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川縣西南部的湯湖鎮(zhèn),有這樣一對夫婦——劉書連和張永茂,他們在脫貧的路上,在黨的扶貧政策下,積極地與貧困作斗爭,搬出了生活新模式,開創(chuàng)了生活新天地。
多年前,劉書連夫婦倆住在白土村新南組一個叫牛塘窩的地方。那里山高路遠,趕個集來回走路就得3個多小時,碾一擔(dān)米得挑1個半小時的山路。更難的是孩子上學(xué)的問題,路途雖然不遠,但冬日里遇上雨天,天就暗得格外早,加上水霧迷漫,很是讓人擔(dān)心。村里的年輕人出去了就不想回來,老年人住下了就不想再出去。劉書連夫婦倆每天起早貪黑,勞作不息,但也一直沒過上像樣的日子,兩口子常常為生活而皺眉。
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2014年。那年,劉書連一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并且完全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到了2016年冬天,劉書連一家順利搬進了湯湖鎮(zhèn)“安石坳”安置點?!澳菚r我們?nèi)叶己酶吲d??!雖然當(dāng)時房子還很簡陋,但一想到老家的種種不方便,我還是高興地流出了眼淚。我們總算有個‘出腳(出行方便)的地方了?!闭f起當(dāng)時的情景,劉書連眼圈不禁又紅了起來。搬進新家之后,住房、通行等不再是問題,劉書連夫婦便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長遠的經(jīng)濟來源問題。
為了增加收入,劉書連夫婦積極參與了遂川縣舉辦的就業(yè)培訓(xùn),分別拿到了茶葉加工五級等級證書和評茶員資格證書。于是,他們在茶葉采摘時節(jié)在白土村扶貧車間上班,沒有采摘的冬日就在縣工業(yè)園區(qū)“奧?!惫敬蚬ぁR患胰说纳钜矟u漸穩(wěn)定了下來。
但他們并不滿足于此。為了讓以后的日子更有盼頭,在幫扶干部的分析下,夫婦倆決定將心思放在茶葉制作和銷售上。為此,張永茂找到了“矮牯茶葉加工廠”的老板梁建華,虔誠地表示要參師學(xué)藝。梁建華被他那奮發(fā)向上和自強自立精神所感動,便毫無保留地將手工和機制茶的制作技藝傳給了他,并且在“參師學(xué)藝”期間還為他開工資?,F(xiàn)在,夫婦倆講起茶葉的收葉、殺青、揉捻、干燥等時,那叫一個頭頭是道。
之后,劉書連夫婦籌資近2萬元,開始“獨立門戶”,并購置了制茶機,開始嘗試制作茶葉。2020年上春以來,除了自家10來畝茶園的采摘,他們還花錢收集了本地近5000斤生茶葉,制作加工后都拿到了市場進行售賣。夫婦倆現(xiàn)在既做茶農(nóng)又做老板,生活越過越紅火。
在群山的懷抱里,劉書連夫婦啟動了新的生活模式,過上了新生活,相信他們的后代也將以這個模式為起點,走得更遠,更好!
■責(zé)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