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睿姝
一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綱領(lǐng),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wù),執(zhí)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p>
每晚入睡之前,一位老人都會輕聲背誦一遍入黨誓詞,再將自己一天的言行在腦海里梳理一遍,看有沒有不合誓詞的地方,弄清楚后,他才能安心睡覺。這個習慣他已經(jīng)堅持了七年,成為每日的必修課。
如果不是向這位老人確認過他的真實年齡,單看他的精氣神,真會誤以為他只有七十多歲。
此刻,這位名叫彭席勝的老人就坐在我的對面。在他臥室的一隅,整齊、簡潔的書桌上,擺放著一摞厚厚的黨史書籍,墻上貼了一張薄薄的紙,上面是他親手謄寫的入黨誓詞。那蒼勁有力的一筆一畫,帶著一個老共產(chǎn)黨員深沉的感情。
彭席勝老人身著干凈利落的黑色夾克,白色的襯衣從領(lǐng)口處伸出,挺拔有型,顯得人精神抖擻。他的神態(tài)安詳,表情輕松愉悅,在簡單的溝通過后,他就將自己過去87年的人生故事向我娓娓道來。講述過程中,他的聲音渾厚,邏輯清晰,有條不紊,說到動情之處,眼眶里還會閃現(xiàn)出點點淚光。
彭席勝出生于1934年,他的家在太原市晉源區(qū),這是一個溫暖但清貧的小家庭。新中國成立前,他們?nèi)胰说纳钊珣{父親走南闖北四處打零工,他還記得父親有一段時間為城里的藥材鋪打工,常常到處奔波收購藥材,但辛苦一年下來,收入?yún)s十分微薄,一家人的日子也過得捉襟見肘。彭席勝幼時在當?shù)刈x小學,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1949年7月,他順利考取了太原市知名的進山中學,自此便開始了離家求學的生涯。
1949年,這一年發(fā)生的事情實在太多,既是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更是這個古老而堅韌的國度的歷史轉(zhuǎn)折點。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新生的國家處處綻放出新顏,充滿了盎然的勃勃生機,空氣中都是自由的味道。命運之神看到了這個從前一直被忽視的一隅,善待起了這個飽經(jīng)風霜的家庭。失業(yè)已久的父親重新找到了工作,一家人不必再像從前那樣窘迫,日子漸漸好起來。15歲的彭席勝雖然年歲不大,但也隱隱感覺到了社會的新變,懂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給人民帶來了美好的生活,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感激,并暗暗下定決心,認真學習,長大成人以后,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黨的恩情。
高考填報志愿時,彭席勝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公立師范學?!轿鲙煼秾W院(今山西大學),成為數(shù)學系的一名學子。大學畢業(yè)后,他被組織分配到了太化一中(今太原市第六十三中學)任教,從此,他就和教育工作結(jié)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黨和國家培養(yǎng)了我這么多年,如今,終于有機會報答這份恩情了。”懷著激動、雀躍的心情,新任數(shù)學教師彭席勝邁進了教室。從此,三尺講臺就成了他離不開的人生舞臺。不論是酷暑,還是嚴冬,彭席勝都會拿出第一次登上講臺的神圣感和莊嚴感,為學生傳授知識,答疑解惑。也正是在執(zhí)教期間,他和畢業(yè)后一起分配到了同一所中學的大學同學丁素梅喜結(jié)連理。
這對同為數(shù)學老師的夫妻,彼此心意相通,互為知己,在職業(yè)追求和人生理想上高度契合。妻子理解彭席勝多年來念念不忘黨的恩情,時刻想要報答的拳拳之心,因而對他所做的決定,總是第一個支持。1977年,十年動蕩結(jié)束之后,國家恢復(fù)高考,很多荒廢了學業(yè)的學生,都渴望抓住這個遲來的機會改變命運。他們紛紛跑來找到彭席勝,希望能夠出錢請他在休息時間補習數(shù)學。彭席勝二話不說就答應(yīng)了,但同時提出一個條件,課可以補,但是錢他不收。
就這樣,彭老師“家庭作坊式”的社會青年高考補習班開班了。距離高考的時間越來越近,慕名而來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彭席勝夫妻倆狹小的教工宿舍已經(jīng)容納不下這么多的學生了。該去哪里找更合適的地方呢?彭席勝有些苦惱。突然,他的腦子里閃過一個念頭,為什么不試試近在眼前的學校呢?
