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國獨立學派的領袖:溫尼科特的思想傳統(tǒng)及其歷史效應

    2021-06-21 07:21:38王禮軍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克萊因科特學派

    王禮軍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一、引言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正值全世界處于戰(zhàn)亂之際,英國精神分析學界亦爆發(fā)了一場曠日持久、被喻為“世界大戰(zhàn)的反映寫照”(1)羅森費爾德著,林玉華,樊雪梅譯:《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與精神官能癥的心理治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版, 推薦序第7頁。的“戰(zhàn)爭”,即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弗洛伊德—克萊因論戰(zhàn)”(the Freud-Klein Controversies)。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ritish Psychoanalytic Society)的成員圍繞克萊因(Melanie Klein)和安娜(Anna Freud)關于兒童精神分析理論和技術之間的差異以及學會的制度問題等展開激烈的爭論?!罢搼?zhàn)”直接改變了英國精神分析學界的面貌,確立了一種能夠維持平衡的三“組”鼎立的發(fā)展格局,即以克萊因為首的“A組”(克萊因學派)、以安娜為首的“B組”(維也納學派)、以溫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等為首的“中間小組”(獨立學派)。

    英國獨立學派(School of Independents)是以批判性地吸收和發(fā)展精神分析理論和技術為宗旨、遵循客體關系思想取向的精神分析師團體(2)王禮軍,郭本禹:《精神分析客體關系革命的折衷進路:英國獨立學派評述》,《心理學探新》2019年第3期,第206-214頁。。獨立學派雖是在克萊因學派的基礎上分裂而來,但它秉承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態(tài)度,以選擇克萊因學派和維也納學派中更為合理的觀點作為出發(fā)點來建構理論、發(fā)展技術。獨立精神分析師主張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同等重要,并強調母親在兒童發(fā)展中的作用,進而與克萊因學派共同推動客體關系理論和實踐的縱深發(fā)展。獨立學派的成員眾多,溫尼科特、費爾貝恩(Ronald Fairbairn)和巴林特(Michael Balint)是其中堅力量和獨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建者,他們的客體關系理論奠定了后續(xù)思想的基礎。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被譽為“英國精神分析天才”(3)Roazen P..A Meeting with Donald Winnicott in 1965.In Kahr B.(eds.), The Legacy of Winnicott: Essays on Infant and Child Mental Health.London: Karnac, 2002, pp.23-35.的溫尼科特,盡管他本人從未公開承認自己是獨立學派的領袖,但他作為獨立學派中最為杰出的代表(4)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London: Karnac, 2013, p.xv.,被公認為獨立學派的領導者,是獨立精神分析師的“指明燈”(5)Cassullo G..Charles Rycroft and The Making of An Independent Psychoanalyst.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2014, 50(3), pp.332-370.,且其本人是個典型的個人主義者,被評價為“一個不可救藥的獨居者”(6)拉弗爾著,王劍譯:《百分百溫尼科特》,漓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7頁。。溫尼科特基于從事兒科治療的豐富臨床經驗提出獨具創(chuàng)新的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形成影響廣泛且深遠的思想傳統(tǒng),在精神分析史尤其是客體關系理論的發(fā)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引領著客體關系革命以及客體關系研究傳統(tǒng)的轉向。

    二、溫尼科特及其思想發(fā)展

    (一)溫尼科特其人

    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 1896—1971)是英國著名的兒科醫(yī)生、精神分析師和培訓分析師,他曾自我介紹道:“我是一名轉向精神病學的兒科醫(yī)生,以及依附于兒科學的精神病學家”(7)Winnicott D.W..Paediatrics and Psychiatry.In Winnicott D.W.(eds.), 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is.London: Routledge, 2001, pp.157-173.;同時,他是頗具威望和聲譽的客體關系理論家,還是一位作家和廣播員(8)溫尼科特于1939至1962年間在廣播電臺做主持,與新生兒母親進行互動會談。。他因其以母嬰關系為核心的獨創(chuàng)性理論以及對精神分析運動的重大貢獻,無愧為英國精神分析獨立學派最具代表性和最杰出的成員。值得一提的是,在獲得醫(yī)師執(zhí)業(yè)資格和兒童醫(yī)學會診醫(yī)師證書之后,溫尼科特便以兒科醫(yī)生的身份工作,40年執(zhí)業(yè)生涯累計接待了約6萬對母親—兒童病患。期間,隨著獲得從事兒童精神分析的資格,他成為首位男性兒童分析師,并被接受為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正式成員。

