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涵 王玉璠
摘 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四項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最為基礎性的素養(yǎng),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關涉著另外三項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在“語言建構與運用”中,思維力又是最為關鍵的要素,因此要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對學生的思維力的培養(yǎng),本文圍繞思維力的培養(yǎng)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 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力;課堂實施
一、關于“思維力”和“語言建構”
在理論上,“思維力”的內涵指向:①指人的思維所達到的程度;②思維形式;③思維方法;④思維方式。《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認知”“創(chuàng)新”兩種能力闡釋的關鍵詞,就是“思維力”。思維力,是學生語文關鍵能力之關鍵。
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我們以為,這是對“思維力”最簡捷的解釋。那么,“舉一反三”“引譬連類”就應該是思維力水平的基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闡釋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層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以及18個學習任務群。其中,“‘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貫串其他所有的學習任務群”。因此,“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又可視為另三項核心素養(yǎng)的根基。
那么,如何以語言建構為載體完成思維力的培養(yǎng)呢?
二、基于思維力的語言建構策略
“好的語文課是富有深度的語文課”,而“深度”的結果在思維能力。以《靜女》為例:
(1)比較《無衣》《蒹葭》《靜女》三首詩在重章疊句方面的特點,思考:《靜女》有何特殊之處?對此特殊之處,你如何理解?
(2)“愛而不見”中,“愛”為“薆”的通假字(?),注釋為“隱藏”意。從字形構造上看“薆”與“隱藏”有何聯(lián)系嗎?
(3)當下,有些人的觀念是:以“鉆石板磚”定情的愛情自然要高貴于以“黃泥戒指”定情的愛情。聯(lián)系相關課文或知識,你認為詩中“自牧歸荑”的“荑”究竟是“鉆石板磚”還是“黃泥戒指”?
這是我們采取“基于思維力的語言建構策略”設計的學習任務,立足語言文字,拓展思維能力。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的、基于思維力的語言建構的策略有:就“讀”的角度,有比較/歸納策略、遷移/聯(lián)想策略、追根溯源策略等;在“寫”的角度,有遷移解讀策略、避俗求異策略等。
(一) 比較/歸納策略
(1)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靜女其孌,遺我彤管(《詩經·靜女》)
(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
(3)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蜀道難》)
(4)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似的(《荷塘月色》)
(5)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6)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8)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 ? (《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1)是《詩經》中常見的重章疊句,其中“姝”“孌”是對“靜女”的描述,回環(huán)復沓之中個別詞語更換。參看課文注釋,“姝”是“美好”,“孌”是“美麗,漂亮”,可以說,二詞同解,幾個參考譯文也都將二詞同譯。那么,通過比較我們熟悉的《蒹葭》《無衣》《采薇》《桃夭》等與本篇在重章疊句上的特點,便會發(fā)現(xiàn)《蒹葭》《采薇》《無衣》中關于“蒹葭”“薇”“與子”的重章之中都有個別詞語的變化從而帶來意義的變化,而《桃夭》關于描述“桃”的三章皆無詞語變化,用詞相同,對象相同,景象相同,比附的意義(之子于歸)也相同。