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明
把一件事寫明白,說起來簡單,其實是很多同學初學寫作文時感覺很棘手的一件事兒。大多時候,他們即使面對很熟悉的事情,拿起筆來卻無從下手。有的同學寫一件事宛若一團亂麻,沒有頭緒,寫不清楚,也看不明白。有的同學把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等列出來,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也寫出來了,但是讀起來總感覺文章過于平淡,無滋無味。
那么,怎樣才能既把內(nèi)容寫清楚,又能寫得生動呢?我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寫自己熟悉的事。
★按照時間或地點的轉(zhuǎn)換分自然段來寫。
★增加細節(jié)描寫。
我們以一篇習作為例。
買饅頭
今天,又是一個晴天。一大早,媽媽就叫我去買饅頭。我穿上衣裳、戴上帽子,來到樓下雜食店。我對叔叔說:“買四個饅頭?!笔迨逭f:“稍等?!辈灰粫?,我就把饅頭買回來了。媽媽說我真棒。
這篇作文如果按照記敘文的六要素來衡量,一樣不少。但為什么會如此短小,而且讀起來干巴巴的呢?第一個原因是缺少細致的觀察;第二個原因就是沒有細節(jié)描述。小作者雖然把買饅頭的事寫出來了,但內(nèi)容就像榨干水分的蘿卜條,干巴巴的,毫無生氣。
寫作文時需要有觀察點。在不同的觀察點,都有不同的內(nèi)容。如果能做好細節(jié)描寫,同樣的事件,寫出來的效果就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買饅頭
(觀察點:家里)
今天,又是一個晴天,也是“十一”黃金周的第二天。一大早,陽光就爬上了臥室的窗戶,屋子里暖洋洋的。
“兒子,快來幫個忙!”媽媽在廚房里大聲喊,“去樓下買4個饅頭,家里的米飯不夠啦!”我趕緊穿上衣裳、戴上帽子,像野馬一樣沖出家門。
買饅頭是生活中常見的事兒,第一個觀察點定位在“家里”。通過環(huán)境描寫、母子倆的對話描寫,使背景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觀察點:小區(qū)樓下)
天空湛藍,微風吹在臉上癢癢的。小區(qū)樓下的小廣場上,有幾位阿姨在聊天,還有一位叔叔牽著狗在遛彎兒。我一溜小跑,像子彈一樣射進雜食店。
這個觀察點是小區(qū)樓下。文中增加了環(huán)境描寫,把黃金周這個特定背景納入文中,讓人對小作者生活的空間有了更深的了解。
(觀察點:雜食店)
雜食店里人不多,一個叔叔在收拾柜面。貨架上的商品琳瑯滿目,有香氣撲鼻的瓜果、新鮮的時令蔬菜,有各種瓶瓶罐罐的飲料,還有媽媽做飯必不可少的各種調(diào)料。
“叔叔,買4個饅頭?!蔽野咽掷锏?元錢遞給叔叔。
“好咧——”叔叔拖著長音,手腳麻利地把四個饅頭塞進塑料袋。
“謝謝叔叔!”我的聲音剛一出口,人就已經(jīng)飛出了雜食店。
很多同學習慣于直線思維方式,買饅頭就說買饅頭的事,但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顯得很單調(diào),所以應該打開觀察的橫斷面,形成輻射的“扇面式”思維。這篇習作里,我們觀察的不僅僅是買饅頭,還應該注意到雜食店周邊的環(huán)境——包括雜食店里的人、店里的擺設(shè)、商品的種類等。
(觀察點:樓道里)
從一樓到五樓一共有8個樓梯,每個樓梯有9個臺階。我一步兩臺階,沒幾分鐘就到了家門口。
樓道往往是容易忽略的觀察點。這里寫到樓梯的數(shù)量,體現(xiàn)了小作者觀察的細致,顯得很真實。“一步兩臺階”的描寫能讓讀者感受到小作者的“急”和“速度”,符合孩子的特征。真實可信。
(觀察點:家里)
“這么快!”媽媽打開門驚訝地說。
“那當然啦!我這速度——杠杠滴!”我擺出勝利的手勢,得意地笑著。
“我兒子就是厲害!”媽媽拍拍我的頭,笑著說。
每次幫媽媽買東西都會得到她的表揚,我的心里就像喝了蜂蜜,甜滋滋的。
最后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整個事件的結(jié)果。作者從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細節(jié)入手,場面描寫成功,人物躍然于紙上。
修改后的習作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自然分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小作者在每一個地點觀察到的景物各有不同,豐富多彩。與媽媽的對話真實可信,樓下環(huán)境描寫的介入自然親切,雜食店里買饅頭的過程翔實、生動,樓道里的描述和回到家里與媽媽的再一次對話,平添了生活情趣。這說明,有了細致入微的觀察,再加上細節(jié)描寫,一件事就能寫得明白且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