    作為英國本土的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最初對克萊因的客體關系思想頗為著迷,雙方在二戰(zhàn)之前的關系十分密切。然而,他后來對克萊因教條的分析和過于重視潛意識的內心世界而忽視真實關系的態(tài)度等感到不滿,并在混亂的“論戰(zhàn)”期間不支持克萊因,而是保持一種中立的態(tài)度。此后,溫尼科特與克萊因越走越遠,最終分道揚鑣。盡管與克萊因的決裂曾一度使溫尼科特受到排擠,但他依舊不屈不撓地堅持獨立的姿態(tài)?!八麍远ǖ鼐芙^建立一個自己的學派,也不愿意成為一個小組的領導者。他認為,獨立者就應該是獨立的,不依賴于任何領導者。”(9)Huges J.M..Reshaping the Psychoanalytic Domain: The Work of Melaine Klein, W. R. D. Fairbairn, and D. W. Winnicott.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pp.21-22.

    令人欽佩的是,溫尼科特在兒童精神分析領域以獨立和創(chuàng)造性的姿態(tài)辛勤耕耘數十年,著述豐盛,僅次于弗洛伊德和榮格(10)Caldwell L.& Joyce A..Winnicott in His Tme.In Horne A.& Lanyado M.(ed.), Winnicott’s Childre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2, pp.37-68.。其中,各類文章多達600多篇(11)Abram J..Donald Winnicott Toda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3, p.xxi.,專著20余本,且絕大多數都是在他年過半百后創(chuàng)作發(fā)表和出版的。溫尼科特的著作幾乎都是圍繞兒童及其與家庭的關系這一主題,充分顯示出他對真實的外部環(huán)境的重視;且其寫作和語言風格如其人般的“平易近人”、易于理解,透露出一種近似于兒童的純真、坦率和簡單。就著作的影響力而言,溫尼科特僅次于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立者弗洛伊德。如果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弗洛伊德著作的暢銷期,那么到了六七十年代,溫尼科特的著作無疑會出現在絕大多數精神分析師的書架上,成為候選精神分析師置于案頭的必讀之物。

    (二)思想發(fā)展線索

    就溫尼科特自身精神分析思想的成熟過程而言,可按照時間順序并借鑒其本人對嬰兒心理發(fā)展階段的劃分方式將之分成三個階段,即絕對職業(yè)依賴(absolute professional dependence)階段(12)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pp.15-19.、相對依賴(relative dependence)階段和朝向獨立(towards independence)階段。事實上,其著作的出版時間充分反映并與這一職業(yè)發(fā)展階段線索相吻合。其中,第一個階段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即從溫尼科特初次接觸精神分析(1919年)到他結束與里維埃(Joan Riviere)的分析和克萊因的督導(1941年),其主要特征是溫尼科特對克萊因的絕對依賴及其職業(yè)生涯的開始。這一階段,溫尼科特正式成為兒童精神分析師和培訓分析師。他關注兒童情感發(fā)展的過程以及兒童與父母的分離對心理發(fā)展的影響,且強調心—身聯盟(mind-body alliance)以及病史采集(history-taking)的重要性。其間,只有《童年期精神紊亂的臨床筆記》(1931)一部著作出版。第二個階段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即從“論戰(zhàn)”期間溫尼科特開始與克萊因脫離(1942年)直至最后在克萊因死后而完全脫離(1961年),其主要特征是溫尼科特對克萊因的相對依賴及其職業(yè)生涯的快速發(fā)展。這一階段是溫尼科特理論思想和技術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其創(chuàng)作高產期和巔峰期,他提出諸多與克萊因大相徑庭的新觀點,如過渡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和過渡現象(transitional phenomenon)、反移情、游戲治療等;并重新構建其關于嬰兒心理發(fā)展的理論模型,強調經驗和環(huán)境的性質對嬰兒心理發(fā)展的影響。第三個階段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即從溫尼科特在理論建構上真正實現自由與獨立直至其逝世的最后十年。晚年的溫尼科特依舊筆耕不輟,繼續(xù)對兒童心理發(fā)展本質進行深入挖掘,如探討了“客體的使用”(the use of an object)這一主題以及母親和家庭在兒童發(fā)展中的鏡像作用等,并留下了許多在其身后出版的著作??v觀溫尼科特的一生,隨著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其著述基本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但其思想和旨趣始終保持不變。當代溫尼科特研究專家、愛爾蘭注冊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治療師斯佩爾曼(Margaret B.Spelman)將溫尼科特所關注的主題概括為11個方面:主觀性的增長、自我形成、成熟過程和促進性環(huán)境、心—身聯盟、技術/教學、過渡現象、嬰兒元心理學、人類發(fā)展、健康、道德發(fā)展、增進友好關系(13)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p.20.。