但《靜女》中關于描述“靜女”的重章中有“姝”“孌”的詞語變化,卻無隨詞語變化而發(fā)生的意義變化。這便比較出了問題:“姝”“孌”所表示的意義果然相同嗎?回到文本來解決:靜女既然“俟我于城隅”,又為何“愛而不見”?首先看“靜”,注為“嫻雅貞潔”,可見這個女子的品性修養(yǎng)。其次看約會地點,“城隅”是僻靜之處,可見“靜女”的矜持謹慎,自重自愛。地點的選擇是靜女心理表現(xiàn),也是她的品性修養(yǎng)。然后再回到“姝”上,其讀音與“淑”同,按“轉注”音轉派的主張,“姝”“淑”可互訓,而“淑”即重向品性修養(yǎng)的描述。故此我們說:“姝”的“美好”意在強調靜女的品性、修養(yǎng)。再看“孌”字,其釋義為“美麗、漂亮”,可直接判定“孌”重在描寫靜女的容貌。學生立即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得到“孌”的釋義就是“面容姣好”,得到印證。
例(2)中,“縱”的課文注釋為“任”,即“任由”“聽憑”之意。既然如此,東坡先生為何不作“任一葦之所如”?且古人皆有用“任”的成例,如“何不委心任去留”“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爾東西南北風”等,意境俱備。這就要我們細品“縱”“任”之別。
——簡單地說,“任”表現(xiàn)的是主體的被動承受,可組成“任憑”一詞;“縱”表現(xiàn)的是主體的主動放開,且含有鼓勵之意,可組成“放縱”一詞。兩相比較,“放縱”所賦予客體的自由程度自然要比“任憑”深入,其所表現(xiàn)的主體心態(tài)也更加具有參與和享受的感覺。因此,“縱”的用詞更能體現(xiàn)赤壁夜游時作者的主觀世界與身外清風明月的無限自在。這就是“縱”字之妙,而“任”則不能達。這是通過被注詞與注釋詞互換比較的一種策略,我們暫稱為“轉注比較”,其過程在審美的鑒賞,其結果是思維躍升,是“比較/歸納策略”的另一種。
例(3)表章淺顯,“鉤連”譯為“接連”。那么,可否用“接連”替換“鉤連”?品味得出:“鉤連”之重心乃在于“鉤”,強調“連”的方式,突出的是咬合狀態(tài),富于力量感、立體感、垂直感,與“危乎高哉”密切一致。若用“接連”,平俗無奇,效果全失,毫無語言表現(xiàn)力。
例(4)中“洗”的近義詞有“刷”“涮”“泡”“浸”等,可否替換?
可以體會:“刷”生硬,有破壞感;“涮”馬虎,有不潔感;“泡”“浸”靜態(tài)感搶眼。雖則這些詞語都能傳遞出濕潤感,但“葉子和花”柔美、干凈的特征即被破壞,且無法根本上通過“葉子和花”的狀態(tài)表現(xiàn)荷塘上月光的特點。而“洗”則表現(xiàn)了“葉子和花”的柔美、干凈、濕淋淋特征,且是月光在“洗”,以動態(tài)化的表現(xiàn)突出了月光的柔和、靜謐,令人如臨其境、似在畫中。
例(5)(6)(7)(8)突出的是語言建構的“歸納”策略。如例(5)中“之”做動詞,是“到……去”的意思,文言文中表現(xiàn)這一意思的詞語還有哪些?(如、適、詣、過等);例(6)中的“之”是“這”的意思,文言文中還有哪些特殊的詞是“這”的意思?(是);例(7)(8)中的“直”“特”都是“只,僅僅”的意思,文言文中還有哪些詞語表示這一意思?(顧,徒)。這種歸納的策略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相反,可以對照積累,拓寬思維能力。
(二)遷移/聯(lián)想策略
(1)危乎高哉(《蜀道難》)
(2)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蜀道難》)
(3)捫參歷井仰脅息(《蜀道難》)
(4)以手撫膺坐長嘆(《蜀道難》)
(5)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難》)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勸學》)
(7)圣心備焉(《勸學》)
(8)女也不爽,士貳其行(《氓》)
啟發(fā)性提問類型一:對于加點的詞語,能否根據(jù)課文注釋或在句子中的意思聯(lián)想到相關的成語?或者,能否通過成語加以解釋?
舉隅:
句(1):褒衣危冠;句(2):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句(3):捫心自問,歷久彌新;句(4):義憤填膺,坐失良機;句(6):久假不歸;句(7):求全責備,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句(8):屢試不爽。
以上舉例成語加點詞與例句加點詞的意義相同,是思維遷移的有效方法,同時有助于加深對成語的理解和積累,并可以為文言實詞推斷提供途徑,不論對成語還是對文句,都會印象深刻,也是思維的深刻。
啟發(fā)性提問類型二:能否根據(jù)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推斷下列成語?二詞有何差別?
