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
到南方一些地方旅游,你可能會在景區(qū)看到一些從事竹編的老師傅。各種長短粗細不一的竹篾,在他們布滿老繭的手上,靈活地彎來繞去,一圈又一圈,蔑片翻飛,不一會兒就編制出各種小巧精美的竹籃、魚篩、蟲簍等工藝品來,實在令人嘆服。
等等,誰說做竹編的都是老人?今天出場的這位竹編藝術家,就是位年輕的80后,他以前衛(wèi)現(xiàn)代的藝術理念,賦予了東方傳統(tǒng)材料和古老技藝更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
與竹子的美麗邂逅
身為80后的范承宗小時候是一個特別喜歡畫畫、捏粘土的孩子,長大后,成為了一名設計師,也非常注意從身邊種種事件中尋找靈感。他在街上經(jīng)常看到有老人家手拄拐杖,付錢時要先把拐杖放下,付帳后又得彎腰撿起拐杖,就參考了不倒翁的原理,設計了一款永遠不會倒下的拐杖;還曾經(jīng)設計了一款可拆卸的腳踏板車鎖,讓傳統(tǒng)的撬鎖方式完全失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手工編織的過程充滿神奇感,從此便愛上了用竹子為材料的編織。竹子是一種綠色、可再生的材料,柔韌又不失堅硬,可塑性極強,
范承宗不辭辛苦地深入到偏遠的鄉(xiāng)村和山區(qū),先后拜訪了做竹編、竹管家具、草鞋、造紙,甚至打鐵的手藝人和老匠人,虛心向他們學習。雖然過程異常艱辛,但他一直努力堅持虛心請教。漸漸地,他找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給冷硬的竹子加入奇思妙想的現(xiàn)代設計,讓它們成為了變幻多端的獨立物體。他把作品《飄》帶到意大利米蘭設計周參加展覽,一下子把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給“震”了,他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竹子也可以輕盈得像飄帶一樣,仿佛有風輕拂、有水在流動,又像美味可口的意大利面。
讓想象力起飛
范承宗的編織工作還在繼續(xù),很快,他不滿足于做竹子工藝品了,還想不斷地折騰竹子,讓它成為地標式的建筑。他用影像、照片來記錄每一個傳統(tǒng)手藝,用“形狀、材料、方法”三個標簽分類標注每一個步驟,嚴謹而細致。有一天,他忽發(fā)奇想,如果將這三個標簽打亂,嘗試換一種材料或方法來對材料進行重新制作,是不是會有很好的創(chuàng)意和應用?
于是,就有了很多的創(chuàng)新作品:他用制作蒸籠的方法創(chuàng)作出竹框圓鏡;利用插秧工具蒔田管的技術制作出一套竹盤;用制作竹管家具的方法創(chuàng)作出新的餐具。他甚至根據(jù)捕魚工具的編織方法和糊燈籠的技巧制作出一座巨大的筌屋,游客們走進去,主動地被捕捉,會覺得自己是一條真正的魚,置身水中,欣賞外面的藍天、綠樹和碧湖,體驗到了換位思考的樂趣。
還有小朋友們喜愛的“百菇森林”——走進去,可以認出惟妙惟肖的金針菇、杏鮑菇、秀珍菇、鴻喜菇和香菇,仿佛進入了愛麗絲夢游的仙境里,太神奇了。
范承宗還細心地觀察到,每年春天,繡眼畫眉筑巢時,總喜歡挑選那些Y型的樹枝,然后用細絲將樹枝一圈圈地纏繞起來,再把枯枝枯葉一層層地堆疊進去。而青背山雀,會在巖石壁隙或樹洞里,用苔蘚、松蘿、獸毛、樹皮、枝葉等材料編織成一個漂亮的碗狀巢。他從這些鳥類建筑師身上不斷地找尋靈感,以木構(gòu)與繩編相結(jié)合,一座舒服的巢狀建筑就這樣誕生了。如織的游人在伊達邵碼頭上岸,除了欣賞美景,品嘗美食,還可以坐進巢里休息片刻。
傳承,一直會延續(xù)
“我的作品繼承了我所崇拜的那些舊器物上面的精髓和氣質(zhì),和當下的時空產(chǎn)生了新的聯(lián)結(jié)?!边@是范承宗正在努力的。他還說,“有些傳統(tǒng)會因時代變遷而逐漸變得不合時宜”,但其中仍有許多動人的智慧,甚至是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的,作為設計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其中埋藏的寶藏給‘挖出來?!?/p>
和他一起,聽竹子說話,在竹子中“挖寶”,然后我們就會明白,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專注于某一個方面,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