    三、溫尼科特的兒童發(fā)展理論

    (一)心理與人格的結構

    溫尼科特拋棄了傳統(tǒng)的“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觀,以“自體”(self)為核心建立新的人格結構模型。需要注意的是,他所使用的自體既有作為主體的“我”(I),也有作為客體的“自身”(self)之意,前者通常被“自我”(ego)所代替。自體是由所有不同的人格方面所組成,即構成每一個人的“我”。自我是自體的一個方面,且具有一個獨特的功能,即組織和整合經驗。他用“自體”來描述個體的主觀感受,并將真實感視作自體感的核心。從發(fā)展的角度看,自體起初是新生嬰兒的一種潛能,在足夠好的環(huán)境之下,它逐漸發(fā)展成一個完整的自體,即一個能夠區(qū)分“我”與“非我”的人。在他看來,嬰兒生來具有一個原始的“真實自體”或“核心自體”(central self),其本質是孤立且受保護的,等同于內部現實或心理現實,是能量或自發(fā)性的來源?!昂诵淖泽w可以說是遺傳的潛能,它體驗一種存在的連續(xù)性,并以其自身的方式和速度獲得一種個人的心理事實和身體組織”(14)Winnicott D.W..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London and New York: Karnac, 1990, pp.37-55.。然而,個體的自體感并非生而有之,而是逐漸發(fā)展的,通常在生命第二年當兒童能夠意識到他人如何滿足其身體需要時才會產生。

    溫尼科特指出,人格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我”(me)與“非我”(not-me)明確建立且攻擊和性欲成分部分融合的“真實自體”(true self);二是真實感缺失所導致的“虛假自體”(false self);三是作為攻擊對象的自體(15)Winnicott D.W..Aggression in Relation to Emotional Development.In Winnicott D.W.(eds.), 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is.pp.204-218.。其中,真實自體源自身體組織及其功能的活力,行動上表現為自發(fā)性動作(spontaneous gesture),且只有當母親不斷地滿足嬰兒的自發(fā)性動作或感覺幻想(sensory hallucination),真實自體才會得以建立和發(fā)展。真實自體具有真實性、自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它是創(chuàng)造性的根源,只有真實自體才能體驗到真實感,才具有創(chuàng)造性?!霸谧钤缙陔A段,真實自體是自發(fā)性動作和個人觀念的理論源頭。自發(fā)性動作是活動中的真實自體,只有真實自體才能是創(chuàng)造性的,且只有真實自體能夠感到真實。鑒于一個真實自體感到真實,虛假自體的存在則導致一種不真實感或無價值感?!?16)Winnicott D.W..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140-152.虛假自體是失敗的母親非適應性的環(huán)境照料的結果,它會導致個體在人際關系中缺乏真誠。然而,虛假自體對個體的成長與生活亦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御,即通過對環(huán)境要求的順從來掩藏并保護真實自體,或者說是隱藏嬰兒的內部現實。溫尼科特認為,虛假自體并非都是不健康的,并將虛假自體分成五種:極端的虛假自體、不太極端的虛假自體、趨向健康的虛假自體、接近健康的虛假自體和健康的虛假自體(17)Winnicott D.W..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140-152.。其中,健康的虛假自體對于個體是必要且有意義的,如個體在現實中需以虛假自體來適應社會制度與法規(guī)、習俗與禮儀、禁忌等。

