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正陽,張彥周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河南 鄭州 450052)
擴張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肌疾病[1],主要特點為心腔擴大,心肌泵血功能減退,可伴有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嚴重者可猝死。有研究表明炎癥可能參與DCM的發(fā)生和發(fā)展[2]。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是磷脂酶A2超家族的一員,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一種炎癥標志物,其因較高的臨床價值已被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神經、內分泌等多個領域[3-8]。本研究的目的為分析Lp-PLA2水平與DCM的關系,以期為DCM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多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納入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的282例DCM患者。納入標準[9-10]:心臟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5%(Simpsons法),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男性>55 mm、女性>50 mm,左心室短軸縮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25%,除外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还诿}造影排除缺血性心臟??;無高血壓病史。另選取同期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的211例無心臟疾病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甲狀腺疾病、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通過電子病歷系統(tǒng)回顧性收集患者信息,記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Lp-PLA2、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LVEF、LVEDD、吸煙史、飲酒史、合并癥。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血送檢,Lp-PLA2的測定采用雙抗體夾心免疫層析法,NT-proBNP的測定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LVEF、LVEDD的測量采用心臟彩超。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DCM組患者SBP、DBP、LVEF水平較低,HR較快,Lp-PLA2、NT-proBNP、LVEDD水平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Lp-PLA2為自變量,以是否罹患DCM作為因變量,建立單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示Lp-PLA2水平升高增加DCM的發(fā)生風險(β=0.053,SE=0.005,Waldχ2=121.586,OR=1.054,95% CI為1.044~1.064,P<0.001)。
2.3 Lp-PLA2識別DCM的ROC曲線ROC曲線顯示,當Lp-PLA2為187.5 μg·L-1時,其識別DCM的靈敏度為82.3%,特異度為92.9%(AUC=0.934,95% CI為0.913~0.954,P<0.001)。見圖1。
2.4 DCM患者Lp-PLA2與LVEF、LVEDD、NT-proBNP的相關性DCM患者Lp-PLA2與LVEF呈負相關(r=-0.569,P=0.032),與LVEDD、NT-proBNP呈正相關(r=0.724、0.437,P=0.028、0.009)。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圖1 Lp-PLA2識別擴張型心肌病(DCM)的受試者 工作特征(ROC)曲線
DCM是一組異質性心肌疾病,參考《中國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和治療指南》和《心肌病診斷與治療建議》[9,11],可將其分為原發(fā)性DCM和繼發(fā)性DCM。原發(fā)性DCM包括家族性DCM(familial dilated cardiomyopathy,F(xiàn)DCM)、獲得性DCM[(包括免疫性DCM、酒精性心肌病(alcoholic cardiomyopathy,ACM)、圍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心動過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特發(fā)性DCM;繼發(fā)性DCM包括自身免疫性心肌病、內分泌代謝性和營養(yǎng)性疾病繼發(fā)的心肌病、其他器官疾病并發(fā)心肌病。無論哪種亞型的DCM,心腔擴大、心肌泵血功能減退都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生理特點。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DCM組患者SBP、DBP、LVEF水平較低,HR較快,NT-proBNP、LVEDD水平較高。經過藥物治療[包括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ARNI)/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ARB)、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器械植入(包括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及心臟移植),多數(shù)患者癥狀能夠緩解,生存期能夠延長,但該病總體預后不佳,確診后5 a生存率僅為50%左右,10 a生存率僅為25%左右。
Lp-PLA2又被稱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PAF-AH),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一種炎癥標志物。Lp-PLA2由機體內成熟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合成并分泌,可通過水解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生成氧化游離脂肪酸、溶血卵磷脂等促炎癥介質,參與疾病的進展。Li等[6]的研究表明:Lp-PLA2水平在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早期即有較大變化,在調整潛在的混雜因素后,Lp-PLA2水平升高能夠獨立預測ACS患者心血管預后。王大力等[7]的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Lp-PLA2水平升高,這可能是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楊冰等[8]的研究表明:Lp-PLA2可作為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并且對患者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一定的預測價值。
DCM是心衰的常見原因之一,而心衰又是DCM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Moldoveanu等[12]觀察了208例心衰患者,發(fā)現(xiàn)其Lp-PLA2活性高于對照組,且在不同類型的心衰患者中,Lp-PLA2活性也有所不同。Kaneko等[2]的研究表明:在特發(fā)性DCM患者中,早逝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長期存活者。這些均提示DCM與Lp-PLA2可能存在關聯(lián)。盡管Moldoveanu等[12]的研究納入了DCM患者,但例數(shù)較少。本研究通過對282例DCM患者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其Lp-PLA2水平較對照組高,且隨著Lp-PLA2水平的升高,DCM的發(fā)生風險也升高,這不但證實炎癥參與了DCM的發(fā)病過程,還提示高水平的Lp-PLA2是DCM的危險因素之一。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當Lp-PLA2為187.5 μg·L-1時,其識別DCM的靈敏度與特異度較高,分別為82.3%與92.9%。另一方面,在DCM患者中,Lp-PLA2與LVEF、LVEDD、NT-proBNP存在線性相關性,即當心功能減退時,LVEF下降、LVEDD增大,NT-proBNP水平升高,Lp-PLA2水平也相應升高,提示Lp-PLA2不但在識別DCM時有較高的準確性,而且也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心功能。
綜上所述,Lp-PLA2水平與DCM存在一定關系,Lp-PLA2或可作為DCM的診斷指標之一并能反映DCM的病情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