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梁
20世紀80年代中期,祖父帶領我們一大家族開了一家生產(chǎn)草紙的工廠。工廠開始盈利之后,我們家族成為村里“先富起來”的那批人。
過了多年的窮日子,突然間富裕了,大家都有種天上掉餡餅的興奮感。五叔和堂哥表現(xiàn)得最明顯,他們把我們家勤儉節(jié)約的家風忘得一干二凈,甚至有點“報復性消費”。五叔吃飯開始講究有大魚大肉,一頓飯沒吃到肉就嚷嚷要“當和尚”了。堂哥更是張揚,買了一臺嶄新的摩托車。那種摩托車,相當于現(xiàn)在價格不菲的汽車,在村子里很是惹眼。那時候,我家的人大概都有種暴發(fā)戶的心理,覺得自己是富豪,甚至開始自我感覺高人一等。與此同時,我們這些孩子的零花錢也多了起來。就拿我來說,我的零花錢是同學中最多的,那個年代很多小孩根本沒有零花錢。我花錢有點大手大腳,我有時候買了瓜子、糖之類的分給身邊的同學,時間一長,他們便終日“追隨”我,這讓我感覺很是風光。
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我們家里人言行舉止上都不由自主地表現(xiàn)出優(yōu)越感,惹得大家對我們議論紛紛。有人偷偷議論:“老王家才富了幾天,個個都狂了起來!”
祖父早就發(fā)現(xiàn)了家里人的這種變化,他教導過我們很多次,但大家都聽不進去。村民的議論傳到了祖父的耳朵里,他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祖父召開“緊急家庭會議”,大批家里的這種奢侈、自滿之風。祖父在我家有絕對權威的地位,他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大氣都不敢出??墒牵灰娓覆欢⒅?,就有人開始蠢蠢欲動。
那次,祖父突然讓我準備筆墨紙硯。祖父有文化,寫得一手好字。他已經(jīng)有段時間不寫字了,除了過年時寫春聯(lián),他平時不用毛筆寫字。這次準備筆墨要做什么?我把筆墨紙硯準備好,祖父便拉開架勢,看樣子要好好寫幾個字。我看到祖父寫的字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祖父問我:“知道這話是什么意思嗎?”我趕緊說:“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意思是恬靜修身,儉樸養(yǎng)德。說的是勤儉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德行。”祖父大聲說:“說得好,學沒白上!一會兒,你把這句話給咱家人講講,讓他們好好學學!”祖父的聲音非常洪亮,很有震懾力。祖父寫的這幾個字讓我臉上直發(fā)燒,那段時間我也忘了勤儉、謙遜的家風。
祖父寫了一遍“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覺得不滿意,又重新寫。他寫了五六遍才把這幾個字寫到滿意。家人聚齊之后,祖父朗聲說道:“你們看到這幾個字了嗎?以后,這幾個字就是咱家的家訓!誰違反家規(guī)、違背祖訓,就要用家法懲罰!”祖父的聲音幾乎震耳欲聾,我們都低頭靜靜聆聽。祖父招呼我把這句話再解釋一遍,我學著祖父的樣子,朗聲說出這句話的含義,并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說:“心靈寧靜,勤儉節(jié)約,可以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品性?!弊娓嘎犃朔浅M意。那一次,祖父把他的教導濃縮到幾個字上面,對我們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從那以后,我的家人又漸漸回歸本心,開始勤勤懇懇做事,謙遜低調(diào)做人,勤儉樸素生活。
后來,祖父把他寫的“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裝裱起來,高高地掛在墻上。每每看到那幅字時,我總會久久凝望。
(編輯 吳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