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廣西梧州市蒼梧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梧州 543100)
腦梗死后遺癥指的是腦梗死發(fā)病一年后,患者仍存在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等癥狀,一旦遺留后遺癥,不僅會影響患者預后恢復,同時還會導致其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等,為此,就需要臨床積極探尋有效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和干預[1]。目前,臨床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多采用血栓通、胞磷膽堿鈉等藥物治療,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單純依靠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在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施行康復臨床干預[2]。本文主要探究了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康復治療臨床對策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150例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主體,患者入院起始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入院后,采用單雙號法對其進行分組,75例分到單號者為對照組,75例分到雙號者為研究組,對照組男39例,女36例,年齡25~60歲,平均(45.72±2.09)歲,病程1~3個月,平均(1.06±0.37)個月;研究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26~59歲,平均(45.76±2.05)歲,病程1~3個月,平均(1.08±0.3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自愿加入原則及腦梗死后遺癥診斷標準者;②年齡≥60歲者;③依從性良好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②病情危重、生命征不穩(wěn)定者。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立項。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內(nèi)科藥物治療,將250 mg血栓通加入到250 mL+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對患者行靜脈滴注治療。治療過程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臨床干預,主要遵醫(yī)囑定時給患者提供用藥護理和監(jiān)測其病情變化,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給主治醫(yī)生,研究組采用康復臨床干預,①心理臨床,受肢體功能障礙、行動不便的影響,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這些情緒又可引發(fā)其出現(xiàn)不良心理應激反應,從而易增加其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對此,就需要臨床人員密切觀察患者臉部表情及軀體變化,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和情緒變化,并給其提供相應的心理臨床干預,如告知患者負性情緒的危害,引導其合理調(diào)整自身情緒,并對患者宣講康復案例,以提高其康復信心。②飲食臨床,臨床人員還需給患者提供科學的飲食指導,如指導患者多食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豆類食物以及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還需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③康復訓練指導臨床,腦梗死后遺癥多存在吞咽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等癥狀,為促進其早日康復,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性后,臨床人員還需指導其多進行閉口、張口、鼓腮等動作鍛煉,以提高其口腔肌群功能,其次,還需指導患者想象進食時的吞咽動作,多進行吞咽訓練,以提高其吞咽功能。另外,臨床人員還需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被動訓練,如肩關(guān)節(jié)、肘關(guān)節(jié)曲屈、內(nèi)伸等,再循序漸進地過渡為擺腿、擺肩、翻身等軀干肌恢復主動訓練以及床旁站立、扶拐行走等床下運動訓練。
1.3 觀察指標。護理前后,分別采用NIHSS量表、FMI量表評估患者神經(jīng)缺損評分、運動功能評分,前者總分42分,評分越高說明神經(jīng)缺損程度越嚴重,后者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說明運動功能越強,并根據(jù)以下標準評估兩組治療療效:顯效:臨床后,患者肌力恢復達Ⅳ~Ⅴ級;有效:臨床后,患者肌力提高Ⅱ級以上;無效:臨床后,患者肌力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臨床前后的神經(jīng)缺損及運動功能評分對比。神經(jīng)缺損評分對比,臨床前兩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臨床后,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運動功能評分對比,臨床前兩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臨床后,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前后的神經(jīng)缺損及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分)
表1 兩組臨床前后的神經(jīng)缺損及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分)
組別 例數(shù) 神經(jīng)缺損評分 運動功能評分臨床前 臨床后 臨床前 臨床后對照組 75 38.16±2.15 34.15±2.06 54.24±2.17 75.26±2.48研究組 75 38.19±2.17 25.07±1.53 54.26±2.13 90.22±3.75 t - 0.106 9.864 0.122 9.715 P -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對比。臨床總有效率對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對比[n(%)]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隨著臨床治療技術(shù)的提高,腦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雖明顯降低,但是,約有60%~80%的腦梗死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這些后遺癥不僅會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和降低其生活質(zhì)量,同時也會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負擔,對此,就需要臨床積極探尋有效方案對患者進行干預,才能改善其預后[3]。
本研究中,對兩組采用內(nèi)科藥物治療的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分別施行常規(guī)臨床及康復臨床干預,結(jié)果顯示,臨床后,康復臨床組患者神經(jīng)缺損評分(25.07±1.53)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臨床組(34.15±2.06)分,康復臨床組患者運動功能評分(90.22±3.75)分、臨床總有效率(90.67%)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臨床組(75.26±2.48)分、(70.67%),與林湘萍[4]研究報告中得出的康復臨床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0.67%)顯著高于常規(guī)臨床組(70.67%)結(jié)論基一致,說明康復臨床干預效果確切。
根據(jù)上述研究結(jié)果可以看出,對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采用血栓通治療,雖能促進其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單純的藥物治療,難以促進其肢體功能恢復,基于此,還需臨床在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施行康復臨床干預,首先是心理的康復,原因為不良心理狀態(tài)和負性情緒可對患者病情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因此,就需要臨床人員給患者提供心理臨床,改善其負性情緒,才能促進其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臨床治療[5]。其次是給患者提供飲食臨床,合理的飲食可提高患者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從而有助于促進其病情康復。最后,還需給患者提供康復訓練指導臨床,相關(guān)研究表明,腦梗死后遺癥早期,患者神經(jīng)功能具有一定的代償性和可逆性,在此階段,通過引導患者進行早期運動鍛煉,可促進其缺損神經(jīng)功能恢復,從而能減輕其神經(jīng)缺損程度和提高其運動功能[6-7]。
綜上所述,對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施行康復治療臨床干預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