    (二)心理與人格的發(fā)展

    溫尼科特十分強調環(huán)境尤其是母親及母嬰關系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并曾明確表示,沒有嬰兒能夠在缺少母嬰關系的情況下獲得發(fā)展(18)Winnicott D.W..Classification: Is There A Psycho-analytic Contribution to Psychiatric.In Winnicott D.W.(eds.).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124-139.。他從母嬰之間的互動關系來闡述人格發(fā)展,認為自體源自嬰兒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早期的母嬰關系尤其是母親對嬰兒的反應在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在早期的母嬰關系中,母嬰之間的互動或母親與嬰兒誰適應誰直接決定著嬰兒自體的發(fā)展。當母親能夠對嬰兒的自發(fā)性動作作出積極的回應,并能夠及時滿足嬰兒的需要時,嬰兒便會信任外部世界,進而敢于表達自身的真實需要。嬰兒需要的及時滿足會增強其自我的力量和真實感,以真實感為核心的真實自體便會逐漸形成。可見,在生命的最早期階段,母親(環(huán)境)對嬰兒的適應是嬰兒健康成長和真實自體形成的重要條件。反之,如果母親不能充分適應嬰兒的需要,即未能滿足嬰兒的自發(fā)性動作,而是要求嬰兒適應和順從自己,嬰兒則會掩藏其真實需要和自發(fā)性動作而順從環(huán)境,以一個假我來掩蓋真我,并建立一種虛假的關系。久之,個體就會形成一個順從環(huán)境的虛假自體?!安粔蚝玫哪赣H不能實現嬰兒的全能感,且因此屢次錯過對嬰兒動作的迎合;相反,她要求嬰兒順從她自己的動作。這種由嬰兒表現出的順從是虛假自體的最早期階段,與母親沒有能力感受其嬰兒的需要有關。”(19)Winnicott D.W..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140-152.因此,在溫尼科特看來,母親就如同一面鏡子,嬰兒能通過這面鏡子看并看見自己。當母親能夠準確地對嬰兒的動作作出反應,使得嬰兒覺得他所看到的是自己的表情及其表達的情緒感受,進而能對自己的感覺和情緒形成統(tǒng)一的印象并加以理解。在健康發(fā)展的過程中,母親鏡像反映著嬰兒,這意味著母親慈愛的目光使得嬰兒能夠看到反映在其母親臉上的自己,“母親正在看著嬰兒,她看起來的樣子與她所看到的對象有關”(20)Winnicott D.W..Mirror-role of Mother and Family in Child Development.In Winnicott D.W.(eds.), Playing and Realit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5, pp.149-159.。這種鏡像是適應性母親的一部分,即母親的臉反映出她對待嬰兒內部狀態(tài)的反應,如同乳房滿足嬰兒的需要和期望。相反,如果母親在面對嬰兒時表達的是她自己的情緒,那么嬰兒所看到的則與其內心的真實感受并不一致,此時,他被迫從母親的表情中理解母親的情緒,而無法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其真實的感受便受到掩蔽,虛假自體為了順從母親的反應而得以發(fā)展。

    溫尼科特將個體的發(fā)展稱為“成熟過程”,是指自我和自體的發(fā)展,且包括所有的伊底、本能及其變遷以及與本能相關的自我的防御。在他看來,心理與人格的發(fā)展是一個在親子關系尤其是母嬰互動中的自我和自體增強的過程,自我成熟過程的主要趨勢是整合(integration),包括時間和空間的整合,而整合的結果是單元(unit),涵蓋以下經驗觀念:(1)“我”,包括“其他的一切都不是我”;(2)“我是,我存在,我積累經驗并充實自己,且與非我、共享現實的真實世界進行一種內投的和投射性的相互作用”;(3)“我被其他人看到或理解為是一個存在”;(4)“我取回(如同鏡中看到的一張臉)我所需要的自己被一直視為一個存在的證據”。(21)Winnicott D.W..Ego Integration in Child Development.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56-63.溫尼科特還認為,嬰兒生來是處于對母親的依賴關系之中,心理或情感發(fā)展實際上就是從依賴到獨立的轉變過程,即一種從絕對依賴階段到相對依賴階段,再到朝向獨立階段的過程。他進一步指出,從依賴到獨立的發(fā)展離不開過渡客體,它起到過渡性的橋梁作用,是產生自體體驗的重要先決條件。過渡客體起源于“我”與“非我”或自體與非自體的分化,提供自發(fā)的現實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體驗。它在本質上是真實的外部客體,只不過被嬰兒賦予了情感,成為一個隨時都可獲得、控制的外部客體。過渡客體的出現標志著過渡現象的開始,過渡現象代表嬰兒從對母親的絕對依賴發(fā)展至相對依賴中的所有階段,同時也象征著嬰兒從與主觀想象的客體相關聯轉變至與外部現實中客觀感知的客體相關聯。過渡空間是嬰兒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能夠幫助兒童在母親離開時通過幻想母親的在場而避免產生焦慮體驗。需要注意的是,在溫尼科特看來,并不存在絕對的獨立,健康的個體不會是孤立的,而是與環(huán)境關聯在一起,即個體和環(huán)境相互依賴。

