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蔣夢樺 薛文春 徐賢飛
2014年6月,浙江新聞客戶端上線。2015年8月,浙江日報金華分社就與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聯(lián)合,在浙江新聞客戶端金華頻道創(chuàng)辦了《夜讀黨史》欄目。
6年時間,每周一下午5點推送。截至目前,共推出301期,總閱讀量超3000萬,得到中央黨史研究室及社會各界的好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得到定力。
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作為金華黨史權威研究部門,“肚子”里藏著不少金華黨史好故事。多年以來,苦于沒有好的傳播形式,黨史研究內容只得集結成書出版。書籍權威性足、系統(tǒng)性強,但時效性差、閱讀不方便、傳播面窄,無法滿足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希望獲得權威性、可讀性、本地性的黨史學習需求。
為改變這一局面,讓需要接受黨史教育的領導干部、熱衷于閱讀黨史故事的廣大群眾,能夠第一時間獲得黨史教育內容,金華分社利用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與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夜讀黨史》欄目。
時尚前沿的新媒體,與看似枯燥的黨史研究跨界融合,融出了不少“新玩法”,把欄目內容固化為金華黨員干部周一夜學的“必學課”,讓精彩的黨史故事進入當?shù)刂行W校的課堂,甚至把黨史故事里的發(fā)生地“點化”為紅色旅游點,激發(fā)普通讀者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
本文將從融合、創(chuàng)新和堅持三個方面,對浙江新聞客戶端《夜讀黨史》所做的探索和實踐進行解讀,與各位同仁共享。
媒體深度融合首先要堅持內容創(chuàng)新,擴大優(yōu)質內容的生產能力。浙江日報金華分社把對優(yōu)秀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作為引領和實現(xiàn)媒體深度融合的第一步。
一檔由媒體與黨史研究室跨界合辦的欄目,注定了欄目身上有很強的融合“基因”。創(chuàng)始之初,欄目以態(tài)度嚴肅謹慎、史料全面翔實、文章導向正確為內容生產原則,跳出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原有的黨史研究框架,充分整合各縣(市、區(qū))黨史部門的專業(yè)研究力量,發(fā)揮高校及各部門單位的積極性,聯(lián)動研究挖掘,把欄目內容打造得更豐富生動、貼近讀者。
2017年8月4日,由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金華分社聯(lián)合主辦的《夜讀黨史》百期專題座談會,在金華市文化中心召開
打開大門辦欄目,以黨代會系列為例。2017年2月,金華市第七次黨代會召開。為給大會營造良好的氛圍,《夜讀黨史》先后編發(fā)了金華及各縣(市、區(qū))黨代會內容共15篇。為做好這次回顧,金華市委辦、市紀委、市委組織部等單位集體配合,許多金華市老領導還主動找到欄目,提供了不少好照片。據(jù)統(tǒng)計,這15期內容共征集到金華市歷次黨代會照片資料近千張,極大地豐富了金華黨史研究室研究內容,充實了金華市歷次黨代會的史料。
時效鮮明講黨史,以232期到237期的金華解放后疫病防治內容為例。時值2020年2月新冠疫情暴發(fā)時期,作為融合了新聞人“時效”基因的欄目,馬上組織內容生產,先后推出了《金華解放初期的疫病防治工作》《金華地區(qū)血吸蟲病的防治》《解放前后義烏疫情傳播及防治工作回顧》等6篇文章,用生動的圖文、詳實的史料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疫病情況,幫助讀者樹立抗擊疫情的堅定信心。
6年多來,浙江日報金華分社與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及各縣(市、區(qū))黨史研究室聯(lián)動,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及重要歷史節(jié)點,及時編發(fā)系列文章。這成了《夜讀黨史》欄目克服以往黨史學習時效性差的重要工作方式,通過現(xiàn)在去回顧歷史,讓現(xiàn)在的部門、單位與欄目主辦方一起,共同回顧歷史,在歷史當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為增強黨史的可讀性、趣味性,欄目還與金華各地聯(lián)合推出《新春學黨史》系列紀錄片,用微電影展播的形式宣傳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收到了不少讀者的留言與點贊。
另外,為更好把歷史和現(xiàn)實進行融合,欄目還精心策劃一些推廣活動。多次聯(lián)合相關部門單位,組織干部群眾前往陳望道故居參觀紅色景點,感受“信仰的味道”,甚至還引發(fā)了一股尋訪“信仰的味道”的熱潮。在編發(fā)艾青事跡的推文時,浙江日報金華分社和金東區(qū)委宣傳部聯(lián)合開展“重訪艾青的足跡”系列活動。小分隊奔赴艾青故鄉(xiāng)——金東區(qū)畈田蔣村和陜西延安、黑龍江農墾場、新疆石河子市、北京市,并將所見所聞所想寫入了黨史故事。
堅持移動優(yōu)先是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則,也是衡量媒體融合成敗的關鍵。《夜讀黨史》第一個創(chuàng)新點,就是堅持移動優(yōu)先,大膽創(chuàng)新黨史傳播載體,打破時空限制,把黨史宣傳融入了移動互聯(lián)網,讓人們隨時隨地能夠學習黨史。
