.19mm,重4.02g(圖5:5)。

      (16)至和通寶。宋仁宗至和年間鑄造。發(fā)現(xiàn)5 枚,可見隸書1 枚、真書4 枚,均對讀,光背。小平。第一種,隸書,直徑24.91mm,重4.07g(圖5:6)。第二種,真書,直徑25.02mm,重3.77g(圖5:7)。

      (17)嘉祐元寶。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鑄造。共51 枚,真書23 枚和篆書28 枚,均旋讀,光背。小平。第一種,篆書,字體較小,直徑23.63mm,重3.10g(圖5:8)。第二種,真書,直徑23.69mm,重3.92g(圖5:9)。

      圖5

      (18)嘉祐通寶。宋仁宗嘉祐年間鑄造。共51 枚,真書23 枚、篆書28 枚,均對讀,光背。小平。第一種,篆書,直徑25.63mm,重3.28g(圖5:10)。第二種,真書,通字頭較平,直徑24.16mm,重4.24g(圖5:11)。第三種,真書,通字較寬,直徑24.96mm,重5.57g(圖5:12)。

      (19)治平元寶。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鑄造。共49 枚,見真書23 枚、篆書26 枚。均旋讀,光背。小平。第一種,真書,直徑24.39mm,重4.29g(圖5:13)。第二種,篆書,直徑24.36mm,重3.46g(圖5:14)。

      (20)治平通寶。宋英宗治平年間鑄造。共5 枚,真書2 枚、篆書3 枚,均對讀,光背。小平。第一種,篆書,直徑23.63mm,重4.18g(圖5:15)。第二種,真書,直徑24.73mm,重3.43g(圖5:16)。

      (21)熙寧元寶。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鑄造。共189 枚,其中隸書103 枚、篆書86 枚。均旋讀,光背。小平。第一種,隸書,字體較小,直徑23.77mm,重3.79g(圖5:17)。第二種,隸書,字體較大,直徑24.05mm,重4.62g(圖6:1)。第三種,真書,直徑23.67mm,重4.26g(圖6:4)。第四種,篆書,直徑23.63mm,重3.50g(圖6:7)。第五種,篆書,字體較大,直徑25.03mm,重3.69g(圖6:10)。第六種,篆書,穿孔與錢文不對稱,直徑23.60mm,重4.19g(圖6:13)。第七種,篆書,字體較小,直徑24.23mm,重3.77g(圖6:16)。

      (22)熙寧重寶。宋神宗熙寧四年至十年間(1071-1077)鑄造。共發(fā)現(xiàn)47 枚,其中隸書24 枚、真書14 枚、篆書9 枚,均旋讀,光背。折二。第一種,真書,直徑30.79mm,重7.14g(圖6:2)。第二種,隸書,字體較小,直徑30.57mm,重6.98g(圖6:3)。第三種,隸書,字體較大,直徑30.46mm,重6.39g(圖6:5)。第四種,篆書,直徑29.79mm,重8.80g(圖6:6)。第五種,篆書,背左上單月紋,直徑30.29mm,重6.10g(圖6:8)。

      (23)元豐通寶。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鑄造。共297 枚,可見有篆書和行書兩種字體,其中篆書折二42 枚、小平86 枚,行書折二34 枚、小平135 枚,均旋讀。第一種,篆書,背上單月紋,折二,直徑28.63mm,重5.98g(圖6:9)。第二種,篆書,字體較大,光背,折二,直徑29.71mm,重7.76g(圖6:11)。第三種,篆書,字體較大,穿孔為圓形,當(dāng)后期磨制而成,光背,折二,直徑30.02mm,重8.10g(圖6:12)。第四種,篆書,字體較小,光背,折二,直徑29.05mm,重8.56g(圖6:14)。第五種,篆書,光背,小平,直徑25.18mm,重4.22g(圖6:15)。第六種,行書,字體較大,光背,折二,直徑30.02mm,重7.95g(圖6:17)。第七種,行書,字體較小,光背,折二,直徑29.42mm,重6.20g(圖6:18)。第八種,行書,字體較大,光背,小平,直徑25.41mm,重3.51g(圖7:1)。第九種,行書,字體較小,光背。小平,直徑25.01mm,重4.16g(圖7:2)。

      圖6

      (24)元祐通寶。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鑄造。共159 枚,可見有篆書和行書兩種字體,其中篆書折二4 枚、小平63 枚,行書折二12 枚、小平80 枚。錢文均旋讀,光背。第一種,篆書,字體較小,折二,直徑28.34mm,重8.49g(圖7:3)。第二種,篆書,字體較大,折二,直徑29.74mm,重7.13g(圖7:4)。第三種,篆書,字體較小,小平,直徑24.44mm,重3.94g(圖7:5)。第四種,篆書,字體較大,小平,直徑23.73mm,重3.53g(圖7:6)。第五種,行書,折二,直徑30.19mm,重7.45g(圖7:7)。第六種,行書,小平,直徑24.44mm,重3.83g(圖7:8)。第七種,行書,小平,直徑23.72mm,重4.25g(圖7:9)。