    溫尼科特認為,嬰兒自我的獨立即自體—客體的分離是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發(fā)展。在母親的原初母愛貫注下,嬰兒最初將外部客體(主要是母親及其乳房)視為是自己的一部分,幻想自己創(chuàng)造了母親客體。這是一種母嬰在時空上的統(tǒng)一體。隨著自我的發(fā)展,嬰兒與客體(母親)的分離經歷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即先是空間上的分離,表現在嬰兒覺得客體是一個外部的客體,此時的客體對嬰兒來說是過渡客體,即客體在空間上是嬰兒身體之外的事物,但時間上仍然與嬰兒保持同步,嬰兒可以隨時得到或控制它。在某種意義上,過渡客體是母親的替代物。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母親撫育方式的改變(如對嬰兒的關注度降低),客體不僅在空間上是外在于嬰兒的真實事物,且在時間上也與嬰兒的需要存在不一致性,如延遲滿足嬰兒的需要,此時,嬰兒會意識到客體是一個真實的外部客體,進而發(fā)展出“我”與“非我”的概念。

    四、溫尼科特的思想貢獻與歷史效應

    (一)思想貢獻

    盡管溫尼科特畢生都未離開兒科學,但卻對精神分析抱以極大的熱情,并將精神分析應用于兒科學以解決兒童問題。他在汲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思想以及弗洛伊德、克萊因等的精神分析思想,并在觀察、治療大量兒童臨床案例所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結構、動力、過程、空間和環(huán)境等方面詳細闡述其創(chuàng)造性的客體關系思想和兒童精神分析理論。他對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顯著貢獻。在理論方面,溫尼科特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以及克萊因對幻想的內部世界的重視,而強調真實經驗和外部環(huán)境的重要性,把客體關系尤其是母嬰關系置于影響個體發(fā)展和精神病理學的關鍵位置,進而引領著客體關系理論的轉向,推進精神分析從驅力模式到關系模式的范式轉變。同時,他提出并留下諸多影響深遠的概念,如真實自體、虛假自體、過渡客體、過渡現象、促進性環(huán)境、夠好的母親等。有學者指出,溫尼科特的理論和臨床觀點是獨立學派中最全面的思想體系(22)Summers F..Object Relations Theories and Psychopathology: A Comprehensive Text.New York and London: Psychology Press.2014, p.16.。其中,“過渡客體被視為是接近精神分析認識論最具前景的一種方法”(23)郗浩麗:《客體關系理論的轉向:溫尼科特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頁。,即使是強調自我的安娜也充分認可了過渡客體的價值,指出它征服了整個精神分析世界(24)Rodman F.R..Winnicott: Life and Work.Cambridge: Perseus Publishing.2004, p.323.。在實踐方面,溫尼科特在精神分析的治療觀、治療技術和治療范圍等方面都獨具創(chuàng)見。首先,與古典精神分析強調分析師的中立態(tài)度不同,溫尼科特主張分析師應積極參與治療,但絕非過渡干涉或為患者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而是應該抱持一種關懷的心態(tài),如母親般為患者提供一個適宜的分析環(huán)境,通過誘發(fā)患者的真實體驗來幫助患者獲得真實自體。他強調患者自體的成長,指出患者在分析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具有決定分析進程的權力。其次,就治療技術或方法而言,溫尼科特將退行視為是對治療具有積極作用的過程,即通過退行至早期的依賴階段以體驗到真實感,進而獲得真實的自體;同時,他強調分析師的反移情對于診斷、分析和理解患者的重要意義。此外,他還針對兒童群體提出了游戲治療方法,即通過游戲來發(fā)現兒童的真實自體,并在游戲治療中鞏固和強化兒童的真實自體。最后,溫尼科特擴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療范圍,即從傳統(tǒng)的神經癥擴展至精神病和人格障礙,從成人精神病擴展至兒童精神病。薩莫斯(Frank Summers)曾對溫尼科特作出如此評論:“盡管溫尼科特從未像弗洛伊德以及或許如科胡特所做的那樣嘗試發(fā)展一種全面的人格理論,但他提出了關于發(fā)展、精神病理學和治療這一作為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所共同構成的系統(tǒng)思想”(25)Anderson J.W..Recent Psychoanalytic Theorist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Psychobiography: Winnicott, Kernberg, and Kohut.Annual of Psychoanalysis.2003, 31, pp.79-94.。