“這種線上夜學的形式好,分散在5個地方的6個黨支部可以統(tǒng)一學習了。”高速交警金華支隊黨委委員葉俊峰說,支隊黨委下屬6個黨支部,分布在金華市區(qū)、金東區(qū)嶺下朱鎮(zhèn)、義烏市后宅街道等地,人員分散無法開展集中學習成了他們的大難題。這一創(chuàng)新改變了黨史學習的傳統(tǒng)模式,激活了黨史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生命力。
第二個創(chuàng)新點是運用新技術講活地方黨史故事,內容呈現(xiàn)多元多樣,與用戶形成良性互動。
從圖文并茂到小視頻、H5等都做了有益嘗試。2018年3月5日,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夜讀黨史》推出《永遠的懷念!周總理在金華珍貴影像》,通過視頻、圖文、音樂、詩歌和朗誦等新媒體形式,致敬懷念周總理,引發(fā)了讀者強烈共鳴。2018年3月14日,是毛澤東主席視察金華縣雙龍人民公社水電站58周年的日子,《夜讀黨史》發(fā)布了一條集合歷史影像、歷史圖片和紅色歌曲的短視頻,謹此緬懷偉大領袖毛澤東。
2017年12月18日,《夜讀黨史》推出《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第一座水電站:金華湖海塘水電站》,這篇文章被遠在千里之外的紅軍后代張昭興看到,他的父親是開國少將張雄,曾參與湖海塘水電站的開發(fā)建設。2019年6月,張昭興特意帶著家人從北京趕到金華湖海塘追尋父輩足跡,從而引出一段傳承紅色基因的動人故事。
此外,欄目巧用互聯(lián)網運營思維,進行分發(fā)渠道、受眾人群的創(chuàng)新和拓展,把黨史宣教觸角延伸到校園。比如,參與配合武義縣中小學校編寫黨史教育鄉(xiāng)土教材《紅色豐碑》。根據(jù)不同年級和學生接受能力,講述武義黨史和紅色故事,排入每月一課教程,在中小學校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教育;聯(lián)合蘭溪市教育局開展“三愛三立”思政教育項目,引領學生知國情、知黨史、知鄉(xiāng)情,構建契合中小學生成長需求和發(fā)展,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課程體系。
在當前復雜的新聞輿論背景下,要做好、做強黨史宣傳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載體,用互聯(lián)網思維搶占用戶“眼球”?!兑棺x黨史》宛若用一根新媒體“紅線”串起了一顆顆散落的黨史“珍珠”,它是黨史宣教與新媒體融合的新產物,也是地方黨史網絡宣傳教育的新舉措,更是一個展示黨史研究成果、向基層干部群眾普及黨史知識的平臺。
媒體深度融合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明確了傳播者即是服務者的角色定位,按照互聯(lián)網傳播規(guī)律生產發(fā)布內容,與用戶建立深度連接,加強用戶黏性?!兑棺x黨史》欄目從創(chuàng)辦之初,就固定在每周一下午5點發(fā)布,用長達6年的時間,培養(yǎng)用戶習慣,從而擁有了一批獨特的忠實用戶群。
美國作家斯蒂芬·蓋斯有一本書叫《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他認為,大腦喜歡效率,這就是我們能養(yǎng)成習慣的原因。當你重復某個行為一段時間后,大腦就能自動完成這個過程了。
欄目每周一下午5點固定推送,就是在不斷強化和促成這樣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經過長期的重復之后,會在用戶潛意識里面形成一種“啟動機制”,讓讀者從最初“周一夜學”的學習者轉變?yōu)橹鲃雨P注黨史的愛好者。
如今在金華,許多機關單位已經把《夜讀黨史》欄目,作為周一夜學的“必修課”。不少讀者評價,《夜讀黨史》的文章史料翔實可靠,新鮮生動,固定推送,把地方黨史用互聯(lián)網來傳播,還能留言互動,創(chuàng)意很好、意義重大?!跋褚粋€朋友,每周一見?!?/p>
今年2月23日,《浙江日報》4版要聞刊登了《〈夜讀黨史〉成金華黨員干部掌上課堂》一文,報道了金華分社的黨建工作,得到金華市委主要領導表揚。3月2日,中共金華市委在《關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中,專門將辦好《夜讀黨史》等欄目,作為讓廣大人民群眾深刻感受艱辛歷程、巨大變化、輝煌成就、確立正確的黨史觀的重要抓手。此外,金華市政協(xié)委員吳曉華還專門就《關于組織宣傳部門進一步發(fā)揮〈夜讀黨史〉專欄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中作用的建議》向金華市政協(xié)提交了提案。
媒體深度融合的當前,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創(chuàng)新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fā)展步伐,實現(xiàn)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浙江新聞客戶端《夜讀黨史》將繼續(xù)堅持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普及黨史。另外,還將在內容生產、用戶群拓展的寬度、廣度上做文章,進高校、進農村、進企業(yè),通過黨史動漫賽、海報賽以及講黨史故事大賽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激活基層新聞生產力,形成完整的融媒體產品傳播鏈條,并適時召開黨史宣傳傳播理論研討會,進行總結研討提升。
(作品獲2020年度浙江新聞獎新媒體類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