茅塞頓開的彭席勝找到了學校的領(lǐng)導,得知了他的來意,校領(lǐng)導對他無償為學生補課的行為大加贊賞,特地批給他一間教室作為放學后的授課地點。白天的工作固然勞累,但是每當夜幕降臨,一登上那個熟悉的講臺,看到臺下學生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時,彭席勝總是能感到一股熱意在心中流淌,他的疲倦也在這樣殷切的期盼中被一掃而空,沙啞的聲音又恢復(fù)了清亮,頭腦一片清明,似乎有許多只蝴蝶破繭而出,振翅高飛。這是青年們的夢,也是他自己的夢。
這一年春節(jié),正是大年初一,他像往常一樣在講臺上來回踱著步,為學生們講解著一道道難題。一轉(zhuǎn)身,他發(fā)現(xiàn)教室門外站了一位陌生的大娘,她安靜地佇立著,偶爾輕聲走動兩步,但沒有敲門或做任何手勢,顯然是不想打擾到正在進行的教學。于是,在給學生布置完習題之后,彭席勝抽空走了出去,詢問對方是想找哪一位學生。大娘以為是自己影響到了教學,一臉的局促,然后她擺擺手說,彭老師,我是來找你的。彭席勝滿臉不解地問,大娘,我并不認識你啊。大娘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低頭解開手里一直攥著的包袱,取出一只被包得嚴嚴實實的飯盒,她說,彭老師,大過年的你還在這兒給孩子們補課,你辛苦了,吃點兒餃子吧。她的話音剛落,彭席勝的眼淚就掉了下來。
彭席勝原以為對方是學生的家長,因為心疼孩子,所以特地給孩子帶過來飯食,卻沒想到是好心人來“犒勞”自己。那一瞬間,他的心像是被人輕輕捏了一把,酸意充盈在肺腑。那不是因為饑餓而引起的酸痛,而是陌生、溫暖的善意。他撒了小小的個謊,說,大娘,我已經(jīng)吃過了,天冷,你趕緊回家吃飯吧。大娘溫和地搖搖頭,彭老師,我知道你沒空吃呢,拿著吧。說完就把飯盒硬塞到了他手里,不等他回絕,就轉(zhuǎn)身離開了。這份來自陌生人的關(guān)愛,透過飯盒傳遞出來的溫暖,讓那個寒冷的冬夜明媚如春。
高考結(jié)束了,但是彭席勝的義務(wù)補課生涯卻從此周而復(fù)始,再也停不下來了。
而在太原市第六十三中學的教師崗位上,彭席勝一干就是四十年。四十年里,他風雨無阻,孜孜不倦,一直堅守在一線教學崗位。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即便是在面對母親遽然長逝、兒女婚嫁這樣的家中大事時,他也沒有請過假、誤過課。他真正把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作為了人生行動的標尺。
幾十年里,彭老師傾盡心力,默默奉獻,每一個周末都在用自己的光和熱,去點亮學生們心中知識的火苗。即便是在退休后,他搬離了原來的住所,也依舊堅持著自己教書育人的傳統(tǒng),在社區(qū)開辦了免費的補習課堂。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群體——社區(qū)工作者。早先,彭席勝懷著試一試的心情,找到社區(qū)的工作人員,表明自己想借一間空房子,作為給學生們免費補課的教室,他也知道這個請求可能并不會得到同意,畢竟這樣做無形之中增加了社區(qū)工作者的負擔,而且社區(qū)的辦公地點本身并不寬裕。但令他感動的是,社區(qū)人員不僅不反對,反而積極贊成他這一舉動。他們擔心房間的面積不夠大,專門將正在使用中的大辦公室騰出來,幾個人擠到另一個小的房間辦公。彭席勝心里過意不去,但是他們反倒安慰他,講課是好事,得有個大的地方,他們擠一擠也沒什么。社區(qū)工作人員暖心的舉動,讓彭席勝笑在眼里,甜在心里,心中更加堅定了活到老、教到老的決心。
近年來,彭席勝夫婦年歲漸長,為了便于兒女照顧起居,兩人搬到了迎澤區(qū)雙東三社區(qū)。住址變更了,但是“學習”不能終止,彭席勝的“課堂”又一次在社區(qū)“生根發(fā)芽”,小區(qū)里的住戶們都親切地稱他“彭老師”,這一聲呼喚里,既是溫暖的問候,又有由衷的欽佩。
如今,彭老師的公益課堂越來越聲名遠揚,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彭席勝的悉心教導下愛上了數(shù)學,這讓他感到無比的自豪。“能夠為有需要的孩子奉獻自己的愛心,對一個老年人來說,是心靈上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大的幸福?!?/p>
