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強
摘 要 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關的核心素養(yǎng),往往需要通過分析學生參與現(xiàn)實情境中的探究學習的外顯表現(xiàn)來加以推斷。情境化視野下的2020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的特點有:具有可操作性、具有有效學習命令、“目標—障礙”具有協(xié)商性,此試卷有效考查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建真實的學習活動與任務、建構多元的實踐共同體、真實性的評價也是此試卷提供的教學啟示。
關鍵詞 問題情境;中考命題;教學啟示
2020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圍繞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目標,貼合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南京的文化元素為背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便于“遷移”,明確學習命令,合理設置考查“目標—障礙”,有效地考查了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分析解決問題的語文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
一、中考命題的情境化特點
1.具有可操作性
與傳統(tǒng)命題的方式和內容相比,“問題情境”的主體(某人或某群人)和一些信息之間的互動結果,是根據(jù)某個有待完成的任務而被結構化的。學生對試卷所提供信息的分析和處理過程,其實就是個體和環(huán)境交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一種交互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建立在信息可操作的基礎上,也就是,試卷中所提供的信息要以真實的資料為基礎,要促進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感同身受,激發(fā)學生調動儲備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結合具體信息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情境所提供的信息,激發(fā)學生產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便于學生對具體問題的操作和解決。請看第4題:
“美食街”上搭建了一些“小屋”,你們打算代表班級承包一間,經營自己創(chuàng)制的鮮果飲品。就“小屋”的取名,你們進行討論。
米豆:我覺得應該叫“果言果語”,給人一種很文藝的感覺。
小軒:不行不行,你這個人總是喜歡文藝范兒,干什么事都不忘,上次朗誦會也是這樣。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題所提供的信息中“就‘小屋的取名,你們進行討論”,闡明了情境的關鍵是“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具體情境,讓討論成為可能。在以上試題中,學生所面臨的就是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背景是學生所在的班級承包了一間鮮果飲品小屋,要為小屋取一個名字。但是學生在討論名字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意見,且有人偏離了討論主題。這道題目中,米豆、小軒和“你”正在討論小屋的名字,可是針對米豆的觀點,小軒的發(fā)言卻指向米豆的喜好和之前朗誦會的不足。這就偏離了討論的主題。因此,學生所面對的“問題”即任務也很明顯:讓討論緊扣議題,包容合作,繼續(xù)剛才的討論話題。討論作為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統(tǒng)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這部分交代了討論的原則大致為十二個字:緊扣主題,言無不盡,包容合作。介紹了討論的定義。還對討論參與者提出要求:積極發(fā)言,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列舉了一些討論的基本規(guī)則。這部分的口語實踐,訓練了學生面對不同的情境該如何更好地討論。因此,這道題目“問題情境”考慮到了學生類似的知識儲備,同時,情境中的任務是為鮮果飲品小屋取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鮮果飲品店的概率很高,這便于學生形成“橫向”的知識遷移,也使得這道題目具有可操作性。
2.具有有效學習命令
在課堂上使用的情境不是自然的情境,而是建構的情境,此時才會有命令。學習命令就是“給學生的一整套指示”,也就是情境的“引導者”。一個有效的命令有三個特征:完整的、清晰明確的、簡明扼要的。請看第15題:
讀了熱點新聞,米豆說:“如果有人想減肥,只要吃‘美麗餐,用不著吃‘減肥藥了。”你仔細讀了新聞后,否定了她的想法,并作了解釋。
這道題目就符合有效命令的三個特征。一條完整的命令首先代表一組指示,從這些指示出發(fā),學生可以毫不含糊地進行解答。它告訴學生要做什么、有什么樣的支持工具、完成任務需要什么條件等。以上試題中,“你仔細讀了新聞后,否定了她的想法,并作了解釋”,體現(xiàn)了學習命令的完整性,告訴學生要認真閱讀新聞,用新聞中的知識否定米豆的想法,并闡明自己否定她的理由。一條清晰明確的命令在學生看來一目了然,所有的學生都可以理解而不發(fā)生歧義。因此,支持工具的角色就很重要,可以用圖示、表格、說明等方式來減少用詞量。本題中“新聞”“否定”“解釋”三個詞簡明扼要地對學生提出要求,并告知學生如何去操作。另外,在某個情境中,如果每個學生都要獨自解決情境,那么最好使用面向每個學生的動詞單數(shù)變位。本題用“你”而不是“你們”,直接面對學生,語言準確,也使得命令更加清晰。整張試卷中,多處設置的情境中均有“你”字來加強學生情境意識。
3.“目標—障礙”具有協(xié)商性
在“問題情境”中,學生想達到某一個目標,必須要跨越相應的障礙,這一障礙和命題者所追求的某個目標相對應,被稱為“目標—障礙”。這是兩種邏輯較量的結果:一種是目標的邏輯,是由命題者確定的,是對考試內容進行分析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答案;一種是分析困難的邏輯,學生在從自身的表象出發(fā)達到目標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也就是試題。命題者的邏輯和學生的邏輯進行調和,既達到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目的,也能夠讓障礙可以被學生跨越。
命題者在設置答案時,針對學生在情境中所得出的不同層次的思維和答案,做出了相應的賦分,以便達到更好的考查學生認知水平和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整張試卷的主觀題部分的答案都是以“示例”的形式出現(xiàn)。針對傳統(tǒng)“踩點給分”的評判模式,情境化命題視野下的評判模式是“目標—障礙”協(xié)商的結果。例如第17題要求學生寫讀后感提綱,試卷參考答案選擇了初中語文教科書重點推薦的12部名著之一《駱駝祥子》,選擇的角度是人物刻畫,要抓住人物語言、動作,在對比中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驗和閱讀感受,任選12部中的一部,還可以多元化的角度來分析。這既為評分者提供了充分的參照,也給予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相對公正合理的評判。動態(tài)的目標設定,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去進行個性化、有創(chuàng)意的思考和解答。
