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
札達土林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市札達縣,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平均海拔達到4500米以上。札達縣是阿里地區(qū)西部的一個邊境縣,西邊隔著喜馬拉雅山與印度交界,西北邊是克什米爾,是世界屋脊的西垂一隅??h城托林鎮(zhèn)海拔3728米,還不算太高,全縣面積2.4萬平方公里,因為這里高寒缺氧,紫外線強烈,氣候干燥,植被稀薄,交通不便,生存條件惡劣,居住人口還不到1萬,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方。
札達的土林地貌可以說是非常獨特和氣勢廣闊宏大的,橫亙數(shù)百公里,如同大海一樣連綿不絕,群峰層層交錯疊現(xiàn)、個體形態(tài)豐富多樣,土林的分布面積達2500平方公里。國家2005年在這里批準成立了札達土林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以縣城托林鎮(zhèn)為中心,地質(zhì)公園東接普蘭縣,西抵克什米爾,南至喜馬拉雅山脈,沿象泉河兩岸及支流展布,是一座以土林地貌為主的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公園總面積約450平方公里,海拔3750~4450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新近系地層的土林地質(zhì)公園。
札達土林地貌在地質(zhì)學上叫河湖相,這個宏大土林的形成,從地質(zhì)科學上的研究表明,早在240~600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相對較低,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兩大山系之間是一個面積廣達70000平方公里的大湖盆,札達湖盆當時亞熱帶森林草原氣候,湖邊馳騁著以三趾馬和小古長頸鹿為主的動物群,湖中生長著似天鵝絨鸚鵡螺和介形蟲等淡水生物,兩個山脈冰川雪峰的流下融水匯于湖盆之中,同時水流將大量礫卵石、細粉沙和粘土攜帶而下,沉淀堆積于湖中。在數(shù)百萬年間,湖盆中積累了最厚達1900米的沉淀堆積層,堆積物主要是夾有礫卵石層的棕黃、褐色的半膠結(jié)細粉沙層,而且有鈣質(zhì)膠結(jié),比較堅固,具有像黃土直立不倒的性質(zhì),這是土林的物質(zhì)基礎(chǔ),為以后風雨和流水雕琢成各種地貌造型提供了原始材料。從200多萬年前起,青藏高原整體大幅度隆升,遠古的札達大湖也隨之抬升,幾乎成為天湖,湖水外泄最終被排干,湖底堆積層露出,成為海拔4000米的高原,這才叫滄桑巨變呢。在后來的歲月中,受到象泉河等河流和季節(jié)性水流的沖蝕,原本平坦的堆積層被深深刻切,形成縱橫交錯的千溝萬壑,如同陜北黃土高原的溝壑。伴隨著札達特殊的氣象條件,年降雨量只有160mm,強烈日光暴曬形成的干旱。非常集中的雨季降水,急促的雨水沖擊極度干燥的土崖表面,雨水細流沿垂直的裂隙或軟弱帶向下沖刷,由于各種基巖的抗風化能力存在差異,松軟部分逐漸被剝離沖掉,較為完整和堅硬的部分保留下來,形成板狀崖壁、土柱、土塔,再加上風蝕作用,慢慢演化形成了波狀起伏、層林疊現(xiàn)、氣勢恢宏的土林地貌。
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機遇、地質(zhì)條件背景的不同,土林地貌就有著千變?nèi)f化的不同形態(tài),如殘留式土林、柱狀土林、根莖狀土林、城堡分列式土林、雙色臺階式土林、峰叢、角峰、巖洞等等。還有許多文人雅客起了許多的雅致名稱如寶瓶式土林、古鐘式土林、蒙古包式土林、哥特式土林、雙子式土林、古碉式土林等等。札達土林大處有著雄渾與豪放,小處有著靈秀與精細,都是大自然神奇之手的杰作。站在托林寺里遠觀象泉河邊土林峰叢分列連綿,近看土崖如臺如城。在古格古城高處遠觀,藍天白云下的荒原廣袤遼闊,久遠亙古、土林橫亙、氣勢恢宏,讓人感到凝重、莊嚴與肅穆。
如果說山體是土林的軀干,那光線則是土林的靈魂,青藏高原通透強烈而多變的光線給予土林驚艷世人的風采,廣袤土林在不同的光線下展現(xiàn)出不同的絢麗畫面,強烈的日光下猶如堅硬的木刻,夕陽中成為鍍上金色的雕像。而穿過云朵間隙的光線投射在土林上,更是云移光影動,使連綿的土林群峰光影斑駁,瞬息萬變,很是美麗而生動。我覺得清晨初升陽光中的土林最漂亮,比較柔和的光線平斜地射來,土林顯得立體感很強,色調(diào)清新而柔和,朝氣蓬勃。但是也有許多人陶醉于傍晚的金黃。沖擊眼球的地方,攝影家的天堂??!現(xiàn)在菲林謀殺的不多了,可是存儲卡還是要多帶一些的。
象泉河,發(fā)源于札達東邊喜馬拉雅山的冰川。象泉河流經(jīng)札達全境穿過喜馬拉雅山脈流入印度。象泉河孕育了札達璀璨的象雄文化、古格文明和奇特土林地貌。
古格王朝遺址是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是古格文明的代表,有著相當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古格王朝起始可上溯到象雄國,從9世紀西藏吐蕃王朝瓦解后開始建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阿里建立的地方政權(quán),王朝到17世紀結(jié)束,前后傳了16個國王,其最盛時范圍達到阿里全境。古格王國城堡坐落在荒原中一座凸起300多米高的土崖上,現(xiàn)在游客在高原登上土崖還是需要一些體力的。土崖面臨河流的一面是絕壁,地勢險峻,民居、洞穴、廟宇、碉樓自下而上分層次有序依山建造,直抵山頂王宮,城堡建于公元10~16世紀。幾經(jīng)風霜,現(xiàn)在登到山頂看去,除幾間寺廟外,其余房舍已經(jīng)塌頂,只剩下一道道殘垣斷壁,但雄風依存。古格建筑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山坡上是王族的住所,山下奴隸居住,洞穴是僧侶修行之處。沿長長的山窟通道爬上,才能到達崖頂之上的王宮。高高在上的王宮,顯示出國王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軍事防御。山下還有恐怖神秘的無頭藏尸洞,記錄展示著這里殘酷詭秘的一面。
在札達縣城托林鎮(zhèn)外,象泉河岸邊土林之下,有西藏名寺——托林寺,托林寺是古格王國王子益西沃于11世紀初創(chuàng)建。托林,意為“飛翔空中永不墜落”,托林寺也意為“飛翔寺”。古格開國之時,已確定尊崇佛教,托林寺也逐漸成為當時一個藏傳佛教中心,是中世紀的西藏名寺。文革期間受破壞較少,廟宇建筑基本保持古老的原貌,幽暗的大寺里壁畫輝煌。高原的落日總是那樣的壯觀迷人,橙色光線穿過通透的高原空氣,把古塔、寺廟、瑪尼堆和高高的土林,一切一切都鍍上金黃,虔誠的藏民轉(zhuǎn)動著經(jīng)筒,詠誦經(jīng)文,拖著長長的身影,沿佛塔間的小道繞著托林寺虔誠地轉(zhuǎn)經(jīng),紅紅的晚霞立在半邊天中,太陽就要下山了。
無論路途有多么的遙遠、無論海拔有多么的高,獨特和神秘永遠是阿里札達這塊蒼茫高原對人們的強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