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錚
大姨生活在一個三面環(huán)山的小山村,今年八十三歲,身體硬朗,能做簡單家務(wù),還能上山。
大姨勤勞能干,明白農(nóng)村人的人情世故,為人處事十分周到。大姨有三個兒子,她給三個兒子都蓋了新房子,娶了媳婦。也就是說我那兩個姨兄,一個姨弟,都已成家立業(yè),每家都有兩個孩子。六個孩子——四個孫女兩個孫子都是大姨看大的。
每到春天,兒子媳婦都要到地里去忙農(nóng)活,他們那里的農(nóng)活主要就是嫁接樹苗、刨樹苗、賣樹苗,干起來都不輕松,大姨則在家看孩子、做飯。大姨父走得早,三個兒子都成家后,沒幾年就走了,大姨每個兒子家住一年,我們老家很多家都這么做。大姨在老三家的時候,老二也把小孩送到大姨那兒看著,老大的孩子已經(jīng)大了,就不用看了。不同的是,大姨年輕時是看老大家的兩個孩子和老二家的大閨女,隨著那三個孩子慢慢長大,老三又陸續(xù)有了兩個孩子,加上老二家的二閨女,大姨挺忙的。要給他們做飯吃,要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不讓他們打架,還要培養(yǎng)大一點的孩子去照顧好小的,讓他們吃好、玩好,健康成長。農(nóng)村每家都要養(yǎng)幾只雞,幾頭豬,大姨還要喂雞喂豬,給雞要剁菜,攪拌玉米面;給豬煮食,大鍋燒水,里面放白菜幫子、玉米面、豆餅等。我不會做,但我看大姨做過,大一點的孩子負責燒火,大姨管操作;小一點的孩子則圍繞在周圍或玩或遞東西做輔助工作。大姨對孩子連哄帶夸,指導干活,偶爾有不聽話的也嚇唬兩句,但從來不打。孩子哭了,再忙她也會抱起孩子哄一哄,所以孩子們跟奶奶都很親。大姨一會兒都不閑著,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總能按時把一家人的飯菜做好,兒子媳婦回家就能有飯吃。
我挺佩服大姨的,不僅是能干,她還能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三個兒媳來自不同的家庭,都對大姨非常尊敬、孝順,彼此之間也互相謙讓,不鬧意見。有一年冬天,大姨感冒了,咳嗽得很厲害,吃了三天藥都控制不住。兒子們讓她去醫(yī)院,大姨怕花錢,硬是不去。沒辦法,二媳婦有個遠房親戚在醫(yī)院上班,就聯(lián)系了一位呼吸科大夫到家里給她看病,輸上液,第三天就控制住了。病好后,大姨把家里的特產(chǎn)給人家大夫送去了半車,以表示感謝,比上醫(yī)院花錢也沒差多少。老太太病好了,一家人都高高興興。大姨用她的勤勞、善良贏得了兒媳們的尊敬,用她的愛營造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大姨從小不喜歡學習,沒什么文化,她的三個兒子讀書最多的一個是老三,讀完了初中。孫輩的六個孩子只有一個孫女讀了大專,也沒工作,其他全是初中學歷。大姨生活很節(jié)省,除了蓋房子、娶媳婦舍得花錢,別的錢都舍不得花,對孩子上學也不例外。我記得小時候在大姨家玩,有一次大姨問我:“你們學校收錢嗎?國(老三的小名)他們學校怎么總收錢呀?國懂事了,說學校要再收錢,就不上了?!蔽液茉尞?,為什么呢,第一:這叫懂事?不是好好學習才叫懂事嗎?在我家如果我考了全班第一,媽媽是要獎勵我兩元錢的,兩元錢對一個孩子來說分量也不輕;第二:我對學校收錢沒概念,需要交錢時,回家一說立刻就給的,最多媽媽囑咐一句“別弄丟了,到學校就交給老師”;第三:學校怎么會總收錢?書費不是正常的嗎?我不記得當時是怎么回答大姨的了,但這件事留給我的印象很深,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人的增多,我明白了大姨家的孩子為什么學習都不行,也明白了大姨為什么當年會那樣問我,因為她要給兒子們蓋房子、娶媳婦。這些事情在我們老家沒錢是辦不了的,在她的心中這才是大事、正事,她也愿意孩子學習好,考學出來,但那概率畢竟很低。而且她也不會學習,沒有能力引導孩子走上上學這條路,她還要處理家里的繁雜瑣事,照顧家里幾個孩子的衣食住行,精力上也不夠。我理解她,大姨不容易。
