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①時然而然,眾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圣人之道在焉爾。
②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詘①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shù)素修而志素定也。時乎楊、墨②,己不然者,孟軻氏而已;時乎釋、老③,己不然者,韓愈氏而已。如孟、韓者,可謂術(shù)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時勝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當(dāng)世。
③嗚呼!予觀今之世,圓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堯言,起而舜趨,不以孟、韓為心者,果異于眾人乎?
④予官于揚,得友曰孫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韓之心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為絕域也。北轅而首之,茍不已,無不至。孟、韓之道去吾黨,豈若越人之望燕哉?以正之之不已,而不至焉,予未之信也。一日得志于吳君,而真儒之效不白于當(dāng)世,予亦未之信也。
⑤正之之兄官于溫,奉其親以行,將從之,先為言以處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慶歷二年閏九月十一日。
注釋:①詘:同“屈”。②楊、墨:楊:楊
朱,戰(zhàn)國初期哲學(xué)家。墨:墨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③釋、老:即佛教與道教。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 ? )
A.耳 B.者 C.也 D.乎
2.對第④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
A.孫正之奉行古人的學(xué)問,又擅長寫古文。
B.孫正之能夠以孟、韓學(xué)說為本而不動搖。
C.孫正之求學(xué)不止,定能學(xué)到孟、韓學(xué)問。
D.孫正之得到君主的重視,儒學(xué)盛行起來。
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
然其于眾人也卓矣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 D.第④段末尾
4.本文的寫作特色鮮明,請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D(應(yīng)該是“如果孫正之得到君主的重視,儒學(xué)就能盛行起來”)。
3.B(語意上緊密貫通)。
4.首先,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把君子與眾人、圣人之道與時俗好惡加以對比;同時,以孟軻、韓愈的事例作為論據(jù),并用越人望燕作比喻,聯(lián)系孫正之的立身行事,由面到點,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中心論點——真正的君子不隨俗改變自己,并且會引領(lǐng)時俗走向圣人之道。行文環(huán)環(huán)相扣,論證有力,觀點凸顯,結(jié)論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