      (25)紹圣元寶。宋哲宗紹圣年間(1094-1098)鑄造。共發(fā)現(xiàn)82 枚,分為篆書、行書二種字體,其中篆書折二2 枚、小平38 枚,行書折二2 枚、小平40 枚,均旋讀。第一種,篆書,字體較大,外郭較窄,光背,折二,直徑29.01、外郭寬1.93mm,重5.67g(圖7:10)。第二種,篆書,字體較小,光背,折二,直徑28.53、外郭寬2.83mm,重6.49g(圖7:11)。第三種,篆書,穿孔為花形,外郭較寬,光背,小平,直徑24.50、外郭寬3.97mm,重3.97g(圖7:12)。第四種,行書,光背,折二,直徑30.80、外郭寬3.92mm,重8.22g(圖7:13)。第五種,行書,背上單月紋,小平,直徑25.29、外郭寬2.86mm,重4.42g(圖7:14)。第六種,行書,光背,小平,直徑23.82、外郭寬2.84mm,重3.41g(圖7:15)。第七種,行書,穿孔為花形,光背,折二,直徑30.53、外郭寬4.16mm,重7.22g(圖7:16)。第八種,行書,光背,小平,直徑24.37、外郭寬2.89mm,重3.49g(圖7:17)。

      圖7

      (26)元符通寶。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鑄造。共有32 枚,可見行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行書折二2 枚、小平18 枚,篆書折二1 枚、小平11 枚,均旋讀,光背。第一種,行書,小平,直徑23.85mm,重3.71g(圖7:18)。第二種,篆書,字體較小,小平,直徑24.06mm,重4.02g(圖8:1)。第三種,篆書,字體較大,小平,直徑24.99mm,重4.39g(圖8:2)。第四種,行書,折二,直徑31.86mm,重8.98g(圖8:3)。第五種,篆書,折二,直徑31.48mm,重7.51g(圖8:4)。

      (27)圣宋元寶。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至崇寧年間(1101-1106)鑄造。共63 枚,分行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行書折二4 枚、小平30 枚,篆書折二7 枚、小平22 枚。均旋讀。第一種,行書,光背,折二,直徑29.71、外郭寬4.28mm,重8.81g(圖8:5)。第二種,行書,光背,小平,直徑25.09、外郭寬3.53mm,重4.07g(圖8:6)。第三種,篆書,字體較小,光背,小平,直徑23.52、外郭寬2.85mm,重3.82g(圖8:7)。第四種,篆書,字體較大,外郭較窄,背右下斜月紋,小平,直徑24.54、外郭寬2.07mm,重3.87g(圖8:8)。第五種,篆書,光背,折二,直徑29.98、外郭寬4.08mm,重7.09g(圖8:9)。

      (28)崇寧通寶。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鑄造。共18 枚,均瘦金體,旋讀,光背,折三。第一種,字體較大,外郭較窄,直徑35.69、外郭寬2.07mm,重11.28g(圖8:10)。第二種,字體較小,外郭較窄,直徑34.66、外郭寬2.08mm,重11.91g(圖8:11)。

      (29)崇寧重寶。宋徽宗崇寧年間鑄造。發(fā)現(xiàn)46 枚,均隸書,其中折五31 枚、折三15 枚。均對讀,光背。個別為私鑄錢。第一種,字體較小,外郭較窄,折五,直徑35.42、外郭寬2.51mm,重10.95g(圖8:12)。第二種,字體較大,外郭較窄,折五,直徑36.76、外郭寬2.67mm,重13.18g(圖8:13)。第三種,字體較大,折三,直徑32.78、外郭寬2.64mm,重10.28g(圖8:14)。第四種,字體較小,折三,直徑32.62、外郭寬2.69mm,重9.22g(圖8:15)。第五種,地方私鑄,對讀,字體較大,外郭較窄,直徑27.03、外郭寬1.72mm,重2.27g(圖9:1)。

      圖8

      (30)大觀通寶。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鑄造。共14 枚,錢文瘦金體,均對讀,光背。小平。第一種,字體較小,外郭較窄,直徑24.48、外郭寬1.62mm,重3.78g(圖9:2)。第二種,字體較大,外郭較窄,直徑25.43、外郭寬0.93mm,重3.74g(圖9:3)。

