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敏
中國的說唱藝術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據(jù)統(tǒng)計,至今仍有500個左右的曲種活躍在民間。在眾多的曲藝藝術中,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與蘇州彈詞)猶如并蒂蓮花,綻放于江南曲苑,揚名于海內外。
與其他曲藝相比,蘇州評彈在教育方面起步較早。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上海、江蘇等地的戲曲學校就開設了評彈班。1962年,經陳云同志提議和親自關心,曲藝界第一所專業(yè)學校——蘇州評彈學校正式建校。評彈學校的目標是培養(yǎng)評彈演員,教學內容專業(yè)性強,側重于說、唱技藝,應用型多,理論型少。因此,評彈教育的學科建設和教材體系尚不夠全面。從這個角度來說,《蘇州評彈表演藝術》的出版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既是評彈理論研究的階段總結和系統(tǒng)呈現(xiàn),也是邁向學科建設的重要一步。
作為中國曲協(xié)主編的高校專業(yè)教材,《蘇州評彈表演藝術》以翔實的史料和資料為基礎,以扎實厚重的理論為支撐,內容完整,結構合理,系統(tǒng)性強,專業(yè)性強,可讀性強。本書對評彈藝術本質的論述能使研究者獲得理論滋養(yǎng),使從業(yè)者形成正確的藝術觀念,也能使評彈愛好者增長見聞,提高審美能力。書中揭示的評彈發(fā)展規(guī)律,則為當下的道路提供了啟示,指明了方向。
近幾年,隨著猴年央視春晚節(jié)目《山水中國美》的驚艷亮相和電視劇《都挺好》的持續(xù)熱播,蘇州評彈逐漸成為全國觀眾熟知和關注的“網(wǎng)紅”。知名度提高了,但是人們對評彈的了解非常有限。
俗話說,名不正言不順。缺乏準確的稱謂,就會造成表述的矛盾和混亂。
作為一本教材,首先要讓學習者了解什么是評彈,為什么叫評彈。通過這些內容的介紹,可以糾正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使讀者在宏觀上初步形成基本的、正確的觀點,為后續(xù)的深入了解打好基礎。
過去評彈演出主要集中在上海、蘇州、無錫、常熟、嘉興、湖州等一帶,在稱謂上并不冠以“蘇州”兩字,只稱評話、彈詞,如上海市評話彈詞研究會、評話彈詞大會串等,兩者很少合稱。據(jù)我所知,“評彈”最早見于1942年2月《申報》刊登的滄洲書場除夕會書廣告,因其中一檔節(jié)目由評話藝人韓士良和彈詞藝人朱耀祥、趙稼秋合作,報紙?zhí)貏e注明“評彈檔”。不過這種寫法僅此一例,其他演出雖也有類似組合,卻沒有這樣標注。
“評彈”之名是在解放后才開始流行的。當時,評話彈詞被統(tǒng)一納入“戲曲”范圍進行管理和改革,或許是為了使用方便,上海市評話彈詞改進協(xié)會被簡稱為“評彈改進協(xié)會”“評彈協(xié)會”。當藝人們組建團隊時,就順理成章地叫作評彈團、評彈組。在新聞界,一些新文藝工作者不求甚解,在報道新編的評話、彈詞作品時將兩者混為一談,命名為“新評彈”。此后,中篇書目大行其道,“中篇評彈”的稱謂也隨之流行。早期的中篇常由評話、彈詞演員合演,稱之為“評彈”尚可理解,后來許多中篇完全由彈詞演員出演,但無一例外都被稱作“中篇評彈”,而完全由評話演員出演的中篇,則名為“中篇評話”。凡此種種,都會使人產生誤解:有說有唱的就是“評彈”,光說不唱的是評話。從當時的新聞報道中可以發(fā)現(xiàn),張鑒國、高雪芳等藝人在談到自己參演的中篇時采用了“中篇彈詞”的名稱,但是這種說法顯然并未引起注意。
久而久之,評彈曲調、評彈音樂、評彈開篇等名詞層出不窮,即便在評彈流行地區(qū)甚至業(yè)內也是司空見慣之事。時至今日,混亂的稱謂有愈演愈烈之勢。在一些全國性的曲藝活動中,中篇評彈、中篇彈詞、蘇州評彈、評彈表演唱等名稱五花八門,使人無所適從。這種錯誤對媒體或觀眾而言似乎無傷大雅,但是對于從事評彈演出、教育和研究的人來說,應當有個正確的認識,在使用時盡量做到準確,防止以訛傳訛。
《蘇州評彈表演藝術》這本教材不僅把“評彈”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在稱謂的使用上也作出了正確的示范。綜觀全書,不管是標題還是正文,凡總稱或泛指時使用蘇州評彈,具體論述時則分別指明蘇州評話、蘇州彈詞。在特定語境下,省略“蘇州”兩字,稱評彈或評話、彈詞。例如,對團體、書目和演員群體,可以泛稱評彈團、評彈演員、評彈書目,當特指某個節(jié)目或演員個體時,應稱長篇評話、長篇彈詞、彈詞開篇、評話演員、彈詞演員等。