幾十年風雨無阻,日夜兼程,彭席勝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對黨的莊嚴承諾。而這一切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妻子在背后堅強有力的支持。她將照顧家庭的重擔扛在了身上,讓彭席勝有更多空間施展他的抱負。幾十年來,夫妻倆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會坐下來心平氣和地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這樣和諧的相處方式傳遞給了孩子們。在教育下一代的理念上,他們繼續(xù)保持著高度的默契:不打罵孩子,不溺愛孩子,不諷刺挖苦孩子,以身作則,積極上進。每周六,他們家都會抽出半天召開一次家庭會議,大家可以交流本周的收獲,遇到的困惑,也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還能向家人提出建議。在這個六口之家中,父母和孩子,不像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而更似彼此熟識的朋友,民主平等,暢所欲言。
父母對工作的認真,對生活的熱愛,潛移默化中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話在彭席勝夫婦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四個孩子從小品學兼優(yōu),通過不懈的奮斗,先后走上了各自熱愛的工作崗位。大女兒曾榮獲“林巧稚杯”全國最美婦科專家,兒子是太原海關(guān)出入境檢驗檢疫方面的專家,二女兒是同濟大學的博士生導師。1983年,他們獲得了全國“五好家庭”的光榮稱號,2017年,又榮獲了“全國最美家庭”稱號。彭席勝夫婦和風細雨般的教育方式,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萬物,成了遠近聞名的楷模。
2020年那個特殊的春天,春節(jié)的喜氣沒能抵擋住白色的硝煙,新冠疫情蔓延,各地都打響了艱苦卓絕的抗疫斗爭,彭席勝所在的小區(qū)也開始嚴防嚴控。透過厚實的玻璃,彭席勝總能看到社區(qū)工作人員身穿白色防護服的身影。他們拿著消毒工具,每天都奔波在各個樓宇之間,挨家挨戶統(tǒng)計核查。彭席勝看著,心里說不出的焦急,他非常想為他們做點什么,于是主動請纓,接連幾次提出想要加入疫情防控的隊伍,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社區(qū)工作人員每次都只是笑著說,您待在家里,平平安安的,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彭席勝面對一次次的“拒絕”并不氣餒,一天,他偶然聽到社區(qū)人員說起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口罩緊缺。他聽到后立刻忙活了起來,他首先來到省醫(yī)藥公司,想自費甚至加價購買一批口罩,但被工作人員拒絕了,因為當時口罩已實行政府統(tǒng)一調(diào)配政策,個人無法購買。買口罩的路子走不通之后,他又打起了孩子們的“主意”。他在微信上囑咐他們,將手里的口罩節(jié)約下來拿回家,他要捐給社區(qū)。大女兒之前在醫(yī)院的婦產(chǎn)科工作,把節(jié)省下來的幾個都拿了回來。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和二女兒,也將僅有的幾個“富余”的口罩快遞回家,身在國外的小女兒本想跨國采購,但他想到國際快遞時間過長,遠水解不了近渴,便沒有讓她寄。在他臨出門前,老伴把唯一的一個新口罩也給了他,他問,你給了我,你出門怎么辦?妻子說,沒事,我最近少出去就行了,你快去吧。那天,彭席勝帶著得來不易的三十個口罩,來到社區(qū)辦公室,鄭重地交給了這群最可愛的人,解了社區(qū)工作人員的燃眉之急。
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有的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到答案,但彭席勝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迷茫,他的心里,始終堅守著年輕時的信念,那就是報答黨,報答祖國,報答社會。他就像是一棵永遠在生長的大樹,年輕時抽枝發(fā)芽,點綴世間萬物;壯年時開花結(jié)果,送來美景,帶去甘甜;晚年時散開樹蔭,為行人送去片片清涼,永遠都不知疲倦。有人曾經(jīng)幫他算過,如果這些年,他的無償補課變?yōu)橛袃斀虒W,按市場價估算,差不多能收入兩三百萬元,這筆錢數(shù)額不小,足夠讓他們夫妻兩個在太原輕松購買兩套房產(chǎn)了。“兩套房又怎么樣呢,在真正的價值面前,在對社會的貢獻面前,錢太過微不足道了。”彭席勝這樣灑脫地說道。
