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雪,景福琴,馮可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燒傷科,河南 鄭州 450000)
燒傷主要是指因熱力、化學物質、電等引起皮膚、黏膜等組織損害,吸入性氣道損傷為中重度燒傷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由吸入大量熱蒸汽、煙霧、有毒氣體導致。有研究指出,吸入性氣道損傷會使燒傷患者的病死率增加20.00%,已成為燒傷患者病死的主要因素[1]。近年來,臨床發(fā)現護理工作在該疾病患者救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多學科團隊協作(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護理是由多個臨床學科團隊組成護理小組,依托團隊協作擬定科學的護理計劃,已在多個領域中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2]。本研究選取84例中重度燒傷伴吸入性氣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MDT護理應用于該疾病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4例中重度燒傷伴吸入性氣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時間和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2019年2—12月)與觀察組(2020年1—11月),各42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接受MDT護理。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23~55歲,平均(36.45±3.26)歲;燒傷原因:電燒傷17例,火焰燒傷11例,化學燒傷14例。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24~56歲,平均(36.19±3.45)歲;燒傷原因:電燒傷15例,火焰燒傷14例,化學燒傷13例。兩組性別、年齡、燒傷原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審2018(005)號]。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燒傷面積為11%~50%;②傷后24 h內入院治療,且采用氣管切開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存在心、肺疾病病史;②免疫功能異常;③合并惡性病變;④合并皮膚病。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連續(xù)干預15 d,由燒傷科與呼吸科護理人員進行診療護理,包括監(jiān)測體征變化、抗感染、抗休克、輔助呼吸、創(chuàng)面護理等,同時進行基礎心理干預。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MDT護理,連續(xù)干預15 d,方法如下。(1)組建MDT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1名主治醫(yī)生,1名疼痛科醫(yī)生,1名營養(yǎng)師,3名專科護士。(2)由主治醫(yī)生召開小組會議,結合患者臨床資料,各科醫(yī)生對患者生理及心理進行綜合分析,依據分析結果為患者制定具有科學性、有效性的護理方案。(3)護理措施:①營養(yǎng)支持,營養(yǎng)師全面評估患者營養(yǎng)情況,依據評估結果制定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支持方案,以維持機體營養(yǎng)均衡;②氣道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將呼吸機加溫濕化器的濕度控制在30%左右,溫度控制在低于患者自身體表溫度2 ℃左右,并向患者吸氣的氣管導管內間斷性注入濕化液,時間間隔為1~2 h,每次3~5 mL;③排痰護理,護理人員使用振動排痰機(合肥賀康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HK-ZD08)配合霧化吸入輔助患者排痰,選用合適的叩擊頭,設定速度為10~60 CPS(每秒10個周期),叩擊輸出速度20~30 ω·s-1,將振動結與叩擊結合應用,在患者排出痰液后,幫助其將口腔內痰液清理干凈;④翻身護理,翻身前,護理人員檢查氣管套管系帶松緊度,防止翻身過程中發(fā)生移位,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非語言溝通,翻身時,需要1名護理人員站在床頭,保護氣道,俯臥位期間,需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并且頭面部燒傷嚴重的患者多存在喉頭水腫癥狀,故需控制第1次俯臥位時間在0.5 h內,防止引發(fā)窒息;⑤疼痛護理,首先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疼痛,對于輕度疼痛患者,首先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聊天方式轉移注意力,若仍然無法忍受,必要時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鎮(zhèn)痛,中度疼痛患者口服弱阿片類藥物鎮(zhèn)痛,重度疼痛患者口服強阿片類藥物鎮(zhèn)痛。(4)護理實施后,定期為患者舉辦護理會診,以發(fā)現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依據會診結果及時調整護理計劃。
1.4 觀察指標(1)痰液黏度[4]:干預15 d后,評估兩組痰液黏度,Ⅰ°為痰液像白色泡沫或米湯樣,吸痰后玻璃頭內側壁無痰液殘余;Ⅱ°為痰液表面輕度黏稠,吸痰后玻璃頭內側壁殘留微量痰液,易清理;Ⅲ°為痰液呈黃色,表面很黏稠,玻璃接頭內側壁殘留較多痰液,且不易清理。(2)疼痛程度:干預前與干預15 d后,分別參照VAS進行評估,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嚴重。(3)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護理期間,記錄兩組患者氣道梗阻、窒息、肺部感染發(fā)生情況。
2.1 痰液黏度干預15 d后,觀察組痰液黏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痰液黏度比較[n(%)]
2.2 疼痛程度干預前,兩組VA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5 d后,兩組VAS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VAS比較分)
2.3 并發(fā)癥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吸入性氣道損傷會增加中重度燒傷患者病死率的原因可能與痰液黏度高,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有關,如肺部感染、氣道梗阻[5]。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該疾病患者痰液黏度一直以來都是臨床研究的熱點。
常規(guī)護理模式主要依據臨床經驗制定護理措施,無法依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全面的護理措施,故其護理效果不夠理想[5]。而MDT護理將多個學科的醫(yī)護人員組成團隊,相互配合實施護理,可為患者提供規(guī)范、專業(yè)的照護,可有效提高護理服務質量[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5 d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痰液黏度較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表明該疾病患者采用MDT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痰液黏度,減少并發(fā)癥。分析其原因在于,MDT護理方案中首先為患者制定營養(yǎng)支持方案,可確?;颊邫C體營養(yǎng)狀況良好,對維持機體功能具有積極作用,利于臨床開展后續(xù)治療與護理;氣道護理中嚴格控制加濕器濕度與溫度,并定時加入濕化液,對稀釋痰液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還可防止氣道內形成痰痂,引起氣道梗阻;使用振動排痰機進行排痰護理,可有效清除氣道內痰液,防止痰液長時間停留在氣道內引發(fā)氣道梗阻、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7]。翻身床為燒傷患者的重要的治療工具,但在翻身過程中需輔以有效的護理措施,以保護氣道,故本研究在翻身前與翻身時均給予有效護理,同時嚴格控制頭面部燒傷嚴重的患者第1次俯臥位時間,可有效防止窒息發(fā)生[8]。另外,本研究結果內,相比干預前,兩組干預15 d后VAS較低,且觀察組更低,提示該護理模式還能夠減輕該疾病患者疼痛。究其原因為,MDT護理中依據患者疼痛狀況給予相應的鎮(zhèn)痛藥物口服,針對性較好,可緩解疼痛,同時能夠避免盲目服用鎮(zhèn)痛藥。
綜上所述,MDT護理干預可降低中重度燒傷伴吸入性氣道損傷患者痰液黏度,減少并發(fā)癥,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