舉隅:
句(1):正襟危坐,危言危行;句(5):援疑質理,上援下推,奧援有靈,援兩鱉而失靈龜。
以上舉例成語關鍵詞與句中加點詞的意思不盡相同或完全不同,但與例句詞語的意思都存關聯(lián)。如句(1)“危言危行”,“?!笔恰罢薄敝猓罢薄眲t一種高尚,則此詞義便是具象的“高”的抽象;句(5)的“援疑質理”“上援下推”“援兩鱉而失靈龜”,“援”是“提出”“引進”“救援”之意,而這些含義都是“援”作為“引”“牽”意義的引申或抽象。這些成語詞語與文句詞語意思上的差別,只需把握住漢字的同源性特點,就不難理解了。這在思維上需要轉彎,對思維程度的要求更高了,遷移的層次也變得更高了。而句(1)的“正襟危坐”、句(5)的“奧援有靈”,關鍵詞的意思與句中詞語的意思難以產生關聯(lián),就需要特殊記憶和特別積累了。
(三)追根溯源策略
(1)愛而不見(《靜女》)
(2)驪山北構而西折(《阿房宮賦》)
(3)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 ? ? ? (《荊軻刺秦王》)
(4)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庖丁解?!罚?/p>
思考問題:
(1)課文注釋:“愛”為“薆”的通假字,注釋為“隱藏”意。從字形構造上來看“薆”與“隱藏”有何聯(lián)系嗎?
(2)“構”何以為“建造”之意?
(3)“幣”如何成為“禮物”?
(4)“奏”如何解釋為“進”?
解釋如下:
(1)“愛”——
《說文解字注》:“行皃(mào)也,故從夊(suī)。從夊愛聲?!薄皦濉笔亲呗愤t緩的樣子,形旁,表意,在草下緩行,就是隱藏行跡。就是隱藏。
(2)“構”,從簡化字結構看,由“木”和“勾”組成。古代建筑木為主體,木木相勾的結果便是“結構”,過程便是“建構”,即“建造”,把相勾之木拆開,就是“解構”。
(3)“幣”,《說文解字》釋為“帛也”,是絲織品的總稱。絲織品貴重,便可做禮物,故“幣”解釋成為“禮物”。另,《說文解字注》說“愛之斯欲飲食之”,即用帛(即“幣”)進行交換,則“幣”充當了一般等價物,便是“貨幣”“錢幣”之“幣”。
(4)“奏”的小篆字體:
形似兩手舉飾物到一人頭上,即舉。上舉為“進”,故“奏”釋為“進”,是象形字抽象出來的意義。又,人帶飾物或為表演,表演則人拍手,故“奏”有“演奏”之意。
通過挖掘字源字理,從漢字的構造特征和表意角度理解意思,把握規(guī)律,建構語言,從而深化思維。此即“追根溯源策略”。
(四)遷移解讀策略
王崧舟先生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一個成語“飽經風霜”的講解為例,為我們帶來了啟發(fā)。(1)提問:生活中,你們有沒有看到過長得“飽經風霜”的臉?(2)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車夫這張臉,但不能用“飽經風霜”這個詞,還要把那個意思說出來。
在語言建構的角度,王老師的課啟發(fā)我們:用自己的觀察和理解,把相關的詞語、句子重新解讀出來。這一策略與上文的遷移/聯(lián)想策略在思維上一致,但重在“寫”。我們稱之為“遷移解讀策略”。如:①填空——《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 ? ?)霧浮起在荷塘里。”②請用一段話描述“薄薄的青霧”,但不要出現(xiàn)“青霧”的字樣。如此策略,旨在遷移學生的生活體驗,用感性思維來表達詩意情境,體悟語言之美,促成語言運用。
(五)避俗求異策略
描述司空見慣的事物,往往都是司空見慣的語言,便也疲乏蒼白,缺少新意?!氨芩浊螽惒呗浴本褪桥囵B(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注重“寫”。比如描述時間說“比蝸牛還慢”,就未免俗濫;而我們把這個描述換成“使勁兒地拉著黏絲的慢”就別生一格,形象新奇。這需要善于聯(lián)想、善于觀察、善于遷移,舉一反三。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初步歸納了五類基于思維力的語言建構策略,以期在語言積累和語言運用方面對同行有所裨補。
[作者通聯(lián):王紫涵,遼寧葫蘆島市第一高中;
王玉璠,遼寧朝陽市育英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