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張優(yōu)賢
(河南工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453002)
CDIO 是由三所大學教授組成的跨國研究組在Wallenberg 基金會的資助下開發(fā)出的工程教育模型。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運行(operate),它是以產品、過程和系統的構思、設計、實施、運行全生命周期為背景的教育理念為載體,以CDIO教學大綱和標準為基礎,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和獲取工程能力,包括個人的科學和技術知識、終身學習能力、交流和團隊工作能力,以及在社會及企業(yè)環(huán)境下建造產品和系統的能力該模式符合工程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律[1]。目前,已經有法國、新加坡、中國等國家的幾十所世界著名大學加入了CDIO 國際組織,而且采用了該理念和教學大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但該理念只是用于工程領域的一份通用樣本,具體到某一專業(yè)或某門課程,CDIO 既沒有也無法給出具體的能力要求與達成該目標的實施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依據專業(yè)或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來制訂符合相應實施的方法[3]。
隨著學科和工程技術的深度交叉融合,對非電類的工科技術人員提出了新要求,其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電工知識和技能。非電類的工科專業(yè)學生主要依賴于“電工學”課程來汲取基本的電工知識。電工學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新技術層出不窮,“電工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在不斷擴充,面對新時代的社會和學生的新需求,必須尋找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教學模式與手段。
本文結合“電工學”課程的特點,將CDIO 理念引入到理論教學當中,根據學生的課堂前后反饋,表明這種方法是有深刻意義的。
“電工學”是一門非電類工科專業(yè)的必修基礎課程,它在整個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中占據重要地位,學習它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后續(xù)學習相關課程和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準備必要的電學知識,它在整個機電、機械、車輛等相關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體系中起著重要的銜接作用?!半姽W”課程由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電機學等相關內容構成。該課程極具內容豐富、綜合性強、覆蓋面廣、抽象性強等特點,這對新時代的理論教學提出了新挑戰(zhàn)。
在本校,“電工學”作為車輛工程、機械設計、材料工程等非電工科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職業(yè)基礎課程,其教學方法研究受到了學校學院領導以及專業(yè)教師的廣泛重視,學院團隊教師多次參加國內教學實踐研討會議,并積極錄制整理校級“電工學”在線課程建設,已積累一定的教學經驗。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與發(fā)展,相比于以前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顯著提高。
目前,在“電工學”理論教學中,“電工學”理論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教學過程中教師仍占主體地位。雖然各個高校都在積極倡導混合式教學,但多數處于各種教學手段的摸索階段,依舊主要采用“黑板+多媒體”進行理論教學。然而,大部分教師對多媒體的使用僅僅局限于課件和視頻的播放,還是停留在教師主講的模式上,導致新奇而活躍的00 后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仍有待提高。②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該課程是基礎課,注重概念、定理,稍微忽略了它與實際的聯系。雖然每節(jié)課都可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講授,但若想將某個定理或者電路分析透徹,緊緊依賴于視頻和書本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另外,對于非電類工科專業(yè)學生,除了在理論課講授學期內可接觸到幾個電工實驗以外,在進一步的學習和生活中很少直接應用到所學的電工知識,這對電工知識的理論學習來說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③理論課時匱乏?!半姽W”內容隨社會進步不斷擴充,非電類工科專業(yè)的“電工學”授課學時卻在相應遞減(本校“電工學”課程56 學時),知識講授很難面面俱到、生生俱到,因此,學生生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有一定難度。學時少和內容多的矛盾是普遍現象,如何解決該矛盾是目前最大的挑戰(zhàn)。④考核方式不夠多樣化。目前,大多采用“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形式評定最終的成績,大多學生會出現應付式突擊考試的現象,很難將理論知識吸收并轉化為適應學科發(fā)展、提升專業(yè)技能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的核心競爭力。⑤缺乏“思政”元素。高校專業(yè)課堂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將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品格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日常教學當中融入“思政”教育,厚植大國工匠精神,為祖國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引導推動更多學生熱愛鉆研技能;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厚植技強國理念,引導學生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
將“電工學”課程教學改革融入CDIO 理念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構建“電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電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框架
“電工學”作為非電類工科專業(yè)的基礎課,涵蓋的知識面廣,基本概念、定理不易理解,僅靠學生死記硬背難以達到效果。因此,樹立CDIO 理念和“新工科”建設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與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的進修學習與人生規(guī)劃。據此,制訂可滿足不同學生的教學目標,采納不同基礎的學生對課程合理的建議進而積極優(yōu)化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的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當中,引入混合式課堂教學,課前通過“微課”、學習通等教學資源,預習作業(yè)或完成測試,做到節(jié)節(jié)有預習;課上根據教學目標,以任務驅動為導向,通過小組探討,查閱文獻,并進行課堂匯報;課后小組歸納總結與相互評價,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及自身優(yōu)勢系統深入學習、理解、消化和吸收專業(yè)知識,將構思—設計—實現—運行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入到整個理論教學當中。
CDIO 理念下的“電工學”教學應在立足理論教學和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融入到“電工學”課堂教學當中,厚植大國工匠精神,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工程知識和技能,引導并推動更多學生熱愛鉆研技能;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學生的使命擔當,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志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厚植科技強國理念,引導學生科技強國思想,充分利用優(yōu)質科技教育資源與環(huán)境,逐漸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對探索未知的欲望,積極引導學生崇尚科學、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電工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緊緊圍繞新時代的工程教育進行更新,CDIO 理念下的“電工學”課堂應依據不同模塊的教學內容,有效融合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工程教育的內容授課過程中,可以多采用翻轉課設置與解決任務,讓學生在解決任務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比如在講解功率因數提高時,巧妙引入軟件仿真和實例來導出初級任務,通過翻轉課堂,學生主導中級任務的完成,通過分組討論、查閱文獻、課堂匯報等方式來完成高級任務。
相對于傳統教學,融入了CDIO 理念的“電工學”課程教學不應僅依靠課程考試成績來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評價,此種評價考核方式不利于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也無法客觀地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該課程來說,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可通過進階任務實現學習效果的層層提高,學生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任務來挑戰(zhàn)。知識的轉化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沉淀、不斷實踐與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因此,過程性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尤為重要。在成績考核方面,將末考成績設定為60%,過程性考核設為40%。其中,過程性考核可由作業(yè)、階段測試、小組討論、分組任務、預習測評、課內實驗等組成。這樣的考核比值設定能客觀對學生整體情況做出比較,非常符合CDIO 的教育理念。其中,在分組任務的選取上,應盡可能地根據學生特點分組,并分派不同難度的任務,因材施教,充分調動每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電工學”課程要求兼顧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在整個理論教學當中,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去,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工程師奠定基礎。同時引入CDIO 理念,開展理論教學改革是工科院校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手段。根據課程特點將教學內容細分并任務化,依據CDIO 理念組織整個教學過程,充分挖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通過客觀公正的教學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知識的內化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