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教學成果獎的評審具有多重意義。從申報者視角闡述其引領助推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價值維度,即成果的形成與申報本身即是“一場教師的實驗精神與理論品格的修煉之旅”。
【關鍵詞】教學成果獎;實驗精神;理論品格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1-0007-06
【作者簡介】朱愛華,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江蘇如皋,226500)校長,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小學跨界學習研究所所長,基礎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
隨著兩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定與推廣,全國各地對這項國家級教育類頂級賽事無不重視,各級成果培育項目層出不窮。作為曾經(jīng)的“參賽者”,回眸一路探索歷程,倍感道出其間的反思或可供同行參考:教學成果獎,其實不是“評出來的”,而是“多年心血累積而成”,是教師實驗精神與理論品格“水到渠成”的評判。
一、 教師實驗精神的內(nèi)核生長
為什么說成果獎與教師的實驗精神相關?那是因為成果獎煉成過程具有教育實驗的一般過程和顯著特征。教育實驗,是指“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問題,是實驗性的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獎項目實踐作為一種富有“教育實驗”意義的教育科研活動,顯然其實驗性與浸潤其間的教師專業(yè)成長之重要內(nèi)核有著同步關聯(lián)。
(一)實驗目標:求真中創(chuàng)新
一般來說,絕大多數(shù)成果獎的煉成并非只是因為它可能會成為成果獎,而是這個項目被判斷之于教育的必要性。
比如,項目“跨界學習,奠基大成——小學育人路徑探索20年”,主要探索如何通過跨界學習,為兒童“大成人生”奠基(見圖1)。
剛開始我只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課改。我以為,語文不能只是“語文”,而應是“語文+”,是“打通學科關節(jié),發(fā)揮聯(lián)通效應”的“大語文”。
進而我又發(fā)現(xiàn)要實現(xiàn)這種“大語文”必須有載體支撐:一是思維載體“語文+”,二是課程載體——即將國家課程優(yōu)化落地的語文“師本課程”。
通過實驗,我發(fā)現(xiàn)這種“大語文”是指向“成人”的“語文學科整體育人”,即“大成語文”,而實現(xiàn)“大成語文”的主要路徑是“語文跨界學習”。這一理念得到美國著名課程改革專家小威廉·多爾教授的指導與鼓勵,他認為這個項目具有前瞻性。
后來,我擔任安定小學校長,面對的是全校所有學科的教育教學管理。我又發(fā)現(xiàn),不僅僅語文需要“語文+”,其他學科也適用“學科+”。這個觀點我們通過不斷實驗驗證發(fā)現(xiàn)其合理性,并在全國課博會、全省課改現(xiàn)場會上得到專家同行的一致認同。
如此,當我們在教育實驗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當初的實驗目標與其說是在不斷被改變,不如說是目標越來越清晰——是對教育的本質需求的求真探索與不斷創(chuàng)新。從意向性的“語文不能只是語文”,應是“語文+”“大語文”;到后來目標漸趨清晰明確:語文應是“學科整體育人”的“大成語文”,教育應是助力學生“成為自己、成就他人”的完整生長的“大成教育”。一路走來,總讓人感到頗有些敢為人先、又不斷自我否定的意味,而這正是實驗精神之本、求真創(chuàng)新之要。
(二)實驗過程:堅韌中創(chuàng)造
1.“大成語文”教學改革階段(1997-2003年)。
本階段,我們著力開展跨界學習的“語文+”教學策略實踐,開啟“小學語文跨界學習”教學實驗研究。通過實驗,我們認識到:語文教學應該要有跨界意識、整體聯(lián)通能力。我們將再生性、發(fā)展性內(nèi)容整合為課程內(nèi)容,提供給兒童進行輻射式閱讀,拓寬兒童的視域與生命成長通道。在這里,我們致力探索“打破學科壁壘,開展跨界學習”的思維路徑和實施策略。
2.“大成教育”的課程探索階段(2003-2012年)。
