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驁
魯迅少年時求學于三味書屋,“三味”有一種含義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讀書當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啊。
從裝幀上看,有的書格調(diào)高雅、簡潔大方;有的書色彩華美、熱情靈動;有的書先鋒前衛(wèi)、標新立異;有的書質(zhì)地古樸、觸感溫潤。未經(jīng)品讀,一本美觀的書只放在手里,就足以點亮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
無論國學經(jīng)典、詩詞歌賦還是歷史名著,都能彰顯各個時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圖景,體現(xiàn)作者的精神境界。讀者與歷代文人墨客相距千百年,卻能跟隨他們的文字穿越時空,仿佛身臨其境,實在是一種大幸運、大愉悅。試想,家中書盈四壁,架上富面百城,擇一閑暇午后,徜徉在淡淡的墨香里,隨莊子御風九萬里,聽李白斗酒詩百篇,邀蘇軾泛舟游赤壁,逢陶潛采菊遇桃源,有古今鴻儒相談笑,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焉能不妙乎?
讀經(jīng)典作品,常會遇到一些煉字、好詞、佳句,值得反復琢磨、細細品味,頗有挖到寶藏的快感,令人喜不自勝?!凹t杏枝頭春意鬧,水面一一舉風荷。曉來誰染霜林醉,清風拂柳月失梅”,四季里藏著詩韻,關(guān)情處別有洞天,每留心皆是學問,憑妙筆著成文章。愛讀書的人,靜觀長煙皓月、浮光靜影,便欲把酒臨風;遙瞰白日依山、黃河入海,又起登臨之意。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常與書籍為伴,自然染上一身才氣。
據(jù)《史記》記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今人有言:寧把書翻爛,不把書放爛。一本書從白色翻到泛黃,從嶄新翻到破舊,折頁、畫線、筆記、摩擦,留下層層閱讀痕跡,足可使人心生快慰。書頁的空白處記載著思考的軌跡,書脊的縫隙里生長著光陰的年輪,每一次手不釋卷的沉浸,都是自我提升的必經(jīng)之路;每一回默默無聞的耕耘,都是塑造靈魂的滋養(yǎng)過程。給時光以閱讀,給歲月以文明,生活終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努力的人。
培根說:“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可見讀書少不了主動思考,學而不思則罔;“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指出應該把握好閱讀的時間和效率;“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shù)則須咀嚼消化”,闡明了博覽群書時科學的方法論;“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jīng)驗又補讀書之不足”,則說明光讀書還不夠,實踐才能出真知。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善于讀書、巧于用書,方能怡情冶性、傅彩長才,處世判事練達洞明。
積金萬兩,不如明解經(jīng)書,書中自有黃金屋。
瑤臺月下,眾里尋伊千度,書中自有顏如玉。
古今笑閱,百代恍如過客,書中自有千秋史。
人生苦旅,天涯難覓知音,書中自有指路人。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講道:“托爾斯泰說:‘憂來無方,窗外下雨,坐沙發(fā),吃巧克力,讀狄更斯,心情又會好起來,和世界妥協(xié)?!?/p>
讀書就是一件這么美妙的事情。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