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民
“蠶老麥黃三月天,青山處處有啼鵑。”鳥鳴是春天的音樂,在寂靜的冬天過后,杜鵑跟黃鸝、燕子、八哥等鳥兒參差錯落的歌聲,共同唱響了春天。
在鳥類六大主要生態(tài)類群之中,杜鵑與啄木鳥一樣,屬于攀禽,腳短而健,對趾足——2、3兩趾朝前,1、4兩趾向后。但是,啄木鳥終年生活在同一地區(qū),屬于留鳥;而杜鵑則與黃鸝、丹頂鶴一樣,隨季節(jié)不同而周期性遷徙,屬于候鳥。杜鵑遍布全國各地,不過,它們只在暮春和夏季的短短幾個月內(nèi)出現(xiàn),冬天則杳無蹤跡。杜鵑是夏候鳥,一般四五月份遷來我國生兒育女,八九月份則飛往東南亞、非洲等更溫暖的地區(qū)越冬。
一直以來,大杜鵑的遷徙路線和越冬地都神秘莫測。它們常常孤獨地遠(yuǎn)途旅行,遷徙時松松散散,從不集群列隊。2016年5月,中英兩國開展了“北京大杜鵑”環(huán)保志愿項目,給5只大杜鵑佩戴衛(wèi)星追蹤器,連續(xù)跟蹤,直至2018年5月最后一只大杜鵑失去聯(lián)系時為止。通過兩年的追蹤記錄,人們震驚地發(fā)現(xiàn):大杜鵑小小的身軀里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追趕著雨水,追逐著夏天,每年穿越中國大部分版圖,跨越亞非大陸十幾個國家,飛越阿拉伯海,在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停下腳步,度過冬季,次年春天再度返回。大杜鵑一年遷徙的行程竟有2.6萬至2.8萬多千米。雖然沒有軍艦鳥、北極燕鷗、漂泊信天翁那樣卓越的飛行天才,但大杜鵑依然是了不起的飛行家。
不過,杜鵑并非因為是攀禽、候鳥、飛行家而出名,它之所以惹人喜愛、煩惱、好奇是另有原因的。
杜鵑既是一種鳥,也是一種花?;B同名,雖然罕見,卻非偶然。春夏季節(jié),杜鵑鳥清脆啼鳴之時,正是杜鵑花絢爛盛開之際。南唐成彥雄有詩云:“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哀怨的杜鵑鳥與艷麗的杜鵑花看似風(fēng)馬牛不相及,但人們傳言杜鵑鳥口中的鮮血滴染成了杜鵑花。
這種傳言并非空穴來風(fēng),仔細(xì)端詳張嘴鳴叫的杜鵑鳥,可見其口腔黏膜以及喉部舌部都為鮮紅色。口腔黏膜類似于皮膚,由上皮和固有層構(gòu)成,上皮幾乎是透明的,固有層內(nèi)有毛細(xì)血管,毛細(xì)血管中血液的鮮紅色能透過黏膜上皮呈現(xiàn)出來。因此,古人誤以為杜鵑鳥日夜哀鳴而至滿嘴流血,鮮紅的血滴灑落在植物上,幻化成了漫山遍野的美麗的杜鵑花。
我國最早的鳥類文獻(xiàn)《禽經(jīng)》中就有“杜鵑啼血”的古老傳說∶“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云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guī)鳥。至春則啼,聞?wù)咂鄲?。”說的是周朝末年蜀國國君杜宇(又稱望帝),他教民務(wù)農(nóng),辛苦多年,把蜀國建成豐衣足食的天府之國。后來被迫遜位退隱,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哀怨啼鳴,聽到的人都感到凄愴悲傷。正如唐代顧況詩云:“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贝撕?,每當(dāng)春季,杜宇所化的杜鵑鳥便用“布谷、布谷”的鳴叫聲來提醒人們:該種莊稼了!該種莊稼了!直至口中流出鮮血,染紅滿山的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安徽宣城的詩仙李白,看到杜鵑花開,感物起興,作《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杜鵑花與杜鵑鳥的名字相同,勾起了詩人的聯(lián)想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詩人耳邊似乎回響起了四川的杜鵑鳥令人斷腸的悲鳴之聲,仿佛一聲聲地呼喚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楊萬里《曉行道旁杜鵑花》一反傳統(tǒng)杜鵑啼血的說法,獨抒己見?!捌短浼t作么生?”杜鵑花開露如泣,杜鵑鳥啼紅似血,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嗎?那只是偶然巧合,杜鵑花開的時候杜鵑鳥也在啼叫——“開時偏值杜鵑聲”?!岸霹N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淚滴成?!奔t色的杜鵑花不是杜鵑鳥啼幾許血所染就,杜鵑鳥的口中哪里能有那么多的血呢?那恐怕是勇士出征時的離愁別恨的眼淚滴染而成。
杜鵑花是杜鵑花科杜鵑屬的灌木或喬木,多數(shù)為常綠植物,花葉兼美,屬于中國十大傳統(tǒng)名花之一,別稱映山紅、山石榴、紅躑躅。白居易在《山石榴寄元九》中有云:“閑折兩枝持在手,細(xì)看不似人間有?;ㄖ写宋锼莆魇?,芙蓉芍藥皆嫫母……”因此,杜鵑花又被譽為“花中西施”。
