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上學那會兒,每天都得經(jīng)過一條穿越山林、田間的小路。到達學校后,常常渾身都是泥水。不知道現(xiàn)在還有沒有那條小路喲……”媽媽時常和我說起她的學校,說起她上學路上的事兒。
媽媽讀過的學校已經(jīng)空置很久了,其間,曾被改造成養(yǎng)殖場、駕校訓練場。但無論它怎么改變,人們依然記得它最響亮的名字——涼山小學。這所學校曾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并最終目送他們走出了農(nóng)村。后來,許許多多的從村子里走出去的學生懷著滿腔熱血、帶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又回來了。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建設家鄉(xiāng),讓這個曾經(jīng)的貧困村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明月村。
很快,村子里建起了石頭房子、蜀山小筑、明月窯;打造了茶山、竹海……明月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wǎng)紅”村落,前來參觀、玩耍的游客絡繹不絕。
明月村里,除了游客們耳熟能詳?shù)木包c外,還有幾處很有趣的“小眾景點”,讓我為大家一一介紹。
瞧,那是一個屋頂,我叫它“上房揭瓦”。我小的時候,是個喜歡上躥下跳的“頑皮猴子”。媽媽經(jīng)常說:“你這一天天上房揭瓦的,房頂上恐怕布滿了你的腳板印吧?”那會兒的我雖然調皮,可要想上房揭瓦,還是辦不到的。而現(xiàn)在,我一步就能跳到屋頂,揭片瓦給媽媽看看。不過,不知道媽媽會不會生氣呀?!
眼前的這條河蜿蜒曲折,流過了幾個村落。過去,沒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后來,村里的老人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涼山渠”;再后來,它被劃歸明月村,成了我們的新“村民”?,F(xiàn)在,人們都喜歡在傍晚時分來涼山渠邊的綠道散步。在落日余暉的映照下,涼山渠閃耀著金色的光芒,真美呀!
最后,我要介紹的是我爺爺家的庭院。這里被一片綠意圍繞,是個休閑放松的好地方。閑暇時,爺爺喜歡搬一把椅子,坐在院子里,泡一杯自家炒制的茶葉,看著地里的筍子、竹子、茶樹一點點地生長……
怎么樣,我的家鄉(xiāng)還不錯吧?如果有機會,歡迎你們來做客喲!
“紅紅”點評
孫林富小朋友是個不走尋常路的小導游,他用童趣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明月村中他覺得很有意思的幾個“小眾景點”??赐曛?,小編也好想“上房揭瓦”,好想在涼山渠邊走一走呀!不過,對于這篇習作,小編有個小小的建議,既然在開篇寫到了媽媽幼年時上學之路的泥濘,那么,如果能在后文加入現(xiàn)在孩子們的上學路與之對比,就能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家鄉(xiāng)的新面貌啦。
指導老師? ? 付? ?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