大姨心靈手巧,我小時候的棉衣都是大姨給做的,我媽不會,小花布,新棉花,裁剪縫制都是由大姨一人完成。我小時候在邢臺長大,爸爸在部隊工作,我和媽媽隨軍,春節(jié)回來幾天就住在大姨家。大姨會給我做好幾套棉衣,分不同大小、薄厚,夠我穿幾年的,現(xiàn)在我還記得大姨在燈下給我趕制棉衣的情形。我和媽媽都睡一覺了,大姨還在燈下縫著。我媽和大姨出自一個家庭,性格上有相似的地方,都勤勞節(jié)儉,都對孩子充滿了愛,但具體表現(xiàn)又有所不同。我媽讀過幾年書,字寫得很漂亮,我小時候我媽握著我的小手教我寫字,作業(yè)每天都檢查,我的成績才是家里的頭等大事。我爸在部隊,一年有一半時間不在家,我媽每天起早給我做飯:烙餅、炒米飯、掛面湯臥雞蛋。我每天下晚自習都九點半了,我回家時有一段公路可以和同學一起走,但再走一段土路,就和同學分開了。冬天街上人少,我爸在家的時候我爸就去土路的道口接我,我爸不在家時,就是我媽穿上一件破棉襖到土路的道口去接我,每一天!
我每年都要去看望大姨幾次,給她點錢,帶一些她喜歡吃的東西,還給她帶點常用藥:感冒的、咳嗽的、消炎的,告訴她這是用醫(yī)藥卡買的,不用花錢。大姨很明白,說:“醫(yī)藥卡里的也是錢?!蔽揖托Α4笠檀液芎?,秋天時給我送大冬瓜、核桃、栗子,還有她自己撿的蘑菇。知道我喜歡吃老家的冬瓜后,居然在北屋陰涼處給我留了一個冬瓜,春節(jié)時送給我。知道我喜歡土雞蛋,她養(yǎng)了十多只雞,雞蛋舍不得給孫子吃,卻給我攢著。我哪好意思要啊,反復解釋這邊也能買到,她這才自己留下。她每年春節(jié)都要給我撈上一盆酸菜,用大白菜腌的,我們老家都做,我很喜歡吃,大姨每年都給我準備好。
大姨知道養(yǎng)生,她常說飯不能吃太多,對身體不好;人得動呀,總不動就不會動了;餃子一頓就吃五六個,米飯吃小半碗,每天喝一袋牛奶;常年吃蘑菇、栗子,她們那兒山上就有;很少吃豬肉,年輕時是舍不得吃,現(xiàn)在是不想吃。大姨身體好,也與她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直接關(guān)系。她總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幾凈,農(nóng)村大火炕鋪著漂亮的花布床單,陽光灑滿一炕,比睡什么高級床墊都來得舒服。閑暇時也到街上和村里的老太太去聊天,去顯擺她的兒子賺錢的事,媳婦有多孝順,孫子有多有趣,很開心的氛圍。
大姨活得很簡單,兒子們掙錢了她跟著高興,有活了她也跟著幫把手。兒孫滿堂,健健康康,沒有壓力,不用上班,不用學習、考試,每天開開心心地滿街溜達。長大了的孫子孫女都到城里去上班了,周末回家都要到奶奶那里去看看,給奶奶帶好吃的,陪奶奶說說話。
我有時挺羨慕大姨的。這個滿頭銀絲,一臉滄桑慈祥的老人,一生養(yǎng)育了九個孩子,都健康開朗,勤勞能干,為人正直善良。大姨為這個家,為社會也作出了她的貢獻,而且她已過上了我向往的生活,輕松、健康、快樂。有時我就想,是不是大姨這樣的活著才是真正的活著呢?
(作者系華北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學生)
(責任編輯? 徐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