書中以“評彈的形成和發(fā)展”為線索,縱向呈現(xiàn)評彈在不同歷史時期發(fā)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就。通過這個窗口,讀者可以觀察到評彈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間息息相關的緊密聯(lián)系,也能夠探求評彈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
評彈藝術自誕生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時間,從初創(chuàng)到逐漸豐富、成熟,發(fā)展之路漫長而曲折,歷代從業(yè)者在傳承基礎上不斷求新求變,使之適應時代,與時代同步前進。他們做出的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
20世紀20年代初,一批藝術平平的青年彈詞藝人為謀求出路,組織“化妝彈詞”班子在上海大世界游藝場演出,他們將長篇彈詞改編成連臺本戲或折子戲,唱腔仍以彈詞“書調”為主。這種新穎的形式一開始頗能吸引聽眾,但是時間一長就遭受了冷遇,說書人放棄“說”的特長去演戲,其效果可想而知。解放初期,上海評彈界在參與政治宣傳時經常編演“書戲”,并取得優(yōu)異了的成績,部分藝人以此為契機,打算建立評彈實驗劇團,最后也以失敗告終。
了解這些歷史,有助于我們認清藝術規(guī)律,少走彎路。
全書的主要篇幅用于闡述評彈藝術的本體特征,從文本、表演、音樂、審美等領域入手,做了全面剖析和充分論述。這些內容,對于讀者了解評彈的藝術特征、文化價值和美學內涵都是至關重要的。
評話與彈詞都是說書,是“說”的藝術。評彈的“說”不是簡單的說話,而是一種成熟的獨特的藝術語言體系。說書人對書情的表述、對事物的評判,書中人物的對話和思想活動、內心獨白,都通過“說”來表現(xiàn)。評彈語言體系的“六白”能夠通過語言種類、語氣、聲調、節(jié)奏的靈活變換,使書情呈現(xiàn)顯得生動,引人入勝。
“說”是評彈表演的核心,其他藝術手段都是“說”的延伸,都是為了輔助“說”而存在的。例如評彈的“起腳色”,謂之“說法現(xiàn)身”,與戲曲演員扮演角色有本質不同。說書人以本來面目登場,無法借助服裝、道具表演人物,只能通過說、做結合的方式“起腳色”。一邊“開相”勾勒形象特征,一邊配以適當?shù)拿骘L、手面等動作,使人物“成像”。這個過程以“說”為主,“做”是輔助性的,點到為止。再如彈詞的唱,須以咬字為重,唱腔服從于字音,其功能是調節(jié)“說”的單調,彌補“說”的不足,增強“說”的效果。
瀏覽全書不難發(fā)現(xiàn),不管是評彈獨特的藝術語言體系,還是以“說”為核心的表演體系,都是歷代藝人在說唱長篇書目的過程中形成的。一部優(yōu)秀的長篇書目,一定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特征、文化價值和美學內涵;一部優(yōu)秀的長篇書目,一定會孕育一批名家響檔;一個評彈演員,只有在說唱長篇的過程中才能錘煉并形成全面的技藝;成名成家的演員,一定擁有至少一部代表性的長篇書目。
時代在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發(fā)生巨大變化,評彈的長篇演出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對大多數(shù)聽眾而言,到書場聽長篇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許多演員來說,長篇收入也不再是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但是,不利于長篇演出的現(xiàn)狀并不能否定長篇的重要性,身負傳承重任的有識之士應當堅定認識,轉變思路,積極探索適合當代的長篇之路,在“說”的藝術上下功夫,找突破,通過創(chuàng)作新書目、開辟新陣地、培養(yǎng)新聽眾,激發(fā)和維持評彈藝術的發(fā)展?jié)摿Γ怪c時代同行。
(作者:蘇州市曲協(xié)秘書長、常熟市曲協(xié)主席)(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