二、教學啟示
1.創(chuàng)建真實的學習活動與任務
學習是一種建構和解釋,而非傳輸與獲得,是建構于經驗中的,而不是去情境化的。因此,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真實的活動情境。學習者所參與的活動與任務必須是真實的或與真實世界相關聯(lián)的,這些真實的活動是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是開放式結構。這種結構遠比通過一般性慣例式的活動與任務進行學習的效果要好得多,活動與任務的真實程度越高,學生對單一復雜任務的調查研究越深入,而這遠遠強于學生在同一時間內關注一系列的活動與任務的完成。只有如此才能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更好地操作知識去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
例如,江蘇省南京市第三高中文昌初中的趙富良老師在執(zhí)教《一滴水經過麗江》時,設置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美”。他從學生的預習作業(yè)入手,讓學生揣摩文中富有韻味的語言,接著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理由,“PPT顯示阿來的博客,介紹這篇文章的寫作緣由:……當?shù)卣牢业搅他惤?,邀我寫一篇適合小學生讀的關于麗江的文章?!壁w老師以這個活動情境為基礎,設置了兩個學習情境:1.回想:假如自己是五年級的小學生,你會喜歡這篇文章嗎?說說你的理由。2.遙想:假如你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你會喜歡這篇文章嗎?說說你的理由。整個課堂中的語文活動和任務都是真實的,也有開放度,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去施展拳腳。這不僅真正提升學生語文品質,更達到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教師通過為學習者提供真實的活動和任務,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習者在完成活動與任務的過程中,自己生成問題、識別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真實的活動與任務的完成,一般要求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持續(xù)調查與研究,這樣才能為學生發(fā)現(xiàn)有意的信息提供機會。創(chuàng)建真實的學習活動與任務,有利于學習者在“問題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進而主動建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掌握解決各種問題的技能,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2.建構多元的實踐共同體
在學習者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交互中,交互性表現(xiàn)在學習者與其他人(教師、輔導者、同伴等)之間的社會性互動。這種交互不是信息媒體本身的交互,而是與信息發(fā)出者的交互。這種交互性主要表現(xiàn)為:多重角色與觀點、合作與反思。也就是說,學習者知識的獲取不是傳統(tǒng)的接受,而是要通過在共同體中參與扮演不同的角色,沉浸于學習環(huán)境中,從而產生多重觀點。同時,因為各種各樣的活動都鼓勵合作,也給學習者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源泉,而且由于共同體目標一致性,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互相支持幫助,共同進步。
例如,謝錫金和岑紹基的量表診斷寫作教學法以及他們編制的各類文體的作文評改量表,就是建構多元實踐共同體的具體操作。他們認為:“在課堂活動中,同輩互改作文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成小組或兩人結成一對,把寫完的作文交給同學互改,評改者根據(jù)教師的指示,審核同學的作文,閱后向作者作出反饋?!痹谶@個學習情境的共同體中,學生扮演作者和評判者的雙重角色,“第一是在作文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寫作行為,需要提供更多的介入支援;第二是要重新界定‘學生寫作,使能夠包含‘讀者和功能兩要素?!蓖瑫r,同學之間互改,把寫作的對象從教師轉移到同學身上,把寫作的功能從單純的寫作練習,拓展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寫作情境中,提高寫作動機和能力,增強了學習效果。
從確定共同體的核心主題,到搭建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協(xié)商與理解的平臺——評改表,再到運用多種互動協(xié)商的策略,加強對實踐共同體的調解與監(jiān)控等等,整個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共同體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的意義和價值。
3.真實性的評價
真實性評價具有如下特點:第一,評價與課程緊密結合;第二,評價關注結果的同時也關注過程;第三,學生具有評價的自主權;第四,詳細而真實的評價標準;第五,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lián)系??梢?,與傳統(tǒng)側重評價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不同,真實性評價不是機械地將學生進行等級劃分,而是基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決真實問題的表現(xiàn),及時地評價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學生不僅參與了真實性評價的標準制定,而且承擔評價的進程和質量,并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發(fā)展自我評價的能力。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和真實性評價的對比如下:
因此,要想做出真實的評價,需要評價者關注學生所處的具體學習情境。例如,教師在評判學生的作文時,要分析學生寫作的對象、寫作目標的語境,然后評判其使用的寫作策略。寫作不一定要死抱著指定的格式,而是要按照功能和語境的需要、讀者的身份、文化背景和作者要傳達什么訊息來確定如何安排寫作。這就是學生遵循的寫作過程,也是學生社會性寫作的原則。
以情境化的形式呈現(xiàn)的試卷,不是簡單的“問題”,情境設置能夠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言語實踐環(huán)境,真實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2019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為情境化中考命題指明了方向,也對我們的日常教學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語篇學視域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改良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L/2018/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聯(lián):南京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