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大家看《黃帝內(nèi)經(jīng)》知道,對于普通人來說,維持生命就要進食五谷,五谷代表后天八卦有形的五行物質(zhì)。想不想吃是脾管,能不能吃是胃負責。脾胃是“后天之本”,能運化水谷,五谷在胃腸之中消化吸收,在胃中腐熟,經(jīng)過脾的運化,變成水谷精微,也就是營氣等,輸送到身體各處滋養(yǎng)身體。對于個體而言,先天必須附著在后天的有形肉身之中才能存在,這就是后天養(yǎng)先天。其實在五臟之中,脾就是代表后天八卦中有形的黃庭,另外還有一個無形的先天黃庭,此無形之黃庭就是我們內(nèi)丹術(shù)用于涵養(yǎng)先天炁的先天層面的黃庭,也叫“祖竅”、“虛無窟”。
對于內(nèi)丹修煉者而言,在養(yǎng)胎階段,由于黃庭宮中有充沛的炁,所以不再完全依賴五谷化生后天的血氣。也可以說,充沛的先天炁可以直接變成后天氣。這樣,人體就會“氣滿不思食”,出現(xiàn)自然辟谷,這個,才是道家真正的辟谷。它是在內(nèi)丹修煉中,慢慢補足五臟虧損的氣,等到五臟的氣滿以后,肝氣(木)、心氣(火)、脾氣(土)、肺氣(金)、腎氣(水)等五氣自然在黃庭祖竅穴中混合凝聚,五行攢簇,也就是三五歸一,復(fù)歸混沌的太乙真元祖炁,也叫“返還”。這樣,精滿炁足,不再需要從后天食物中補養(yǎng)能量,這才是真正的辟谷。正是:“圣嬰只食混元氣,不愛人間煙火味。”它是建立在五氣全滿的基礎(chǔ)上,而不是現(xiàn)代人發(fā)明的那種辟谷班,在五臟仍然虧虛的情況下餓肚子,那個只能叫減肥。而且脾氣未滿就硬扛,時間久了,會損傷胃氣,造成萎縮性胃炎,有些還出現(xiàn)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一種癌前病變。所以,功夫未到,不要硬來,須知道法自然,水到渠成。
對于實修而言,就是人體處在一種氣滿而自足的狀態(tài),腹腔內(nèi)由于氣滿而潛息,沒有腸蠕動而不產(chǎn)生饑餓感。當然,如果到點就吃也是能吃的,但是不用吃太多就容易飽了,連水都少喝,而且喜歡吃素。因為吃肉多容易濕氣重,水濕內(nèi)停,聚而生痰。脾胃屬土,就像一塊肉埋在土里,肉腐熟容易生痰濕,中醫(yī)說,脾是生痰之源。痰濕容易使人有頭身困重的不舒服的感覺,甚至濕氣被體內(nèi)真氣逼出,表現(xiàn)為皮膚的濕疹。而身不安,則心難定,影響入定,這才是內(nèi)丹修煉者喜歡吃素的真正原因。而此時人的狀態(tài)是處在一種被內(nèi)炁滋潤而神凝炁住的狀態(tài),厲害的話甚至如同動物冬眠。并非日常生活中精神抖擻的消耗狀態(tài),這種潛伏的低代謝狀態(tài)才能做到辟谷。
在中國古代道家上清派理論里面,元始一炁化五炁,稱之為“五芽炁”,五炁化生五臟,賦予人身。《道藏》上清靈寶大法卷六的“五芽真文”記載:“靈寶有五方真符赤文祖炁,天中靈寶也。人身中主內(nèi)生五色靈芝,外招五方云芽和炁,乃真液真水……在物則為五行,在人身則為五臟也?!薄鹅`源大道歌》:“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在腎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縱橫流轉(zhuǎn)潤一身,到頭不出于神水。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真氣?!倍笪覀冊谌粘I钪胁粩嘞?,臟氣虧損,“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jù)。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氣神乃去”。而道家用逆不用順,內(nèi)丹術(shù)的修煉先是積精累氣,把虧損的五氣補足,然后由五氣返還先天一炁,《真龍虎九仙經(jīng)》:火中有木神,水內(nèi)有金氣, 水火五臟交,來往不離土。羅公曰:真龍虎者,眼為五輪王,火有五輪王,水水難得,先閃水下,含養(yǎng)于口中。從閃火下入肝,肝為木,木色青,故為青龍也;水入肺,肺為金,金色白,故為白虎也。龍火從左下入肝,穿右出,卻來入左;虎水從右下入肺,穿肺左出,卻入右者,五臟氣交也。這就是“五行攢簇,三五歸一”,這就是“逆成仙”,也就是內(nèi)丹術(shù)修煉的理論。
