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士超,郭春峰
(1.黃河中心醫(yī)院 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03;2.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西院區(qū) 放射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鼻咽癌發(fā)病率居耳鼻咽喉惡性腫瘤首位,臨床以鼻塞、流涕、聽力降低、復視、頭疼等癥狀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鼻咽癌腫瘤多位于鼻咽腔側壁或頂壁,其位置較為隱蔽,內部解剖結構復雜,且臨床缺乏特異性癥狀,多數(shù)發(fā)現(xiàn)時已處于晚期。多層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增強掃描具有較高分辨率,可清晰顯示鼻咽癌表層結構及病灶浸潤情況,是診斷鼻咽癌及判別臨床分期常用的影像學技術[2-3]。同時隨著臨床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認為EB病毒與鼻咽癌的發(fā)生進展密切相關,因此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A/EB病毒殼抗原(VCA-IgA)水平對疾病診斷具有重要意義[4-5]。本研究選取124例疑似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CT影像學、血清生物學聯(lián)合應用于疑似鼻咽癌患者,以期能為鼻咽癌診斷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5月至2018年12月黃河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24例疑似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因鼻出血、鼻塞、耳鳴、頸部淋巴結腫大、偏頭痛等入院。術前均行MSCT增強掃描及血清VCA-IgA檢查。術后經(jīng)鼻咽部病理活檢確診的患者作為觀察組(n=76),鼻咽部良性病變的患者作為對照組(n=48)。觀察組男42例,女34例;年齡21~78歲,平均(55.83±10.95)歲;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55例,分化型非角化性癌21例。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23~80歲,平均(56.02±11.08)歲;其中鼻炎30例、鼻息肉18例。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黃河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以上;②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③伴有鼻出血、鼻塞、耳鳴等癥狀;④積極配合治療檢查。(2)排除標準:①MSCT增強掃描檢查禁忌證;②其他惡性腫瘤;③其他疾病影響血清VCA-IgA檢測和頭頸部MSCT增強掃描檢查結果。
1.3 檢查方法
1.3.1MSCT增強掃描檢查 取仰臥位,采用64多層螺旋CT掃描儀(Toshiba Aquilion CX)自顱底上方約3 cm位置緩慢向下平掃至頸部。對最大病變層面實施同層動態(tài)增強CT掃描,設置掃描管電流為120~180 mA,管電壓為110~120 kV,層距3 mm,層厚3 mm。300 g·L-1碘海醇注射液加入20~30 mL生理鹽水,經(jīng)肘靜脈注射,以3.0 mL·s-1注射速率注入,分別在靜脈期(50 s)、動脈期(20 s)實施掃描。
1.3.2血清VCA-IgA水平檢測 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留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VCA-IgA水平,試劑盒由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最后用全自動酶標儀(Human GmbH,HUMAREADER)檢測各孔吸光度A值。臨界值(CO)為在陰性對照值的基礎上加0.10,其中當陰性A值≥0.05時,依照實際值計算,當陰性A值<0.05時,依照0.05計算。陽性判定標準:標本A值≥CO。陰性判定標準:標本A值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血清VCA-IgA陽性率及MSCT增強掃描陽性率。(2)比較不同鼻咽癌病理分化患者血清VCA-IgA及MSCT增強掃描結果。(3)比較血清VCA-IgA與MSCT增強掃描單一與聯(lián)合診斷鼻咽癌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清VCA-IgA、MSCT增強掃描觀察組MSCT增強掃描陽性率、血清VCA-IgA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VCA-IgA、MSCT增強掃描檢出率比較[n(%)] 2.2 非角化性鼻咽癌陽性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血清VCA-IgA陽性檢出率高于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MSCT增強掃描、兩者聯(lián)合陽性檢出率與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非角化性鼻咽癌陽性檢出情況[n(%)] 2.3 血清VCA-IgA與MSCT增強掃描單一與聯(lián)合診斷血清VCA-IgA、MSCT增強掃描單一與聯(lián)合診斷敏感度、準確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清VCA-IgA、MSCT增強掃描聯(lián)合診斷敏感度、準確度高于血清VCA-IgA檢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清VCA-IgA、MSCT增強掃描聯(lián)合診斷特異度與兩者單一診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血清VCA-IgA與MSCT增強掃描單一與聯(lián)合診斷效能比較[%(n)] 鼻咽癌發(fā)病部位隱匿,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且易侵襲遠端發(fā)生轉移,常于中晚期被發(fā)現(xiàn)。為了提高鼻咽癌早期診斷率,及早給予有針對性的治療,臨床用鼻咽鏡、CT等檢查診斷。其中鼻咽鏡雖較為直觀,但需多次反復探查可疑病變部位,且對于一些咽部反射敏感者,需實施鼻腔表面麻醉后才能檢查,若依然無法成功,還需拉開軟腭,因此鼻咽鏡檢查診斷鼻咽癌較為困難,在臨床上的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6-7]。 CT作為臨床常用影像學檢查手段,可清晰顯示鼻咽部表層結構,且對顱內侵犯情況顯示也較準確、清晰[8],而人感染EB病毒后會產(chǎn)生相應VCA-IgA、EB病毒早期抗原IgA等多種抗體,其中VCA-IgA特異性較高,可作為早期鼻咽癌血清輔助診斷指標之一[9-10]。本研究以病理結果分組比較發(fā)現(xiàn),觀察組MSCT增強掃描陽性率、血清VCA-IgA陽性率高于對照組,提示CT、血清學指標對鼻咽癌早期評估均具有一定價值,但仍有一定漏診情況,與冀天星等[11]研究一致。本研究進一步采用CT影像學與血清聯(lián)合檢測,結果顯示,聯(lián)合診斷診斷敏感度、準確度高于單獨診斷結果,提示聯(lián)合診斷能提高鼻咽癌檢出率。原因在于,CT對腫瘤及炎癥病灶診斷鑒別能力較低,會影響疾病診斷準確度,導致誤診、漏診的發(fā)生,而VCA-IgA具有較高特異性,但敏感度較低,兩者聯(lián)合,能相互補充,提高診斷準確度。 值得注意的是,血清VCA-IgA診斷鼻咽癌陽性判定標準尚未統(tǒng)一,當以1∶5滴度作為陽性分界線時,致使誤診率較高,當以1∶10滴度作為陽性分界值時,可能存在漏診情況[12]。而本研究以標本A值≥CO作為陽性判定標準,致使臨床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可能存在偏倚,有待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血清VCA-IgA陽性檢出率較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高,提示血清VCA-IgA與鼻咽癌臨床病理分化程度有關。 綜上所述,MSCT增強掃描聯(lián)合血清VCA-IgA水平檢測鼻咽癌敏感度、特異度較高,可提高鼻咽癌患者診斷效能,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