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湖南婦女繼承先輩精神,自立自強,拼搏奮斗,無論在事業(yè)還是家庭上,都成為當之無愧的“半邊天”,煥發(fā)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了新女性的蓬勃活力,彰顯了寶貴的時代價值。
陳淑和:培養(yǎng)勞模的“三八紅旗手”
1963年,在一家信用社做會計的陳淑和被推薦加入中國共產黨。三個月后,她成為華容縣注滋口鎮(zhèn)書院村黨支部書記,負責村里的大小事宜?!爱敃r,我們村是一個旱田村,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棉花?!比A容當時是一個種棉大縣,但她剛上任的時候,村里的棉花畝產才剛過30斤。
為了能夠提高棉花的產量,陳淑和不僅問遍了村里有經驗的農民,還跑到縣里去借閱相關農業(yè)書籍,“我們決定更換棉花種子?!标愂绾蛶ьI兩位村民,坐了一天的船到江西省九江市購買種子,“一畝田一斤種子,村子里有5000多畝棉花地,但我們人少,只背回了幾百斤種子?!?/p>
當年書院村換了種子的棉花地畝產達到70斤。嘗到了優(yōu)質種子帶來的好處,1966年,陳淑和在相鄰湖北省的一個村租了一塊地,讓村子里兩位種棉經驗豐富的村民去培育優(yōu)良種子。在陳淑和的努力下,1973年,書院村的棉花畝產達到100斤,1975年達到140斤左右。陳淑和和村民們取得的這個成績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因為工作業(yè)績突出,1979年,陳淑和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1990年,陳淑和到新洲鄉(xiāng)新強村駐點,住在農民孫菊良家里。孫菊良家里有50畝棉花地,當時已經是縣里聞名的植棉模范和勞動模范。陳淑和像“找到了知己一般”,不僅將自己多年的植棉經驗和孫菊良分享,還跑到縣圖書館為孫菊良借來農業(yè)書籍。經過兩人的探索研究,孫菊良家的棉花畝產達到500斤。1995年,孫菊良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1998年被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陳超英生前是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土木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2011年6月13日,在慰問職工家屬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因公殉職,年僅53歲。2011年9月,中華全國總工會追授陳超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陳超英長期主管組織人事工作,兩個親妹妹失業(yè)10多年,幾個侄兒大學畢業(yè)到外地打工,但她沒有給任何親人在單位安排過工作。她是公司工程分包與材料設備招投標監(jiān)督小組組長,但從未為任何親朋介紹工程業(yè)務、聯系材料供應,曾經數次婉言拒絕了老同學提出的分包工程要求。
在工作中,陳超英不計較個人得失,出差或辦公事刷自己的卡,用了多少錢,自己也記不清,經常是被銀行提醒才知道。她的同事張金玉說,有一次她和陳超英在外地開會,為了省錢,陳超英住在68元一晚的小旅館里。按公司的用車補貼制度,她可以得到補貼,但她謝絕了三年的車補12.6萬元,最終一分錢也沒有拿。
陳超英去世后,在清理她辦公室時,她丈夫找到了18張收條和借據。其中,有6張收條是同一個人寫的。從2003年到2008年,一位職工遺屬因為生活困難,每年都找陳超英要一次生活困難補助費,從她個人手里先后“借”走1.7萬多元。像這類職工遺屬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的困難救助,已經超出公司的救助政策范圍。當他們找到公司,陳超英總是自己掏腰包,要錢給錢,要物給物。2006年去世的職工李紅星的家人生活困難,他家2300多元的天然氣管道初裝費就是陳超英出的。李紅星的遺孀梁愛桃直到病逝,都以為是公司幫她裝的天然氣,一直跟人念叨公司的好。
在同事們的記憶中,陳超英資助別人,沒打條子的比打了條子的要多得多。陳超英拿出一筆錢作為基金幫助21名失學兒童,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她“陳媽媽”;她帶頭捐款4000元,帶領黨員為一名農民工翻修危房;拿出給愛人治病的5000元給職工墊付住院費……丈夫在陳超英去世后才知道,妻子這幾年年薪已經有二三十萬了,但是她走后,家中的存款只有1.5萬元。