當五氣混凝以后,變回太乙元炁,這一粒火種,會不斷地吸引虛空中的先天炁,入黃庭宮中存儲起來,這就是古丹經(jīng)里面非常著名的“同類相求”,其實就是以體內(nèi)的炁吸引真空中的炁。這個知識點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古丹經(jīng)上視為天機,始終不肯明言點破,可以說是內(nèi)丹術(shù)里面的千古謎團之一,包括很多沒有實修的著名大學者到此處都犯糊涂,那些對內(nèi)丹術(shù)不了解的人,經(jīng)常望文生義,把“同類相求”理解為男女的陰陽采補,他們把“同類”理解為男人和女人都同是人類,實在是荒唐、大謬!誤入歧途的分叉點就在此處。經(jīng)過約一年時間的溫養(yǎng),炁越養(yǎng)越足,并且不斷煉化潛伏,也就是煉炁化神,完滿以后就叫做“胎圓”。張紫陽:“嬰兒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圓入圣基?!鼻鍤馍仙?,濁血下降,先天炁就會上升到頭部,用于滋養(yǎng)泥丸宮的元神。頭部也就是“首”,“元首”的“元”,這個過程稱之為“三花聚頂,五炁朝元”?!叭ā币步小叭A”,指的是“元精、元炁、元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現(xiàn)在就是把這三者反過來歸一,返本還源,這就是“精氣神”理論說的精氣神合而歸一,叫做“三家相見”。如果用神炁理論來說就是“神”和“炁”相交。此時,按照傳統(tǒng)理論,把人體比喻成天地,頭部就是“乾”,腹部就是“坤”,乾坤就是天地,人體就是一個小天地,此時鼎就是改指頭部,爐指下丹田,“小鼎爐”變成“大鼎爐”,這個過程叫做“移爐換鼎”。也就是《性命圭旨》里面說的“火從臍下發(fā)。水向頂中符。三姓既會合,二物自相拘。固濟胎不泄,變化在須臾。此謂之大鼎爐也”。乾坤會合,此時乾在上,坤在下,就真正變回了先天八卦圖了。
蟠桃會上飲仙酒,戴仙花,醉醺醺。但見漫天白雪、遍地黃芽,周身陽和?!吨杏埂罚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我在前念已絕,后念未起處尋覓玄妙的先天狀態(tài),不睹不聞存覺性,無思無念養(yǎng)胎仙。突然,動極而靜,蒸騰氤氳的真炁平靜下來,潛伏不見了。就像一鍋煮沸的水沉靜下來,又像極了我們炒菜到了后面“收汁入味”,把汁水精華凝聚入肉里面一樣。脈停息住,感覺不到一絲炁的運動,天地一片寧靜,三華聚頂,五炁朝元,圣嬰遷至上田,入主泥丸宮,頭上光明升起,越來越亮,洞徹天地之間的黑暗,大千世界唯余一片光明。
《大成捷要》之“五氣朝元天機”:“此時心中陰氣將盡,世有可樂之事,則心不動搖。而心經(jīng)真氣自然吐露,化為紅色云霞,朝與昆侖之前。肝中陰氣將盡,世有可怒之事,則肝不動,肝經(jīng)真氣吐露,化為青色云霞,朝于昆侖之左。脾經(jīng)陰氣將盡,世有可欲之事,則脾不動,脾經(jīng)真氣吐露,化為黃色云霞炁,朝于昆侖之頂。肺中陰氣將盡,世有可悲之事,則肺不動,肺經(jīng)真氣吐露,化為白色云霞,朝于昆侖之右。腎中陰氣將盡,世有可恐懼之事,則腎不動,腎經(jīng)真氣吐露,化為黑色云霞,朝于昆侖之后,名曰五氣。所謂朝元者,不須用法依對其氣,靜極自然上朝,將見青氣出自東方,笙簧僚亮,旌節(jié)車輿,左右前后,不知多少。須臾南方赤氣出,西方白氣此北方黑氣出,中央黃氣出,五氣朝于上元,氤氳般肇,千萬不可看他,死心入定?!贝颂帯袄觥敝傅氖穷^部泥丸宮。頭部中心的泥丸宮在《鐘呂傳道集》里面叫做“內(nèi)院”,元神就是居住于此處,聚集的腎精終于真正與元神會合,這就是“聚精會神”的真正含義,其實中國很多成語都來源于道文化,只是現(xiàn)時西風東漸,大家都忘了它本來的意思。聚腎精,會元神,補腦髓,也叫“還精補腦”,這就是內(nèi)丹養(yǎng)生的精髓。