    (二)歷史效應

    溫尼科特不同于克萊因的兒童精神分析思想在早期幾乎遭到學會的封殺,曾是精神分析中的“孤獨的聲音”(26)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London: Karnac.2015, p.19.。他被排斥在當時由克萊因學派所主導的精神分析培訓中心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之外,正如哈爾(Brett Khar)后來提到:“克萊因學派對溫尼科特的仇恨以及溫尼科特迅速增長的獨立性已至這樣一種程度,即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期,塔維斯托克診所兒童心理治療課程的某些導師明確禁止其學生參加溫尼科特的公開講演,即便梅蘭妮·克萊因已逝世多年?!膬和睦碇委煄煾ダ饰魉埂に雇?Frances Tustin)坦言:‘我在接受培訓過程中不允許閱讀溫尼科特’?!?27)Khar B., D. W. Winnicott: A Biographical Portrait.London: Karnac.1996, p.77.然而,慶幸的是,溫尼科特在其生命晚期及身后得到普遍一致的認可,受到同時代以及后續(xù)的精神分析學家乃至精神分析領域之外(如教育學、臨床醫(yī)學、兒科學等)的學者的推崇與追捧,并得到頗高的評價與贊揚。“溫尼科特是對精神分析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極具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力的貢獻者”(28)Mishne, J.M..The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Theory-perspective from Four Psychologies.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3, p.241.。他提出了一系列影響力與日俱增的觀點,其所強調的獨立性與開放性的態(tài)度及其以母嬰關系為核心的兒童精神分析思想影響了眾多精神分析學者,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溫尼科特的思想和精神已然形成一種傳統(tǒng)或取向,即所謂的“溫尼科特傳統(tǒng)”(Winnicottian tradition)或“溫尼科特取向”(Winnicottian approach),且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主張人類的心理起源生命早期;重視母親的角色/環(huán)境在情緒發(fā)展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強調經驗事實(experiential truth)和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傾向折衷的概念,沒有絕對的事實;推崇富于想象力且科學的理解,認為全面分析(full analysis)是不可能且不切實際的,尋求經濟有效的干預(29)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pp.23-24.。不可否認的是,溫尼科特的觀念已廣泛滲透進其他獨立精神分析師的思想之中,影響深遠。作為米爾納、汗、利特爾、岡特里普和伊妮德等人的分析師,溫尼科特不僅對他們產生直接影響,還間接影響了金、博拉斯、霍普金斯、菲利普斯和約翰斯等人,其分析譜系如圖1所示(30)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p.xvi.。斯佩爾曼將米爾納、汗和岡特里普等人視為是溫尼科特的“分析家庭”(analytic family)中的“子女”,而將金和博拉斯等人視為是其分析家庭中的“孫子女”。(31)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p.xx.也即是說,如果把溫尼科特視為第一代分析師,那么,米爾納、汗和利特爾等是第二代分析師,而金和博拉斯等則是第三代分析師,他們共同構成以溫尼科特為首的精神分析家族。換句話說,溫尼科特的“血統(tǒng)”通過代際傳遞在其“子孫”那里得以繼承、宣揚和發(fā)展。例如,在第二代分析師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被稱為“無可非議的溫尼科特專家”(32)Green A..The Intuition of the Negative in Playing and Rea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97,78(6), pp.1071-1084.以及“溫尼科特視為最能理解其工作的分析師”(33)Hopkins L.B..Masud Khan’s Application of Winnicott’s “play” Techniques to Analytic Consultation and Treatment of Adults.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2000, 36(4),pp.639-664.的汗,他不僅延續(xù)了溫尼科特的思想路線,強調關系和環(huán)境的重要性,以母嬰關系為出發(fā)點發(fā)展了自體、創(chuàng)傷等概念,進而提出虛假自體病理學(false self patholgoy)和累積性創(chuàng)傷(cumulative trauma)的觀點,并擴展了游戲治療技術,使之用于成人治療;同時,他還編輯、整理并出版了溫尼科特的大量論著,甚至可以說溫尼科特的后期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汗的勞動產物,如同霍普金斯(Linda Hopkins)所說:“馬蘇德·汗是溫尼科特作品的助產婆?!辉摫贿z忘卻又少有人知道的是,馬蘇德·汗成就了溫尼科特?!?34)Hopkins L.B..False Self: The Life of Masud Khan.London: Karnac.2008, p.142.在某種意義上,汗就如同是溫尼科特的“經紀人”,促使溫尼科特的思想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使其成為國際性的精神分析“明星”。又如,利特爾的旨趣與溫尼科特基本一致,都致力于探討生命伊始和早期環(huán)境失敗的主題,并擴展了溫尼科特的諸多觀點,如將精神病視為是一種“環(huán)境缺陷疾病”、重視反移情的作用和退行的價值、強調分析情境中分析師與患者的相互性以及主張母親充當一個“輔助性自我”(auxiliary ego)等待嬰兒的成熟等。再如,當代獨立學派的精神分析學家博拉斯基本秉承溫尼科特的精神,并作出諸多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如提出“轉換性客體”(transformational object)和“喚起性客體”(evocative object)等術語;同時,他被視為是“一位溫尼科特傳統(tǒng)的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解讀者”(35)Bollas C..Being A Character: Psychoanalysis and Self Exper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p.ii.和“精神分析史上最具創(chuàng)造性和啟發(fā)性的作家之一”(36)Jemstedt A..Introduction.In Bollas C.(eds.), The Christopher Bolla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1, pp.xii-xxviii.。除此之外,溫尼科特還影響了英國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家萊恩(Ronald Laing),他是萊恩的臨床督導師,后者還于培訓后的次年即1958年寫信給溫尼科特承認并感激他的幫助。萊恩不僅在其處女作《分裂的自體:一項理智與瘋狂的存在主義研究》(1960)中直接引用并發(fā)展了溫尼科特關于真實自體與虛假自體的概念和觀點,還在論述精神分裂癥的起源問題上提出了一個溫尼科特式的概念——“夠好的環(huán)境”,將家庭不能提供一個“夠好的環(huán)境”視為是精神分裂癥尤其是瘋狂的根源。

