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婷
【關鍵詞】雙減;小學音樂
一、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形式
1.體驗式教學的應用
音樂的美感需要在具身體驗中通過感知和行為而獲得,體驗式教學是理解音樂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突出情緒和情感的體驗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藝術美的認知,提升的學生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音樂的學習注重在表現(xiàn)、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通過直接經驗獲取,從而建立對藝術美的認知。
2.強調教學中的互動性
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音樂律動和游戲化教學,突出了實踐教學的互動性。律動是人體隨音樂做出有規(guī)律的協(xié)調動作,學生能夠在音樂聆聽的同時通過肢體自覺表現(xiàn)出來,從而感受和表達音樂的關鍵要素。律動實踐將肢體、視覺、聽覺和情感融為一體,實現(xiàn)空間意識、知覺深度和情感體驗的有機融合。在教學中要多發(fā)揮“通感”的作用,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項感官。例如,歌唱欣賞曲目的旋律主題或主要片段、用樂器演奏樂曲主題或片段;再如,參考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的教學方法,結合音樂節(jié)奏或律動進行身體動作或表演,隨著律動做拍手、晃動、轉身、踏步和跑跳等,做一切可以相互配合的即興動作。采取上述方法,可以避免依靠過于單調的聽覺感受和語言講述產生的呆板乏味現(xiàn)象,使課堂教學氣氛生動活潑。游戲化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興趣,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設計游戲規(guī)則,在角色扮演、限時問答和進取闖關等環(huán)節(jié)中,將音樂知識和技能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豐富教學的內容
1.理論學習的遷移
理論不僅對于音樂的學習很有必要,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可遷移的學習能力更有益處。在“雙減”政策實施以后,教研組根據(jù)具體情況修訂音樂教學大綱,開展適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理論教學研究,針對審美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相應的可操作化建議,將國內外經典作品根據(jù)復雜程度和文化深度進行難度劃分。在教學中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音樂結構及作曲家特征向學生普及音樂理論知識,同時以音強、音色、音長、音高等物理屬性對音樂藝術本體進行解構,強調聽覺在音樂欣賞中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理解音樂是如何從其物理屬性特征向情感體驗轉化的審美規(guī)律,在青少年階段初步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藝術觀和世界觀。另外,大量研究表明,通過音樂學習對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記憶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將已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理解性表達,將復雜多變的五線譜音符和記號進行特殊性記憶,有助于在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積極作用。
2.紅色基因的作品選擇
在作品案例選擇方面,注重用藝術的紅色基因講好中國故事。音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載體,通過音樂建構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取向,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從內心深處培養(yǎng)家國情懷。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講述了我們從哪里來,應往何處去,在《黃河大合唱》中領略祖國山河氣勢磅礴的壯麗圖景,堅定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和保家衛(wèi)國的必勝信念;在《長征組歌》中體悟親人的送別、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卓絕、勝利會師的動人心魄。
三、開展校內藝術社團實踐
1.音樂社團的組建
音樂社團的組建得益于管理機構的支持、學科融合的建設和充足的師資力量。創(chuàng)建音樂社團不僅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與自我檢視的平臺,從而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彰顯校園文化特色對全體學生的育人作用?!半p減”政策實施后,藝術實踐類課程每周的能夠增設至2-4課時,為精心設計的音樂社團排演活動提供有力的時間保證。音樂社團活動內容要根據(jù)準確合理的階段性目標而設定,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協(xié)作中完成合作性教學。以管樂社團實踐為例,器樂常常以小組制的互動性教學形式開展。在教師設立課程中短期目標后,學生按照任務復雜程度、技能的進階性和崗位的角色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排演,在此過程中包含知識的交流、技能的互動和情感的深化,充分調動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動態(tài)要素,從而實現(xiàn)相互促進的教學目標。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校園傳承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對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指示,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動文化建設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因此,校園音樂社團的排演活動,應當圍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開展。
具有中華文化基因和革命紅色基因的作品選取,是藝術社團美育的關鍵。兩年一度的市區(qū)級藝術展演活動指定作品一般會選定由我國當代優(yōu)秀作曲家創(chuàng)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管樂作品。如管樂合奏曲目《打起手鼓唱起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創(chuàng)作室陳黔(1962-)創(chuàng)作,采用當代音樂的寫作技法和演奏法表現(xiàn)同名新疆民歌的旋律。熟悉的旋律和復雜的管樂演奏技法,能夠將優(yōu)秀的民族藝術和現(xiàn)代視聽文化有效地結合起來,約3分20秒的曲目時長也更適合小學生的演奏習慣和生理特征。
四、結語
“雙減”政策的落地與實施為小學音樂美育提供了更大發(fā)展的空間,通過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形式、豐富教學的內容和校內藝術社團的實踐三個方面,有助于提升小學階段音樂教學的質量,豐富藝術的學習的內容,堅守第二課堂的美育陣地。所提出的方案能夠推動音樂課程改革20年成效在教學一線中的實踐,也為關于藝術社團的適人化建設提出了更多思考空間,在減輕學科課業(yè)負擔的同時,讓學生收獲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國辦發(f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5-09-15)[2021-12-06].
[2]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1-12-06].
[3] 王蘭.體驗式教學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個基本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