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敏
(吉林市中醫(yī)院 內分泌科,吉林 吉林 132011)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且多發(fā)的一種慢性疾病,具有難以治愈的特點,常發(fā)生在中老年群體中,不但嚴重影響到人們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同時還會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并發(fā)癥,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感覺異常、麻木、便秘等,是由高血糖及由此導致的微血管病變,代謝紊亂,氧化應激損傷,神經炎癥損傷和維生素營養(yǎng)障礙等多種因素所造成的。由于該疾病較為復雜且嚴重,若僅予以控制飲食、血糖及適當運動等方式治療,無法達到理想療效。故而,尋找到高效、可靠的治療方案則顯得至關重要[2-3]。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將補陽還五湯應用于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療效,現(xiàn)將本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匯總。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84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研究時間為2018年01月至2020年06月,由于兩組患者治療方案不同,故將其均分為西藥治療組42例與中藥治療組42例。西藥治療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50.1±6.2)歲;中藥治療組: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齡(50.4±6.0)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進行研究與對比。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為2型糖尿病者;②臨床癥狀為程度不同的手腳麻木、感覺異常、疼痛異常、雙足出現(xiàn)踩棉花感等;③知情本次研究,并簽署相關同意書者;④臨床資料完整者;⑤神經病變發(fā)生于糖尿病疾病確診后。排除標準:①因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周圍神經病變者,如感染、中毒、腰椎病變等;②凝血功能存在異常者;③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④精神異常者;⑤無法正常交流者;⑥依從性較低者;⑦對本研究應用藥物存在過敏史者。
1.2 方法。在兩組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規(guī)治療法,即根據患者病情,對其飲食方案進行合理調整;每日給予患者服用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治療,并合理指導患者適當進行運動。
1.2.1 西藥治療組:予以甲鈷胺(江蘇四環(huán)生物股份有限公司,H22025864,0.5 mg/片)進行治療,每次服用0.5 mg,每日服用3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治療4 w。
1.2.2 中藥治療組:予以補陽還五湯治療,方劑如下:黃芪30 g、當歸15 g、川芎10 g、赤芍15 g、桃仁10 g、地龍10 g、紅花10 g。結合患者病情,隨癥加減治療:對于氣虛血瘀型者,加入全蝎、牛膝、雞血藤;對于陰虛寒凝型者,加入菟絲子、枸杞子、山茱萸、淫羊藿、桂枝及附子;對于氣虛痰阻型者,加入太子參、茯苓、山藥、薏苡仁、陳皮、白芥子及膽南星;對于肝腎陰虛型者,加入牛膝、菟絲子、枸杞子、山茱萸及熟地黃。上述藥物以水煎服,取藥汁300 mL,分別在早晚各服用1次,連續(xù)治療4 w。
1.3 指標觀察及評定標準。①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結合肌電圖檢查結果與血糖水平來評價,其中糖尿病判定標準如下:餐后2 h血糖值超過11.1 mmol/L,空腹血糖值超過7.0 mmol/L。經治療干預后,患者血糖值并未降低,少數患者血糖水平甚至上升,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且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神經傳導速度并無任何變化,判定為治療無效;患者血糖值有所降低,感覺異常、疼痛感及麻木等癥狀有所減輕,相較于治療前,腱反射得到改善,且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神經傳導速度上升幅度<5 m/s,判定為治療有效;血糖水平趨向于正常值,臨床各項癥狀基本消失,腱反射顯著改善或恢復正常,且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神經傳導速度上升幅度>5 m/s,則判定為治療顯效;②兩組治療干預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包括尺神經運動、感覺神經與腓神經運動、感覺神經。
1.4 數據處理。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采取SPSS 21.0進行處理,臨床療效以百分數(%)進行表示,應用卡方值(χ2)校驗數據,神經傳導速度則以()進行表示,應用(t)值校驗數據,統(tǒng)計學以P<0.05為判斷意義依據,證明差異性大。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中藥治療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西藥治療組,兩組對比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治療干預前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對比。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傳導速度對比,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治療干預前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對比(,m/s)
表2 兩組治療干預前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對比(,m/s)
組別 例數 感覺神經 運動神經尺神經 腓神經 尺神經 腓神經西藥治療組 42 36.45±1.50 37.21±3.18 48.25±0.93 36.93±0.75中藥治療組 42 36.27±1.46 37.19±3.35 48.32±0.95 37.01±0.72 T - 0.5572 0.0285 0.3412 0.4986 P -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治療干預后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對比。經治療干預后,兩組神經功能傳導速度均有所提高,且中藥治療組顯著高于西藥治療組,兩組對比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治療干預后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對比(,m/s)
表3 兩組治療干預后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對比(,m/s)
組別 例數 感覺神經 運動神經尺神經 腓神經 尺神經 腓神經西藥治療組 42 37.55±1.29 40.86±2.75 49.68±1.51 40.19±1.54中藥治療組 42 40.14±1.42 44.35±3.02 52.32±1.49 43.25±1.36 T - 8.7492 5.5375 8.0651 9.6522 P - <0.05 <0.05 <0.05 <0.05
既往臨床以常規(guī)控制飲食、予以降糖藥物、運動干預等方式對患者展開治療,雖然能夠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然而療效并不理想[4-5]。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維生素B12藥物,是由甲硫氨酸所合成的輔酶,不僅能夠對神經細胞的內細胞器起到良好轉運效果,同時還能夠促進機體代謝與蛋白質合成,對血管運輸進行有效改善,促進軸索再生與輸送,進而恢復神經傳達功能。但是在給藥過程中,患者容易出現(xiàn)一些不良反應,如頭痛、出汗等,易影響到臨床療效。在祖國醫(yī)學中,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并無具體病名,但是結合該疾病臨床表現(xiàn),將其歸在“消渴”、“痹癥”等范疇中,認為該疾病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氣虛血運乏力導致血流不暢,若脈絡瘀阻不暢,則出現(xiàn)疼痛;若肢體經脈失養(yǎng),則麻木不用,故而應以活血化瘀作為治療原則。
本次研究通過對比甲鈷胺與補陽還五湯在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中藥治療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西藥治療組,且中藥治療組尺神經及腓神經的運動與感覺傳導速度更快,由此表明以補陽還五湯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各項癥狀的同時,還能增強其神經功能反射能力及傳導速度,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治療中,應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效果更好,建議在基層醫(yī)院大量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