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知識更新周期縮短,數學教學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主動參與,運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來探索解決問題,同化知識,構建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的主動參與 ,自行探索,才能轉化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尤其隨著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展,數學教學最終要集中探索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知的本領,進而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對于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建議: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參與欲望
學生求知旺盛,好奇心重,要想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情況或知識內容,創(chuàng)設新奇、生動、有趣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欲望。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引入新課階段,我拿出幾個蘋果,先讓學生用學過的數表示蘋果的個數,然后拿起一個蘋果切成相等的兩份,提出“怎樣用一個數表示其中的一份呢?”學生茫然了,已有的知識不能解決這個新問題,學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這時我說:“過去我們學過的數無法表示這一半,因此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數— 分數。這樣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要求釋疑、解疑的心理狀態(tài)中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去,形成主動獲取知識的最佳狀態(tài)。學生認識了“二分之一”后,再用圖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提出“怎樣用一個數表示其中的一份、二份、三份呢?”這樣設問,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愛學、樂學、主動地學。
二、大膽放手,創(chuàng)造參與條件
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大膽放手地讓學生嘗試新知識,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最大限度地在時間、空間上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數學的教學的最大價值。
例如:《小數的初步認識》上課開始,播放一段超市物品標價的錄像。看完物價的錄像,提出:你們有問題嗎?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圍繞知識點歸納為(1)這些是什么數?(2)為什么用小圓點隔開?(3)隔開怎么表示?怎么讀?(4)11.5元表示多少錢?(5)怎么用這些數?帶著這些問題,讓學生采用看書自學,或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尋找答案,用自己的語言或課本上的句子來回答,達到共識。在解決問題獲取新知。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xiàn),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學生能夠解決問題是一種好學、樂學、主動學習的體現(xiàn)。
三、指導自學,培養(yǎng)參與能力
注重學法指導是現(xiàn)代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之一。作為數學教師的任務不單是教數學,更重要是指導學生去學數學。因此,只要學生自己能懂的,要指導學生自己看;只要學生自己能講的,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只要學生自己能夠實踐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只要學生自己能夠解決問題,要啟發(fā)學生自己去解決。但如果學生自學有困難的,教師應該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精心啟發(fā)引導。在建立新概念或學習較抽象的內容時,由于學生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關系,這部分內容完全由小學生自學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這部分的內容,對關鍵部分還要加強啟發(fā)引導。如“平行線”概念,我用“火車道上的兩根鐵軌,練習本上的橫線”等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引導學生:“對于這樣的兩條線段,無論怎樣延長也不相交?!睂W生感知平行線的表象后,再上升到理性認識,引導學生說出:“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抽象概括“平行線”的概念后,要求學生舉出平行線的例子,并在平行線間作幾條垂線,讓學生量一量平行線間的距離。再引導學生說出“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這又一特征,通過啟發(fā)引導,使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四、提倡合作交流,促進自主學習
合作交流是一種生動高效的教學形式,在討論交流中反思自我,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虛心聽取意見、團結協(xié)作、集體攻關的優(yōu)良品質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例如數學中的有關概念、定義、定理、公式、法則等,學生經過觀察、猜測、實驗、操作、運用以后,已經初步感知到規(guī)律的存在,但又不十分清晰,我們就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不僅可以激發(fā)他們小組交流的興趣,而且可以在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把合作學習引入課堂,理順了學生的關系,激發(fā)了學生深處的探索精神,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學習。
五、設計練習,鞏固參與成果
要把知識變?yōu)榧寄?,需要反復練習。單調重復的練習,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注意力不集中,有時白白浪費時間。所以在組織課堂練習時,我注意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使每個學生的手、腦、口、眼、耳等多種感官都參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點,使注意力保持持久,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鞏固新知發(fā)展能力。所以練習設計應該遵循下列三個方面:
(一)求新,引起興趣
小學生好奇喜新,單調、呆板的練習,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淡化學習積極性。設計新穎的練習,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中來。
(二)求活,激發(fā)興趣
習題盡能生動活潑,活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無窮趣味,我嘗試運用開放性習題,設計一題多解、一題多問、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我常設計這樣的練習。
例如:果園有蘋果樹800棵,桃樹比蘋果樹少4/5, ?以提問什么問題,提得越多越好,通過比較各種的問題,揭示其中的內在巧妙的聯(lián)系。解題思路的開闊,數學思維特殊而巧妙的形式,顯示出數學特有的內在邏輯魅力,學生的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三)求近,提高興趣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直接或間接地應用于人們的生活領域和生產實際。在習題中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學的數學知識是有用的,學用結合提高學生的作業(yè)興趣。
總之,教學中,真正要把課堂教學實效落實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學習機會為學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他們都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
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實驗小學 莫杰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