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競
一段時間以來,市場上的中小學課外讀物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個別質量低劣的讀物流入校園,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日前出臺了《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校園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為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入校園把住“渠道關”和“途徑關”。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副主任張國華表示,《辦法》的出臺,解決了課外讀物進校園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的問題,填補了中小學生課外讀物的管理空白,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根據(jù)《辦法》,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全國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校園有關政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課外讀物進校園工作的全面指導與管理,地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進校園課外讀物的監(jiān)督檢查,中小學校根據(jù)實際需要做好課外讀物推薦和管理工作。
張國華認為,《辦法》明確了國家、地方和學校在課外讀物管理中的職責任務,加強了課外讀物進校園的渠道管理和過程管理,解決了課外讀物進校園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問題,從而建立起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校園的“防火墻”,有利于全面提高進校園課外讀物的質量水平,促進青少年兒童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為學生推薦優(yōu)秀課外讀物,明確中小學校和教師的主體作用,是對學校和教師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克服學校重教書、輕育人和學生重應試、輕閱讀的傾向。”張國華說。在學校做好課外讀物的遴選、推薦與審核工作方面,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清華大學數(shù)學科學系教授王殿軍認為,要按照《辦法》提出的“方向性、全面性、適宜性、多樣性、適度性”五條原則,選擇一批主題鮮明、內容積極、可讀性強,能體現(xiàn)主旋律、引領新風尚的課外讀物,納入推薦目錄。對于《辦法》提到的不得推薦或選用為中小學生課外讀物的12種情形,要保持高度警惕,堅決不踩紅線。
“比如小學階段,從提升學生認知力、理解力角度,需要廣泛閱讀,可以多讀一些啟蒙繪本、經(jīng)典故事、識字、益智、科普類書籍;初中階段從激發(fā)學科興趣、提升思維水平出發(fā),可以加入更多經(jīng)典名著、自然科學類書籍;高中階段可以多讀一些人物傳記、勵志類書籍,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規(guī)劃人生目標?!蓖醯钴娬f。他同時談到,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學校選書、薦書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智能化識別搜索和凈化篩查技術,可以協(xié)助人工完成大批量讀物遴選工作,學校還可以建立智能化的圖書分區(qū)、分級管理機制,根據(jù)不同階段學生的識字量、閱讀偏好和理解能力,對學生讀物進一步細化分級,使學生能根據(jù)自身的閱讀水平和興趣借閱,提高閱讀效率,同時減少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一知半解、價值觀誤導等情況。
轉載:人民網(wǎng)-教育頻道2021年4月3日
網(wǎng)址:http://edu.people.com.cn/n1/2021/ 0403/c1006-32069143.html(2021年4月20日)
(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