這就是“移神內(nèi)院,端拱冥心”,理論上來說就是把黃庭的炁完全煉化,黃庭再無一絲氣息,比喻成胎圓后圣嬰誕生,遷居到上丹田的泥丸宮?!稄埲S全集》的“大道論”:“只待圣胎炁足,十月功圓,脫胎神化,降生嬰兒?!眿雰浩鋵嵕褪窃瘢瑢嵸|(zhì)上就是:下丹田的真炁遷居內(nèi)院后轉(zhuǎn)變成了光,其實都是同一種東西,在下丹田表現(xiàn)為氣感,在上丹田表現(xiàn)為光感。此時下田已經(jīng)感覺不到內(nèi)炁,我試過強行聚攏反感不適。相反,如果收入泥丸宮則很順暢,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已經(jīng)從最初的修煉下田變成了修煉上田。
至此,煉炁化神結(jié)束,進入煉神還虛的階段,《性命圭旨》:“嬰兒移在上丹田,端拱冥心合自然……益清靜體中,空空蕩蕩,晃晃朗朗,一無所有,一切無住?!边@個階段的修煉,是純性功了,冥心本乎無住無,住心體圓融不測。古人到了這一步,則完全就是一點兒也不做別的事情了,舍棄紅塵中的一切,這樣才能進一步“煉虛合道”。《性命圭旨》:“夫冥心者,深居靜室,端拱默然,一塵不染,萬慮俱忘,無思無為,任運自如;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無內(nèi)無外,無將無應(yīng),離相離空,離迷離妄,體含虛寂,常覺常明,但冥此心,萬法歸一,則嬰兒安居于清靈之境、棲止于不動之場。色不得而礙之,空不得而縛之,體若虛空,安然自在矣?!?/p>
對于現(xiàn)代人在紅塵中修煉來說,工作消耗精氣神,注定無法達到古人的高度,只能在不斷退轉(zhuǎn)和勤修中保任在此狀態(tài),已然是最高成就。平日仍需在打坐中吸收虛空的先天原炁,補養(yǎng)腎精,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精化腎炁再補養(yǎng)腦海泥丸宮的元神,日積月累,修煉者的腦髓充盈,頭頂部和前額慢慢隆起,就像年畫里面的南極仙翁,從此不會得腦萎縮和老年癡呆癥,到老仍然耳聰目明,壽比南山。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腎主身之骨髓。”《素問.五臟生成篇》:“諸髓者,皆屬于腦。”《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李時珍:“腦為元神之府。”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到了老年,《靈樞·天年》:“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薄端貑枴ひ凭儦庹摗罚骸暗蒙裾卟?,失神者亡?!币馑际钦f,到了百歲以后,腎精已經(jīng)被虧虛得差不多了,不能滋養(yǎng)神了,油盡燈枯,只剩下形,所以人就死了。內(nèi)丹術(shù)通過吸收天地間的先天炁,補充腎精,還精補腦養(yǎng)神,故而理論上可以不死?!缎悦缰肌罚骸叭四芪丈袷匾挥诒緦m,則真炁自升、真息自定、真精自朝、靈苗自長、天門自開、元神自現(xiàn)……神既居其竅而不散,則人安得而死乎?即黃庭經(jīng)所謂,子欲不死,修昆侖是也?!?/p>
道家內(nèi)丹術(shù)給出了一條補充生命原力的途徑和獲取方法,但是現(xiàn)代人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的時間遠大于修煉時間,都是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tài),盡管如此,內(nèi)丹修煉者仍然獲得了高層次的健康,基本上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了恢復(fù)能力也比普通人強。內(nèi)丹術(shù)確實有著太好的養(yǎng)生延年功效,讓我們在面對死神的時候,手里仍握有一張王炸,它給了我們生命的力量和信心,免于對死亡的恐懼,使我們健康快樂地渡過這一生。
生生不息謂之易,謹以此系列文章,獻給熱愛生命的中國人,獻給永生不絕的中華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
編輯: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