    圖1 溫尼科特的分析系譜圖

    溫尼科特及其思想具有跨時代的價值,至今依舊對全世界的精神分析具有重要影響。他被視為是“對當代精神分析影響最大的作者之一”(37)Nicolò A.M..Playing.In Saragnano G.& Seulin C.(ed.), Playing and Reality Revisited: A New Look at Winnicott’s Classic Work.London: Karnac.2015, pp.21-44.,是繼弗洛伊德之后對現代精神分析實踐影響最大的理論家(38)郗浩麗:《溫尼科特——兒童精神分析實踐者》,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00頁。。他是被檢索和引用最多的精神分析作者之一,其著作被廣泛翻譯、流傳,且各種紀念、討論學術思想的國際會議先后在各地召開。溫尼科特研究小組和溫尼科特工作坊(39)郗浩麗:《客體關系理論的轉向:溫尼科特研究》,第245-246頁。、溫尼科特基金會(Winnicott Trust)和涂鴉基地(The Squiggle Foundation)(40)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p.23.的建立亦是溫尼科特思想的重要性持久生命力的有力證明。同時,這充分說明了溫尼科特實現其“希望我死后依舊活著”(41)Winnicott C..D. W. W: A Reflection.In Giovacchini P.L.(eds.), Tactics and Techniques in Psychoanalytic Therapy III: The Implications of Winnicott’s Contribution.London: Jason Aronson.1990, p.3.的愿望。