譚蘭霞: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譚蘭霞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高二時,曾因父親去世而和姐姐一起輟學,班主任王劍波老師一邊勸姐妹倆回學校,一邊找學校領導減免她們的學雜費,幫助她們重返校園。
“王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從此我就立志做一名老師?!碑厴I(yè)后譚蘭霞得知家鄉(xiāng)缺老師,立馬放棄廣東省韶關市區(qū)的優(yōu)越工作,回到宜章縣天塘鎮(zhèn)明德小學任教。天塘鎮(zhèn)離宜章縣城53公里,交通不便,留守兒童、困難家庭孩子多。譚蘭霞感同身受,暗下決心要讓這里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2011年2月,寒假結束,宜章縣天塘鄉(xiāng)小學六年級59班的學生們回校報到,班主任譚蘭霞點完名,發(fā)現班長范林錦沒來。帶著疑問,譚蘭霞來到范林錦的家中進行家訪,這才知道范林錦家的困難:范林錦的父母為重組家庭,父親范德超在林場幫人砍樹賺取微薄酬勞,很少有時間回家;母親葉志鳳2002年開始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范林錦與妹妹每周一早上幫媽媽洗漱、擦身,做好三天的飯菜放在她床前,星期三放學后趕回家照料母親,做好兩天的飯菜再回學校上課。隨著母親的病情越來越嚴重,范林錦有了輟學回家照顧母親的想法。為了讓范林錦重回校園安心學習,譚蘭霞不僅數次帶葉志鳳到醫(yī)院求醫(yī),還將范林錦兄妹接到自己身邊悉心照顧。
范林錦的同學張慧,父親去世后,母親患了精神病,張慧的弟弟妹妹面臨被送養(yǎng),張慧也不肯來上學。面對無助的孩子們,譚蘭霞當即決定:“我做你們的媽媽,我保證保護好你們,一個都不少?!庇谑?,譚蘭霞收養(yǎng)了這三個孩子,視如己出。
譚蘭霞多年來資助過很多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她把這些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常帶回家里照顧。最多的時候,譚蘭霞家里住了14個學生,有5個學生在她家里住了3年。
“我想做一個幸福的老師,得到孩子們的喜歡,得到學校、家長、社會的認可,做孩子幸福的引路人和守護者?!北种@樸素而真誠的信念,譚蘭霞先后創(chuàng)建了“一個都不能少”愛心助學會和“譚蘭霞工作室”,資助貧困學生。她還潛心鉆研“互聯網+”的鄉(xiāng)村教學新模式,在貧困地區(qū)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被大家稱為最可愛的“網絡媽媽”。
李立華:工作生活都是模范
1972年參加工作的李立華,從普通營業(yè)員干起,一直干到湘陰縣百貨公司經理,無論在哪一個工作崗位上她都兢兢業(yè)業(yè)。1990年3月,李立華被全省商業(yè)系統評為“芙蓉花”先進個人。1993年,湘陰縣商業(yè)公司正式改制,李立華放棄組織的工作安排,與丈夫擺攤設點,自主創(chuàng)業(yè)。憑著吃苦耐勞的干勁和誠信經營的理念,1998年,她創(chuàng)辦了湖南鴻達建筑有限公司。在李立華的帶領下,公司成長為國家一級建筑企業(yè),李立華在2014年榮獲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被評為湖南省勞動模范。
事業(yè)上,李立華是位女能人;生活中,她是位好妻子好母親。即使工作再忙再累,晚上回家都要打開孩子的書包,看看他們的作業(yè),稍有閑暇,就輔導他們學習,跟他們講做人的道理。她教育小孩,從不惡語,更無打罵,總是和風細雨、言傳身教。
照顧老人她更是無微不至,公公、婆婆在世時一直跟隨李立華居住,衣食住行安排得井井有條。她平時總是細心觀察老人缺什么、喜歡什么,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逢年過節(jié)、老人過生日,她都會和丈夫一起去為他們精心選購禮物。每次出差,她都會給公婆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及衣物。婆婆患病臥床10年都是李立華夫婦照料。
李立華小時候家庭條件差,家里姊妹多,她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不管是擔任國營企業(yè)領導,還是自己經營公司,她從不鋪張浪費,而是選擇回饋社會。從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至今,李立華累計捐款1000多萬元,用于扶貧幫困、抗洪救災、敬老愛幼、關愛貧困學子和支援家鄉(xiāng)建設等。在她的影響下,李立華一家人都熱心公益,經常與她一同參加愛心活動。2017年3月李立華一家獲評湖南省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