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毅龍,曹亞中,周陽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康復科,河南 洛陽 471003)
腦卒中為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老年人為該病主要發(fā)病群體,當前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重,該病發(fā)病率不斷上升[1]。腦卒中發(fā)病急,危害性較大,且具有較高致殘率,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產生嚴重影響,隨著病情加重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偏癱患者臨床治療關鍵是重建步行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2]。腦卒中后積極的康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研究顯示,在此基礎上配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效果更好[3]。本研究探討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價值,希望更好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9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依據(jù)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49例)與觀察組(49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肌電生物反饋治療。(1)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腦卒中偏癱;②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③臨床資料完整;④認知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①預計生存期不足6個月;②對治療方法不耐受;③在治療期間參與其他臨床研究;④發(fā)病時間>72 h;⑤器官功能嚴重損傷。觀察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45~72歲,平均(65.3±1.4)歲,病程5~30 d,平均(12.5±2.3)d;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45~72歲,平均(65.1±1.5)歲,病程5~30 d,平均(12.4±2.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干預方法(1)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康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臥床期干預:適當擺放患肢體位,對患肢進行被動訓練,健肢進行主動運動訓練,其他運動包括床上平移、翻身及握手等。②離床期干預:進行體位轉移訓練,若坐位時間可維持30 min以上,對患者進行立位訓練,站穩(wěn)后進一步進行步行訓練等。下床時,移動至健側床邊,健側下肢插至患側下肢下,帶動患側下肢一起轉移至床下,同時健手支撐軀干坐起。在床邊坐穩(wěn),反復進行站立、坐下、站立體位交替訓練。如果上肢痙攣,將上肢各關節(jié)打開,進行上肢康復訓練。進行靜態(tài)平衡訓練與平衡桿內步行訓練,步行時對骨盆轉移和下肢姿勢進行控制與指導。由平地走路向上下樓梯訓練過渡,下樓梯時先下患側,上樓梯時先上健側,每天訓練1次,每次45 min,連續(xù)訓練30 d。另外,對患者進行如廁、更衣、進食、刷牙、擰毛巾等日?;顒虞o助指導,配合技巧性手工訓練,提高精細運動能力和治療趣味性。(2)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肌電生物反饋治療。采用肌電生物反饋儀(型號AM800型)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前告知患者治療原理、使用方法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治療過程中,患者需集中注意力,配合治療師?;颊呷∽换蜓雠P位,用酒精擦拭患側下肢,于脛骨前肌表面貼電極片。選擇方波自動模式,設置好波寬與頻率,刺激時間控制在5 s左右,每隔15 s進行1次刺激。選擇自動觸發(fā)方式進行刺激,刺激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患者正對屏幕肌電信號,指令發(fā)出后,主動收縮相關肌群。若閥值小于設定值,再次給予電刺激,增強靶肌肉收縮。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接受6次治療,共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1)兩組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法對患者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分,下肢功能總分為34分,主要包括反射活動、協(xié)同運動、協(xié)調能力等[4-5]。(2)兩組神經功能。應用歐洲卒中量表(European Stroke Scale,ESS)、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價,NIHSS分數(shù)越低,ESS分數(shù)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好[6]。
2.1 下肢運動功能治療前,兩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下肢總分均較前提高(P<0.05),觀察組下肢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總分對比分)
2.2 神經功能治療前,兩組患者ESS、NIH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量組ESS評分均提高,NIHS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ESS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對比分)
腦卒中患者會出現(xiàn)腦缺氧現(xiàn)象,中樞神經細胞壞死與凋亡,影響腦部正常功能。雖然腦卒中偏癱患者腦組織受損,但仍會有少量神經活動,可向下肢發(fā)送非隨意運動信號[7]。對患者進行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可檢測其微弱的自發(fā)性神經沖動,放大信號后能夠刺激肌肉。應用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能夠加強中樞向機體發(fā)放的沖動信號,有利于臨床癥狀恢復,可避免肌肉攣縮[8]。肌電生物反饋治療結合神經肌肉電刺激與生物反饋,影響大腦中樞功能。行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對癱瘓肌肉控制作用明顯,并在國外相關研究中得到證實。本研究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希望提高治療效果。腦卒中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仍會伴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礙,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特別是運動功能,使患者心理壓力增加。因此,運動功能的改善和步行能力的提升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目標[9]。中樞神經功能損傷后功能恢復的重要依據(jù)為大腦功能重組與可塑性理論。內在性恢復與適應性恢復為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主要過程,患側神經內在性修復,健側適應性恢復。以上兩個過程均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有關,可同時存在。以上理論已廣泛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康復中,可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下肢總分均較前提高,觀察組下肢總分高于對照組,說明與常規(guī)康復治療比較,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可進一步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均較前改善,但觀察組神經功能恢復較對照組好,表明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能夠更好地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有利于日常生活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可進一步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