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成,申榮衛(wèi)
(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天津 300222)
在聯(lián)合仿真中車輛避撞系統(tǒng)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環(huán)境感知、中央決策、執(zhí)行機構。其具體的組成如圖1所示。
及時獲取本車和前車的運動信息是實現(xiàn)車輛避撞的首要條件,運動信息包括:本車的加速度、本車車速、本車發(fā)動機的轉速、兩車的相對車速、相對距離等信息,其中本車的信息主要是依靠各種車載傳感器獲取,車輛間的參數(shù)主要是依靠車載雷達來獲取,目前比較先進的車載雷達是毫米波雷達。
本車車載傳感器會實時獲取運動信息,防撞系統(tǒng)會根據這些運動信息及時計算出本車理論安全距離的最小值,并且與實際的車距來進行對比,避撞系統(tǒng)根據對比結果來判斷當前的安全狀態(tài),并將相應的控制指令發(fā)送到執(zhí)行器。
控制指令需要在執(zhí)行器中實現(xiàn),避撞系統(tǒng)通過調節(jié)節(jié)氣門開度或制動壓力來實現(xiàn)車輛的變速運動。
圖1 避撞系統(tǒng)組成
Carsim軟件可以較精確地搭建車輛動力學模型,在整車仿真中只需要輸入關鍵的參數(shù),便可以實現(xiàn)車輛建模并且對模型進行分析,Carsim建模將整車分為轉向系、制動系、傳動系、懸架、車身、車輪、空氣動力學七部分。
所選車型為兩廂式小轎車,前輪驅動,發(fā)動機功率為125kW,ABS功能,傳動系為六速變速器,關于其他車輛設置采用軟件的默認設置。
車輛在實際行駛過程中,對油門和制動踏板的控制是分開的,若需要加速行駛,踩下油門,節(jié)氣門開度變大,實現(xiàn)車輛加速;若需要減速,松開制動踏板,在空氣和滾動等阻力作用下汽車會減速。當這些阻力達不到所需要的減速度時,此時需要制動踏板來提供足夠的制動力。因考慮到車輛的舒適性以及在加速和減速間的平穩(wěn)切換,需要設置節(jié)氣門和制動踏板的切換邏輯。
如圖2所示即為在不同車速下松開油門和制動踏板減速度的最大值,在切換區(qū)域設置寬度為△h=0.02g過渡區(qū)域[1]。
圖2 切換邏輯
(1)當ades> a+△ h,為節(jié)氣門控制,制動器無操作。(2)當 ades<a-△h,為制動器控制,節(jié)氣門無動作。(3)a-△h<ades<a+△ h時,維持當前狀態(tài),不進行切換。
2.2.1 節(jié)氣門控制
若汽車需要加速行駛,則需要將期望加速度 ades的大小轉化為期望發(fā)動機力矩Tdes。
汽車運動方程如下:
在式(1)中:Ft表示車輛受到的驅動力,∑F(v)表示車輛受到的阻力之和。即:
在式(2)中:ρ為空氣阻力,f為汽車滾動阻力系數(shù),CD為空氣阻力系數(shù)。A為迎風面積,
驅動力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η為機械效率;Te為發(fā)動機輸出的扭矩;為液力變矩器扭矩特性函數(shù);Rg為變速器擋位速比,Rm為主減速速比,Kd為實時計算的量。
求出期望的發(fā)動機扭矩Tdes和期望減速度ades,根據發(fā)動機map圖,即可得期望節(jié)氣門開度αdes[2]:。
圖3 發(fā)動機扭矩圖
2.2.2 制動控制
車輛在水平路面上行駛受到的阻力為:
聯(lián)立(7)(8)得:
在Carsim中進行車輛仿真,得到系數(shù)Kb=1612。
控制器作為決策單元是發(fā)揮系統(tǒng)安全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駕駛員舒適性、安全性等方面來考慮,控制系統(tǒng)采用分層控制方案。
上層控制器一般都是采用經典的PID控制,該控制算法簡單、穩(wěn)定性好,在PID控制中,最主要的是確定kP、kI、kD,經過多次的設定,確定PID的三個參數(shù)數(shù)值依次為:kP=5、kI=10、kD=0.02。
基于模糊控制的上層控制器如圖4所示。
圖4 基于模糊控制的上層控制器
模糊控制是根據人的經驗來構建,駕駛員一般是根據前后車距與當前車速來估算當前車輛安全狀態(tài)。因此將實際距離與安全距離的差作為輸入量[3]。
式中,dr表示實際車間距離,dh表示期望車間距離,v前表示前車車速,v后表示后車車速。
將輸入和輸出作為七種不同的模糊語言來表示。分別是:正大(PB)、正中(PM)、正?。≒S)、零(ZO)、負?。∟S)、負中(NM)、負大(NB)。
3.2.1 輸入和輸出的模糊化
設置的相對速度的論域為[-60,60]km/h,實際車距與安全車距的差值論域為[-25,25]m,自車的加速度論域為[-5,0]m/s2。
3.2.2 隸屬度函數(shù)的確定
查閱相關的資料得知,輸入信號隸屬度函數(shù)為高斯函數(shù)[4]。
圖5 車距差隸屬度函數(shù)
圖6 速度差隸屬度函數(shù)
3.2.3 模糊規(guī)則的建立
(1)dv較小,而Ds較大時,此時車輛處于安全狀態(tài),維持當前車速即可。
(2)dv很小,而Ds很小,此時車輛處于危險狀態(tài),應該采取較大制動力,避免事故的發(fā)生。
(3)dv和Ds都較大或者較小時,可以進行輕微制動,提前遠離危險工況。
根據以上三條來制定以下 49條模糊控制規(guī)則,如圖 8所示。
模糊關系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出輸入與輸出的復雜的非線性關系,這種關系實際符合人的邏輯推理,容易被接受。
圖8 模糊控制規(guī)則
車輛在制動時,其舒適性的主要評價指標為汽車沖擊度j來衡量,即減速度的變化率da/dt;
式中,a為車輛的縱向減速度;v為車速。
德國相關研究得知[5]:當減速度大于10m/s2時,舒適性很差,因此汽車在制動時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減速度需要盡可能地小,在仿真中若減速度大于10m/s2時,就要對控制策略進行優(yōu)化,為了驗證所設計的參數(shù)是否符合要求,以前車緊急制動來進行仿真實驗,如圖9所示,即為仿真搭建的模型結構。
圖9 聯(lián)合仿真回路
設置自車與前車車速均為50km/h,其中自車在原點處,前車位于本車前40m處,前車在某一刻突然緊急制動,進行仿真的圖像如圖10-13所示。
圖10 前后車速變化
圖11 前后車位移變化
圖12 本車加速度變化
圖13 前后車距變化
由圖10可知,在第3s時前車開始緊急制動,在6s時前車制動停止,由圖11可知,前3s兩車車距保持恒定,在5.5s時,本車檢測到危險開始制動,由圖13可知,前后兩車最后車距維持在5m。
由圖12的本車加速度曲線可知,實際減速度和期望加速度誤差較小,且減速度穩(wěn)定性好。
根據接近緊急制動目標的仿真,基于模糊控制的PID控制器能夠實現(xiàn)基本的避撞功能。
基于PID控制的控制器在實現(xiàn)避撞的同時系統(tǒng)還具有很好的魯棒性以及良好的舒適性,使得避撞系統(tǒng)更容易被駕駛員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