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人文是一座永遠挖不完的寶藏。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華文明的關注,北京文化及其歷史的發(fā)掘與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而北京的活力就在于它承載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在“禮”的規(guī)范下打造的城市
北京作為一個歷經(jīng)千年之久的古都,有著悠久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積聚了中國傳統(tǒng)城市的人文精髓,同時其城市樣貌又是由遼朝的契丹、金朝的女真、元朝的蒙古、明朝的漢、清朝的滿等諸多民族匯集、交融形成的??梢哉f北京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散發(fā)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氣息。但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由不同北方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建造的都城,幾乎無一例外地注重儒家的“禮”制,并在“禮”的規(guī)范下打造了城市的空間。即便是今日已不復存在的遼、金、元都城的遺址,同樣可以依稀從中辨別出儒家文化的印跡,其已經(jīng)形成規(guī)制的“方形城”儼然是一個模板,而自宮城、皇城,到內(nèi)外城(包括子城)的空間等級序列,正是“禮”對權力及其等級序列的賦予。這既是中華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文化交融的象征,也是中國人文思想中“道統(tǒng)”的體現(xiàn)。
交融著多民族人文元素
街道布局一向是城市規(guī)劃的重點,也是構成城市整體空間布局的關鍵。所謂“平治道路,王者所先”,可以考諸歷史資料的元大都就是以《周禮·考工記》為藍本構建的城市。在街道規(guī)劃上,元朝的蒙古人遵照了“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的設計,形成了縱橫交錯各九條大街的格局。在此基礎上,明朝在修建北京時增加至十六條大街,南北縱橫,構成了城市交通網(wǎng)絡的干道。而清承明制,在城市道路規(guī)劃上未做改動。
此外,北京城還有許多的“胡同”經(jīng)緯交錯。這些胡同同樣也形成于元朝。
這足以表明,在北京城的規(guī)劃及建設中有著多民族人文元素的存在,并有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
士大夫寄語北京城的人文情懷
在古代中國,士大夫群體包括那些入仕成為官僚的文人,他們在文化活動中歷來都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包括政治使命。而在文化的傳承中,他們尤其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甚至構成了文化的主體。
對于士大夫而言,考論經(jīng)史、吟詩作賦,是其文化活動的基本形式。而當這些基本的文化活動以北京城市風貌為對象時,北京的歷史文化便開始被闡發(fā)、被建構、被積淀了。因此,士大夫不僅是人文文化的主體,也是人文精神的闡發(fā)者。
明清時期的北京士大夫正是利用了他們自身的文化意識,賦予了北京這座城市人文情懷的想象。
高墻、庭院等體現(xiàn)人本觀念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住宅的選址及營建被賦予了厚重的人文內(nèi)涵。這就是,人居空間講究親近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選址方面注重周邊的人文與自然環(huán)境,在布局方面善于因勢借景、崇尚天然,從而不僅趨吉避兇,而且將住所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這具體可表現(xiàn)在高高的院墻、寬敞的庭院與錯落的平房之間的搭配,由此打造出一個注重隱私與安全的獨立空間,一種祥和安寧的氛圍,讓居住者感到放松、自如和舒適。
園居生活以自然為本的觀念
園林藝術,秉承了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理念,融入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間的浪漫情懷,是一種獨特的人工造園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幾畝大的私家園林中濃縮大千景象,盡把秀麗山川、江河湖海納入方寸之地。
在北京的私家名園中,布局均以樸實、自然、含蓄、淡雅為格調(diào),它成為時人追求的一種人文精神境界??梢哉f,正由于古代傳統(tǒng)文化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追求的是人在自然中返璞歸真的精神享受,才能夠最終形成一種淡泊、高遠、幽雅而又古樸的人文精神和以自然為本的價值觀念。
(據(jù)《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