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暖嬌
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在地鐵和城際鐵路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鄰近既有線的物業(yè)開發(fā)也迅速增加,周邊物業(yè)越是鄰近地鐵或城際鐵路,其商業(yè)價值越高。與此同時,越是鄰近既有線開挖基坑,其風險也越大?;优c既有線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既有線對列車路基的沉降要求很高,基坑開挖會引起既有線的沉降,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沉降;另一方面,鄰近既有線開挖基坑,既有線對基坑產(chǎn)生了附加荷載,需要合理加強基坑支護措施。王培鑫等[1]基于現(xiàn)場實測數(shù)據(jù),得出在坡頂注雙液漿能夠控制地表與路基沉降,減少后續(xù)基坑開挖對鄰近路基的影響。高立剛等[2]研究了在既有線單側和雙側分別開挖對既有鐵路的變形影響,得出采用雙側開挖基坑的方式可有效減小既有路基的水平位移量。李梅芳等[3]研究深基坑開挖對鄰近既有線的動力響應,得出基坑開挖過程中水平動位移增長率大于豎向動位移增長率,但從絕對值而言,變形仍以豎向動位移為主。文章研究的主要內容為鄰近既有線一側進行基坑開挖,分析其對既有明挖車站和暗挖區(qū)間的影響,并采用三維數(shù)值模擬計算確定合理的支護體系和開挖工序,降低基坑開挖對鄰近既有線的影響且滿足規(guī)范要求。
某項目開發(fā)地塊鄰近既有城際鐵路,其東南側為在建城際鐵路暗改明段,其余段為暗挖隧道。開發(fā)地塊基坑寬約90m、長約200m,基坑深約17m,距離既有隧道暗改明段水平距離約36m,圍護方式主要為灌注樁+預應力錨索的方式,部分區(qū)域加設支撐支護。既有鐵路明挖段局部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長度為276m,平均寬度為25.8m,平均深度為25.7m,共三層主體結構,圍護結構采用φ1200@1400mm鉆孔灌注樁+內支撐。該段基坑外側采用雙排φ800@600mm旋噴樁止水?;优c既有線的位置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基坑總平面圖
考慮到施工過程中的空間效應,計算模型取基坑工程與既有城際鐵路結構的有效影響范圍,此次數(shù)值計算中取長363m、寬251.83m,自地表73m厚的土體作為分析范圍,重點分析既有城際鐵路結構及區(qū)間受周邊基坑施工產(chǎn)生的位移及受力情況。
此次計算模型中周圍土體采用實體單元,不同的土層采用不同的材料模擬,進行邊界條件的選取時除了頂面取為自由邊界,其他面均取法向約束。角撐、剛構柱采用梁單元模擬,隧道結構、暗改明段結構均采用板單元模擬,對基坑工程、既有結構范圍及周邊重點分析的部位網(wǎng)格剖分加密。數(shù)值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數(shù)值模型
該站地質特點是淤泥質土層較厚,礫砂層具有微承壓性,其他土層均為相對不透水層。地層參數(shù)如表1所示,支護結構參數(shù)如表2所示。
表1 地層參數(shù)
表2 支護結構參數(shù)
經(jīng)驗算,1、2、3號通道同時開挖,既有線豎向位移達到10mm,不滿足要求。方案對開挖工序進行優(yōu)化,1、3號通道先開挖到底,1、3號通道以外區(qū)域頂部降土2m,預留反壓土來控制基坑開挖對鄰近既有線變形的影響。在1、3號通道主體實施完畢后盡快回填部分反壓土區(qū)域,待地塊地下室施工完成后方可開挖反壓土,施工消防通道。
該工程既有主體及區(qū)間隧道土建施工已經(jīng)建成,周邊基坑開挖工序如表3所示。
表3 計算模擬工序
(1)基坑開挖對暗挖區(qū)間的影響。1、3號通道基坑施工對既有暗挖區(qū)間及地表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附加位移,為直觀了解施工工序與附加位移的變化規(guī)律,統(tǒng)計出了不同施工階段下隧道結構最大位移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施工階段下隧道結構最大位移結果 單位:mm
隧道結構總位移最大值絕對值、豎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X方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Y方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情況分別如圖3~圖6所示。
圖3 隧道結構總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曲線
圖4 隧道結構豎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曲線
圖5 隧道結構X方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曲線
圖6 隧道結構Y方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曲線
由圖3~圖6得出,側墻開洞時位移變化速率較大,應加強開洞處的構造措施;隨著基坑開挖,總位移不斷增大,最大位移值為2.045mm;1、3號通道距離既有隧道較近,在開挖到基底時,隧道呈現(xiàn)上浮的狀態(tài),最大上浮位移為0.384mm,隨著通道結構施工和覆土回填,又呈現(xiàn)沉降狀態(tài),最大沉降值為0.890mm,豎向位移滿足我國鐵路路基動變形3.5mm的控制標準[4]。
為了反映區(qū)間隧道結構的位移及受力集中部位,提取出基坑施工后對既有城際隧道結構總位移云圖和豎向位移云圖,如圖7、圖8所示。
圖7 通道圍護結構施工后既有城際隧道結構總位移云圖
圖8 通道圍護結構施工后既有城際隧道結構豎向位移云圖
(2)基坑開挖對明挖結構的影響。1、3號通道基坑施工對既有明挖結構及地表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附加位移,為直觀了解施工工序與附加位移的變化規(guī)律,統(tǒng)計出了不同施工階段下隧道結構最大位移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施工階段下明挖結構最大位移結果 單位:mm
明挖結構總位移最大值絕對值、豎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X方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Y方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情況分別如圖9~圖12所示。
圖9 明挖結構總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曲線
圖10 明挖結構豎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曲線
圖11 明挖結構X方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曲線
圖12 明挖結構Y方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隨施工步序變化曲線
由圖9~圖12得出,側墻開洞時位移變化速率較大,應加強開洞處的構造措施;隨著基坑開挖,總位移不斷增大,最大位移值為7.781mm;1、3號通道距離既有隧道較近,在開挖到基底時,隧道呈現(xiàn)上浮的狀態(tài),最大上浮位移為1.973mm,隨著通道結構施工和覆土回填,又呈現(xiàn)沉降狀態(tài),最大沉降值為2.129mm,豎向位移滿足我國鐵路路基動變形3.5mm的控制標準[4]。
根據(jù)三維有限元分析計算,基坑施工對鄰近城際結構存在一定的影響,引起既有城際鐵路結構產(chǎn)生一定的變形,明挖段水平位移最大值約為7.57mm,暗挖隧道水平位移最大值為1.865mm,均滿足控制指標要求,但基坑開挖對明挖工法的結構影響大于暗挖工法[5-6]。
后期施工的疏散通道引起既有城際鐵路結構產(chǎn)生一定的變形,暗改明段水平位移最大值約為6.872mm,滿足控制指標要求。
(1)在軟土地區(qū),土的壓縮性能較低,基坑開挖對鄰近既有線擾動較大,在開挖前需要對既有線鄰近土體進行加固處理。
(2)建議1、2、3號通道拆第二道支撐之前,在通道底板處設置斜撐,圍護結構與側墻間間隙應采用硬性材料填充。
(3)施工期間應對該項目周邊地鐵結構加強監(jiān)測,根據(j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結合數(shù)值模擬分析提前采取相應措施控制結構變形,并根據(j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評價其對城際的實際影響,對實施方案進行校核調整、信息化設計,以確保工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