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漁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孔子對學生講:“子欲為事,先為人圣?!币馑际?,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煉內功,提高自己的品質修為,人做好了,事才有可能做好。
“子欲為事”,是人們對做事的事前準備,準備什么呢?很多人都是準備資金、規(guī)劃和貨源,唯獨缺少的就是沒有準備人品。雖然有準備人脈,但畢竟人脈與人圣還有段距離,甚至不可互為替代。人脈多在于索求交換,人圣多在于善心交流。前者庸俗,后者高尚。人品的好壞也預示著人生開創(chuàng)的成功與失敗。
要想做事,必先做人。王陽明說做人有“四不”:“不妄動,動必有道;不濫言,言必有理;不茍求,求必有義;不虛行,行必有正?!边@“四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都會沖動,在“四不”中能做到一二就很不錯了。但是只要能做到一二,就可能成為“半個人圣”。
“先為人圣”,是一個人施展能力的基礎,是當今社會稀缺而珍貴的品質標簽。具體來說,欣賞別人是一種境界,善待別人是一種胸懷,關心別人是一種品質,理解別人是一種涵養(yǎng),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做人和做事,如同一個人的左手和右手;單有做事,沒有做人,人格將殘缺不全。做事又如同一把雙刃劍,掌握在“人圣”手中,會給團隊與社會創(chuàng)造出無數的價值。掌握在品德低下的人手中,將會成為社會前進中的害群之馬。所以人們又說,做事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就是危險品。沒有人會愿意重用一個“危險品”。因為危險的人,做事越大造成的損失也越大。正如《三國演義》中的呂布,能征善戰(zhàn),英勇無敵,卻品格低下。他初拜丁原做義父后殺了丁原,再認董卓做義父再殺董卓,最終被曹操抓起來,曹操也不敢用他,送給別人都不敢要,只得把他殺掉。
成為“人圣”很難嗎?王陽明對弟子說:“人人胸中都有個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沒了,做不成圣人?!蓖蹶柮骺粗晃坏茏诱f:“你胸中有個圣人?!边@名弟子馬上站起慌張回答:“弟子不敢?!蓖蹶柮鹘兴拢χf:“眾人皆有,你怎么就沒有?天下萬事都可謙虛,唯獨這事不可謙虛?!蓖蹶柮鲯咭暠姷茏?,先誦了自己的一首詩:“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比缓笥纸忉尩溃骸叭私杂辛贾ト酥畬W,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強而致的是賢人,不肯致的是愚人。雖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無異。此良知所以為圣愚之同具備,而皆可為堯舜者,以此也。”
王陽明認為,普通人和圣人的區(qū)別,不在于圣人有“四知”,普通人沒有。而在于圣人可以得到“四知”,而普通人的“四知”都被私欲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則必須除掉這些遮蔽本心的行為和觀念。晉朝袁宏在《后漢》中說:“小人之邪,順之私欲?!毙∪撕途拥膮^(qū)別,就在于小人都是順從私欲,而君子則不是。君子“欲為事,先為人圣”,“人圣”做好,事才可能做好。在社會生活當中,順從私欲,是成為小人的主要特征。推而論之,一個人的生意從來做不大,就是做人出了問題。
據統計,我國每年有數十萬家企業(yè)倒閉。相比于那些百年企業(yè),這就是一個問題,那些百年企業(yè)是怎么存續(xù)下來的?除了人家不斷創(chuàng)新之外,再一個就是人家推崇“人圣”,把修煉內功看得很重。哲學家講過,世界上有兩種最耀眼的光芒,一種是太陽,一種是人品的光芒?!把霾焕⒂谔欤┎烩粲谌恕?,成功到最后拼的是人品。美國夏威夷醫(yī)科大學教授達尼魯·潘斯說:“引人注目不僅僅是讓別人注意你,而且意味著讓別人記住你?!碑攧e人記住你的時候,你的生意會做得越來越好,不用吆喝,顧客會自動跑到你這里來。這就是“人圣”在做事中的魅力。
做事并不難,籌措資金,著手去做,但是做的結果如何呢?無論是屢戰(zhàn)屢敗,還是屢敗屢戰(zhàn),最終取勝的還是“先為人圣”的根本。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