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涵蓋的內(nèi)容博大精深,好的詞句優(yōu)美無比,婀娜多姿,令人沉迷。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以發(fā)現(xiàn),美妙的語言總能使人脫口而出。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成為自古而今理解文章最直接的形式而存在,也成為歷史傳承最久遠的文化熏陶方式之一,以讀為本,讀書中所彰顯的是語文的“味”:而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最需要注重的便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語文的味道”,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語文的大境界、大意味。
一、以讀為本,在誦讀中體會語文中的苦辣與酸甜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每篇都有自身所獨有的精彩,或“酸”,人生百態(tài)中嘗盡的是無盡的心酸,或萬般努力后的落寞,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只有反復誦讀方可體會其中的大境界;或“甜”,走遍地球每一個角落,賞遍角落每一處花開,這些只有自己獨有的記憶成為生活的甜味劑,一切都是色彩繽紛的;或“苦”,經(jīng)歷的一波波挫折不堪重負,讓心中的自己感受到社會的黑暗與無助,陷入地獄無法自拔;或“辣”,風風火火的生活經(jīng)歷,過山車般的頭暈目眩,這樣的生活節(jié)奏在瞬間與自己的靈魂摩擦出了火花,這股辣味或許能夠讓自己陷入到恐慌中,或者讓自己嗨到癲狂。
從而我們發(fā)現(xiàn)“酸甜苦辣”背后所代表的情感是不同的,誦讀作為理解文章情感最好的方式,可以充分讓學生在誦讀中經(jīng)歷“酸甜苦辣”,去品位自己未曾感受過的別樣人生。
一日之計在于晨,晨讀對于中學生來說是一天中最寶貴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進行課文的誦讀有助于以清醒的大腦對課文的內(nèi)容進行層次和結(jié)構(gòu)的劃分,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理解,對課文的感情進行體味。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更是應該狠抓讀書的時間長度,充分的發(fā)揮時間的張力,讓讀在這個時間段盡可能展現(xiàn)出其自身的效用,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感受語文之“苦”。除此之外,課外讀書時間也成為一個初中生語文基本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方式之一。課外實踐進行名著選讀,是對如今初中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基礎要求,也是硬性規(guī)定,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讀書的多少,也往往成為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高低的決定因素,所以狠抓讀書時間,在誦讀中體會語文學習之“苦”,是當今初中生的歷練,也是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其實在進行閱讀的時候,重在質(zhì),影響質(zhì)的是“讀書”與“思考”兼而有之的過程,只有清楚明白所讀的內(nèi)容中每一詞語、段落,乃至全文的含義,從多角度進行辯證思考,才能夠得到與眾人不同的答案。即便缺乏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社會背景,但是從基礎閱讀的素材中找到其相似點,也能明白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背后的用意,心意相通。從一篇到兩篇到N篇的通感中,使得學生在“苦”和“酸”中發(fā)生質(zhì)的改變,閱讀能力會大幅度的提升,同時體會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大意味。
二、以讀為本,在誦讀中感受語文的情意與理趣
讀書從表面來看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后一個字,循環(huán)往復。其實不然,作為初中語文老師,需要知曉其閱讀的目的,有的放矢,才能夠讓閱讀產(chǎn)生效率,要想有效率的做事必須有其規(guī)則或原則。對于一篇文章而言,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作者的情感是誦讀一篇文章最基本的目的,所以只有帶著這些目的去進行文章內(nèi)容的誦讀,才能夠盡顯閱讀的常態(tài),發(fā)揮閱讀的作用。只有在誦讀前找準相應的內(nèi)容,針對性地反復誦讀,才能夠發(fā)現(xiàn)文字中隱藏的奧義,真正體會出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在誦讀中,情感如血液流淌入學生的骨髓中,那種血脈相通之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語言和文字的魅力。
“倚門回首,去把青梅嗅”,閱讀,也是有技巧的。帶著閱讀的技巧進行誦讀,對于不同的句子、段落、篇章使用不同的技巧去誦讀,能夠更加準確體會出句子、段落、篇章的意味,或輕或重,或低或高,或緩慢柔和,或雄壯高昂,在風聲雨聲讀書聲中聲聲入耳,在家事國事天下事中,習得課文的內(nèi)涵和人生的真諦。
如今的社會,城里人要讀書,鎮(zhèn)里人要讀書,鄉(xiāng)下人也要讀書,讀書的意義已經(jīng)不言而喻。文字背后的歷史,從無到有,由繁到簡再到繁的過程,一步步的讓文字變得充滿可讀性,趣味和魅力,而學生誦讀課文,從表面上講是學習,是一個必然要經(jīng)過的過程。作為初中教師,讓學生知道讀什么,怎么讀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但是萬事萬物都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誦讀課文其背后的本質(zhì),不僅僅是完成學習,還包括在學習背后完成克己復禮以求“仁”的過程,也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過去的中國,仁人志士,在以鄉(xiāng)土社會為主的差序格局的變化中來完成克己復禮,也就是修身的過程?,F(xiàn)在的中學生,應該為“實現(xiàn)偉大的民族復興,實現(xiàn)中國夢”而去讀書,在學習讀書的過程中,完成新時代的克己復禮,只有不斷的修身與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才能夠使國家強大,民族復興。雖然最后的這個抱負有點遠大,但是一個懷揣著遠大抱負的孩子,才能夠成為國家未來的依靠,成為民族復興的擔當。也只有明白為什么讀書這樣一個道理,才能夠讓讀書成為理由,讓讀書成為目的,讓讀書成為一切一切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由此可見,讀是讀懂的根本。讀什么,為什么讀,怎么讀將成為讀出“語文味”的必經(jīng)之路,是真正的以讀為本,讓“語文味”透出從未有過的芳香,在誦讀中達成我們?nèi)松淖罡咦非蟆?/p>
參考文獻:
[1]李蕾.初中語文教學思維的本質(zhì)及發(fā)展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97):35-36.
[2]藺志詔.讓課外閱讀與初中語文課內(nèi)閱讀教學攜程旅行[J].名師在線,2020(33):79-80.
[3]錢向東.海量閱讀是初中語文生本教學的源頭活水[J].求知導刊,2020(48):74-75.
[4]林藝紅.開展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有效途徑[J].語文天地,2020(32):59-60.
王友妹,山東省沂源縣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