中國是世界上杜鵑花種類最多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有杜鵑花海,如浙江天臺山、四川峨眉山、江西井岡山等。貴州畢節(jié)的百里杜鵑風(fēng)景名勝區(qū),有“杜鵑王國”的美稱。那里有中國面積最大的原生杜鵑林,品種繁多,從低矮的灌木到高大的喬木應(yīng)有盡有。杜鵑花花期長,盛放時姹紫嫣紅,繁花似錦,燦若云霞。
美麗的杜鵑花閃爍于山野,裝點于園林。它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成員,也是常見的園林花卉,地栽、盆栽皆宜。
杜鵑花種類成千上萬,全世界的杜鵑屬物種有近千個(其中原產(chǎn)于中國的超過一半),而園藝品種則有近萬個。許多園藝品種是通過雜交或芽變精心培育而成的。
杜鵑花在中國分布廣泛。雪層杜鵑生于高山灌叢、草甸中,甚至出現(xiàn)在海拔5800米左右的西藏南部;而黃花杜鵑是江蘇、浙江、湖南、安徽等地山丘中常見的落葉灌木,在海拔100多米的山坡上就可見其蹤跡。
杜鵑花植株高度差異很大。云南西北部高黎貢山的大樹杜鵑創(chuàng)造了杜鵑花高度的奇跡,最高可達(dá)28米,而且其樹干最大直徑達(dá)3米,樹冠達(dá)61平方米。大樹杜鵑在生存競爭中不斷超越自身極限,進(jìn)化成杜鵑花中最高大的喬木,躋身于森林的頂層。最矮的杜鵑是西藏地區(qū)的彎柱杜鵑,彎柱杜鵑是常綠小灌木,分枝密集而匍匐成墊狀,株高不足5厘米。這種低矮的樹形是對溫度低、降水少、土層淺的惡劣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
“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标柎喝?,在杜鵑鳥的啼鳴聲中杜鵑花美麗綻放,這時是觀賞杜鵑花的最佳季節(jié)。杜鵑花花冠闊漏斗形,有一朵花杜鵑、千里香杜鵑等單花種類,也有許多杜鵑花具有復(fù)雜的花序。大樹杜鵑具有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20至30朵,色彩絢麗如薔薇。單個花序中花朵數(shù)量較多的還有凸尖杜鵑、強(qiáng)壯杜鵑,每個花序直徑可達(dá)40厘米,有花25朵左右。這兩種杜鵑與大樹杜鵑一樣都是常綠喬木,花朵美麗,顏色鮮艷,園藝價值較高。
“最惜杜鵑花爛熳,春風(fēng)吹盡不同攀?!倍霹N花艷麗多彩,有大紅、桃紅、粉紅、杏紅、玫瑰紅,還有紫色、白色、黃色……然而,“鮮紅滴滴映霞明,盡是冤禽血染成”。從“杜鵑啼血”的傳說可知,最常見的杜鵑花都紅艷如血。杜鵑花的紅色來源于杜鵑花紅色素。以杜鵑花為原料提取的杜鵑花紅色素色澤鮮艷、著色力強(qiáng)、穩(wěn)定性好,常常被用作食品添加劑,給飲料、果凍等著色。
黃花杜鵑與“杜鵑啼血”的傳說不沾邊,其花冠很大,花的顏色有鵝黃、金黃、嫩黃等,總之是極易識別的黃色。人工雜交培育的黃花杜鵑,品種多,耐修剪,枝繁葉茂,綺麗多姿,根樁奇特,是優(yōu)良的盆景材料。
園藝價值頗高的黃花杜鵑也是著名的有毒植物,又名鬧羊花、羊躑躅。南北朝醫(yī)藥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經(jīng)集注》云:“羊躑躅,近道諸山皆有之?;缢坡故[。羊誤食其葉,躑躅而死,故以為名?!濒[羊花全株有毒,花的毒性最大,含梫木毒素和石楠素等毒性成分。誤食鬧羊花可導(dǎo)致人畜惡心、嘔吐、腹瀉,心跳緩慢,血壓下降,呼吸困難,動作失調(diào),步履蹣跚,猶如醉酒,嚴(yán)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鬧羊花既是古代流傳的蒙汗藥的組成成分(主要是曼陀羅花),也可用于治療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疾病。
白頭翁。
芙蓉花一般是指錦葵目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芙蓉,木芙蓉花朵碩大,顏色艷麗,是原產(chǎn)我國且栽培廣泛的園林觀賞植物?!扒逅鲕饺?,天然去雕飾”里的芙蓉卻是水芙蓉,也就是荷花,是毛茛目蓮科蓮屬的兩種植物的統(tǒng)稱,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歷來為人稱道。芙蓉鳥則是金絲雀的別稱,屬于雀形目燕雀科絲雀屬,是羽色和鳴聲兼優(yōu)的名貴籠養(yǎng)觀賞鳥。
白頭翁鳥為雀形目鵯科鵯屬的小型鳴禽,其前額至頭頂為黑色,兩眼上方至后枕卻是醒目的白色,因此叫作白頭翁。中藥白頭翁則為毛茛目毛茛科銀蓮花屬的植物,其干燥的根有白色絨毛,是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中藥。
不過,芙蓉、白頭翁等這些同名動植物的話題性卻遠(yuǎn)遠(yuǎn)比不上杜鵑,它們的同名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也許純屬巧合。關(guān)于這些同名動植物,詩人們似乎難以寫出“朱霞焰焰山枝動,綠野聲聲杜宇來”或者“杜鵑花里杜鵑啼”這樣花鳥雙關(guān)、含義深刻的詩句。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