      (31)政和通寶。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鑄造。共65 枚,分真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真書折二12 枚、小平21 枚,篆書折二11 枚、小平21 枚。均對讀,光背。第一種,真書,字體較大,小平,直徑25.03mm,重4.49g(圖9:4)。第二種,真書,字體較小,小平,直徑24.81mm,重3.58g(圖9:5)。第三種,真書,折二,直徑30.07mm,重7.69g(圖9:6)。第四種,篆書,字體較小,小平,直徑24.54mm,重4.21g(圖9:7)。第五種,篆書,字體較大,小平,直徑25.04mm,重4.01g(圖9:8)。第六種,篆書,字體較小,折二,直徑29.78mm,重8.07g(圖9:9)。

      (32)宣和通寶。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鑄造。共28 枚,見有隸書、篆書兩種字體,其中隸書折二7 枚、小平6 枚,篆書折二7 枚、小平8 枚。均對讀,光背。第一種,隸書,小平,直徑24.85mm,重4.05g(圖9:10)。第二種,隸書,字體較大,折二,直徑28.86mm,重6.59g(圖9:11)。第三種,隸書,字體較小,折二,直徑29.69mm,重6.49g(圖9:12)。第四種,隸書,折二,直徑31.81mm,重8.93g(圖9:13)。第五種,篆書,穿孔為花形,小平,直徑24.54mm,重4.39g(圖9:14)。第六種,篆書,折二,直徑28.58mm,重7.83g(圖9:15)。

      圖9

      4.南宋。有建炎通寶、紹興元寶和紹興通寶三類。共計12 枚。

      (1)建炎通寶。南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0)鑄造。發(fā)現(xiàn)4 枚,均篆書,對讀,光背。折二。直徑29.04mm,重6.11g(圖10:1)。

      (2)紹興元寶。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鑄造。共6 枚,其中真書5 枚、篆書1 枚,皆旋讀,光背。折二。第一種,真書,直徑29.67mm,重7.78g(圖10:2)。第二種,篆書,直徑28.3mm,重3.64g(圖10:6)。

      圖10

      (3)紹興通寶。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鑄造。共2 枚,均真書,對讀,光背,折二。第一種,外郭較寬,直徑27.96、外郭寬2.65mm,重5.02g(圖10:3)。第二種,外郭較窄,直徑30.79、外郭寬1.96mm,重7.11g(圖10:4)。

      5.金代。1 種。

      正隆元寶。金代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始鑄。共10 枚,均楷書,旋讀,光背。小平。直徑25.14mm,重3.64g(圖10:5)。

      濟南梁王遺址銅錢窖藏坑出土錢幣年代延續(xù)時間較長,包含從隋到南宋各個時期,最晚為金代海陵王正隆二年所鑄正隆元寶,據(jù)此推斷該窖藏埋藏年代不早于金代海陵王時期,即南宋高宗時期。該批銅錢以北宋錢為主,基本涵蓋了這一時期絕大多數(shù)品種,為北宋銅錢的制作、使用及流通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實物材料。同一坑中南宋和金代銅錢共出,也反映了此時南北方社會經(jīng)濟交流較為活躍。該窖藏坑為土坑,埋藏方式簡單,極有可能是由于戰(zhàn)爭迫近導(dǎo)致的一種匆忙掩藏行為。

      猜你喜歡
      通寶小平元寶
      一條叫元寶的金魚
      放學(xué)后(2023年3期)2023-07-06 09:34:27
      烤元寶火
      中兆通寶涉水直銷
      評方小平《赤腳醫(yī)生與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在中國》
      “建國通寶”錢考辨
      中國錢幣(2016年5期)2016-06-15 20:29:54
      打元寶
      幼兒園(2016年5期)2016-05-25 11:00:29
      放風(fēng)箏
      好孩子畫報(2016年5期)2016-05-14 09:54:26
      通寶局
      Scholar and East Lake
      文化交流(2009年11期)2009-05-28 03:48:02
      永遠的小平
      含笑花(2005年1期)2005-04-29 00:44:03
      淅川县| 佛学| 肥乡县| 河西区| 砚山县| 定西市| 中西区| 始兴县| 新巴尔虎右旗| 崇文区| 即墨市| 新干县| 吴堡县| 宁城县| 淮阳县| 镇安县| 临沧市| 遂平县| 阜康市| 新民市| 吉首市| 县级市| 哈巴河县| 乌海市| 百色市| 大关县| 河津市| 紫阳县| 穆棱市| 莱芜市| 绥宁县| 确山县| 华坪县| 丰台区| 嘉善县| 南昌市| 岳西县| 偏关县| 衡阳县| 甘泉县|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