    五、結語

    精神分析學說對人類的深層心理作出詳盡的闡釋,但在溫尼科特之前,精神分析學家對人的心理進行二元式的解讀,要么關注主觀的內部世界,要么關注客觀的外部世界,而他對過渡區(qū)域的描述是精神分析領域內首次關于內部與外部世界之間的空間的探討,可以說是對人類本質闡述的里程碑式發(fā)展。偉大的思想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引發(fā)超越時空的對話。就此而言,溫尼科特的思想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思想,至少在精神分析領域內部無可爭議。需要指出的是,溫尼科特的思想之所以能與一代代的精神分析師產生對話,其原因或許在于他的精神分析構想深深地根植于對患者的日常觀察,并得益于他自身所具有的整合能力,即將其作為兒科醫(yī)生的訓練整合進精神分析的理解中,以及將發(fā)展的觀點引入其理論構想中的能力(42)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p.19.。斯佩爾曼指出,溫尼科特的思維方式具有某些“促進性特征”(facilitating features),包括相信自發(fā)的成長、享受交流、接受個性和復雜性、強調經驗和“介于兩者之間”的重要性、注重環(huán)境和過渡空間、重視真實自體和自發(fā)性、重視獨處和客體使用的能力等(43)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pp.30-31.,這些特征反過來增加其思想被廣泛傳承的可能性。

    現今,世界的精神分析面貌雖已發(fā)生全新的變化,形成歐洲、北美和南美三大精神分析中心,但獨立學派依舊是英國精神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溫尼科特取向與克萊因取向(Kleinian approach)和新拜昂取向(neo-Bionian approach)(44)Kernberg O.F.,Divergent Contemporary Trend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Psychoanalytic Review.2011, 98(5), pp.633-664.三大理論取向共同構成英國精神分析的新局面。作為獨立學派的核心人物,溫尼科特影響了一大批客體關系取向的精神分析師,促使獨立學派步入一條“后溫尼科特”(post-Winnicottian)時代的發(fā)展道路。溫尼科特的許多概念和觀點迄今仍在運用并具有重要價值,如他強調的“經驗創(chuàng)造性”(empirical creativity)在當代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中依然盛行,過渡客體和過渡空間已是當下精神分析世界中的重要概念,真實自體則發(fā)展成為一個后現代的概念(45)White J..Generation: Preoccupations and Conflicts in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 p.5.。法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后拉康學派”(post-Lacanian)的代表格林(André Green)將溫尼科特與拜昂(Wilfred Bion)和拉康(Jacaueo Lacan)一起視為是二十一世紀精神分析概念的先驅(46)Green A..Key Ideas for A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Misrecogni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Unconsciou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5.。

    猜你喜歡
    克萊因科特學派
    “科特估”發(fā)力 市場止跌企穩(wěn)
    克萊因:締造“藍色狂想曲”
    伊夫·克萊因與他的藍色秘密
    河北畫報(2021年8期)2021-08-04 15:56:47
    剛果部落
    中外文摘(2020年17期)2020-10-02 04:14:16
    創(chuàng)建梵凈山學派 培育梵凈山學
    成都愛科特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從德布羅意波到克萊因-戈登方程
    世界記住他,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藍
    女友·花園(2016年6期)2016-08-09 22:35:49
    成都愛科特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法蘭克福學派自由觀的探析
    资阳市| 镇坪县| 东台市| 江北区| 朔州市| 巴彦淖尔市| 盐边县| 西贡区| 宾川县| 中宁县| 宜春市| 吉水县| 西吉县| 景洪市| 商水县| 泸西县| 嫩江县| 邯郸市| 澜沧| 勐海县| 佳木斯市| 虞城县| 信阳市| 嘉祥县| 石台县| 新蔡县| 尚志市| 武隆县| 会东县| 达日县| 根河市| 吴忠市| 理塘县| 贵德县| 金昌市| 桐乡市| 鹿邑县| 水城县| 夏津县| 防城港市|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