錢是重要的,但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比錢更重要的東西,比如理想,比如信念,比如責任。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彭席勝才會幾十年如一日地給學生們免費補課,將炒到“天價”的口罩無償贈予社區(qū);他的大女兒才會在做過肺部手術(shù),再一次感染可能會危及生命的情況下,退休后重返工作崗位,救治病人;而原本只需在辦公室指揮部署的兒子,才會率先沖到最危險的檢驗檢疫工作一線;二女兒才會在完成了自己的分內(nèi)工作之后,主動提出加班,補上因同事支援武漢而空出來的崗位。他們家的餐廳里掛著“愛國敬業(yè),艱苦奮斗”這樣八個端正的大字,這個質(zhì)樸的家訓早已化為這一家人的行動準則。
退了休的彭席勝是閑不住的,除了在社區(qū)開辦公益課堂,他還攬下了另一個“體力活”:在每年的4月至12月期間,每月出兩期黑板報,迄今已連續(xù)出版了8年,120多期。他的課堂從四四方方的室內(nèi),延伸到了廣闊的室外。對于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彭席勝也非常認真和珍惜。為了準備每一期的內(nèi)容,他會提前構(gòu)思主題,然后從每天看過的書報中摘取有用的信息,先在紙上將內(nèi)容大體上編排一遍,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確定好以后再騰挪到黑板上。妻子雖然心疼他,卻從未出聲阻止,冬天天寒,怕他在冷風里凍著,她會拖著不便的腿腳為他送來熱水,然后靜靜候在一旁,完工后,兩位老人才相攜慢慢地走回家,這樣溫馨的畫面令社區(qū)的工作人員們都感動不已。
如今,看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彭席勝的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榜R上就要迎來建黨100周年了,我也想做點什么?!彼狭?,大的事業(yè),可能也來不及做了,但他還是想盡自己的一點微薄力量。他聽新聞里常說,要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所以他想,能不能就從生活的小處著手。由此,彭席勝對日常生活更加留意起來。其中,有個小細節(jié)引起了他的思考,那就是乘坐電梯時的按鍵問題。他發(fā)現(xiàn)許多人為了節(jié)省時間,等電梯時喜歡將兩部電梯按鈕同時按下,這種做法在時間上并沒有節(jié)約多少,反而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他專門問過電工,兩棟電梯抵達同一樓層的時間,最多相差42秒,這短短的42秒對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是否真的一刻都耽誤不得呢?他覺得未必。他還粗略地算了一筆賬,全太原市有400萬人,假如有100萬人能夠參與到一人一梯的活動當中,節(jié)省下來的電量就不是小數(shù)字了。彭席勝希望,能在社區(qū)的幫助下,將“一人一梯”的倡議向本小區(qū)的居民們進行廣泛宣傳,下一步還可以在迎澤區(qū)進行推廣,進而輻射到全市,讓市民們都能養(yǎng)成節(jié)約用電的良好習慣。他的第二個愿望是繼續(xù)堅持撰寫黑板報,特別是今年,一定要將慶祝建黨100周年的相關(guān)報道圓滿完成。這是一個老黨員不變的初心,更是一份愛黨愛國的熱忱。
距離彭席勝入黨的1980年,已經(jīng)過去四十多年了。他聽說,年滿五十黨齡的老黨員,可以獲得一枚紀念章,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也能幸運地拿到那一枚象征著光榮的勛章。
“我是一個普通人,只想用自己的行動報答黨的恩情?!边@是掛在彭席勝嘴邊的話。他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一顆質(zhì)樸的、感恩的心。黨將大愛傳遞給了他,他便將自己的小愛播撒向社會。小區(qū)里的老人,有時會向彭席勝取經(jīng),問他健康長壽的秘訣是什么。他總是這樣回答,“放寬心胸,少些計較,多些理解?!笨此坪唵蔚娜湓挘瑢崉t是他的肺腑之言?,F(xiàn)在,他的精神已經(jīng)從家庭的小圈子擴散開去,感染到了周圍越來越多的人。彭席勝很欣慰,他真誠地希望整個社會越來越溫暖,越來越和諧。
這是彭席勝老人的中國夢,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 高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