本階段,我們著力探索“跨界學習,整合融通”的微課程實施策略。從語文學科內(nèi)的聯(lián)通,拓展為所有學科跨界學習的實踐;從一篇課文的主題整合教學探究,拓展為以一個“主題”統(tǒng)整的“校本微課程”實踐。由此逐漸形成了從“語文+”思維載體轉向“學科+”全覆蓋教學理念下的“跨界學習”微課程實踐策略探究。
3.“大成育人”整體推進階段(2013年至現(xiàn)在)。
本階段,我們著力開展“跨界學習,奠基大成”課改實踐,探索形成了“跨界整合”5大實施策略,著力研發(fā)師本課程、生本課程,有效推進了學生自主跨界綜合學習力、教師復雜性思維專業(yè)成長自覺力和持久力。
縱觀整個項目的探索歷程,從“語文+”到“學科+”,從“大成語文”到“大成育人”,從簡單的資源疊加到系統(tǒng)的“跨界整合”,從一個人、一個學科的獨自探索到引領學校全面發(fā)展,再到國內(nèi)外、省內(nèi)外100多所聯(lián)盟學校攜手實踐,不變的是對“跨界學習,奠基大成”這一育人路徑20多年矢志不渝的探求與創(chuàng)造。
但是,就不同成果實驗主體來說,有些項目止步于階段實驗,而有些則是持久戰(zhàn),形成不斷螺旋上升的創(chuàng)新實踐成果。比如,南京市實驗幼兒園的成果堅持探索了35年,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則探索了40多年。
實驗結果反饋,經(jīng)過時間之爐的漫長烤煉,水煮或慢燉,功夫到了自然成,這些成果往往更能歷久彌新,成為富有價值的經(jīng)典之作。
(三)實驗策略:實踐中創(chuàng)生
1.適用性原則。
作為“跨界學習,奠基大成”項目中首位實驗主體的我,首先將實驗目光聚焦于語文學科,采用的是教育實驗法。20多年來不斷根據(jù)實際,自我提出實驗命題,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控制實驗變量,進行課堂實地觀察,用了好多年時間反復探索語文學科內(nèi)整合、學科間融通、超學科綜合的路徑和載體。從實驗結果看,這樣的實驗方法是適合的,雖然慢一點,但是一步步將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學科育人的范式以及如何實驗的軌跡較為清晰地摸索出來。
從1999年4月發(fā)表《打通學科關節(jié),發(fā)揮聯(lián)通效應》(課堂情境實驗),到2009年立項省規(guī)劃課題“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材二度開發(fā)的實踐研究”(文本比較實驗),再到2014年出版專著《大語文:主題整合下的微課程》(課程設計實驗),又到2018年1月發(fā)表《“大成語文”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實踐融合理論實驗),2020年教育部重點課題“大成語文:基于跨界學習的小學語文學科整體育人研究”(全域整體育人實驗——學生的完整生長是重點)。這段歷程告訴我們,即便都是教育實驗法,其側重點也要調(diào)整,適用且科學是原則。
2.結構性視域。
結構性視域是實驗方法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思維——尋求結構力量。我們在項目中注意到:一是從“語文+”到“學科+”,使得實驗隊伍的完整性視域得以形成;二是“校本課程-師本課程-生本課程-家本課程”4級課程的實驗研發(fā),使得實驗空間、實驗主體得以更大范疇地跨界整合;三是從學生9大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到實驗目標得以進一步聚焦:整體性思維、結構性知能、完整性人格。
也就是說,當實驗從語文到“語文+”的打開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實驗范式,全校教師一起加盟實驗形成互相學習、互相支撐的結構性視域時,“學科+”便呼之欲出,自然應運而生。如此,學科整體育人、學校整體育人、全域整體育人將因為整體性思維觀的形成而得以一步步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從而使得學生完整生長擁有了更多可能。
3.價值性認同。
人們常常看到的是教育實驗的顯性存在,其實我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隱形的團隊價值認同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實驗力量。
一是以點帶面。組建校內(nèi)“實驗區(qū)”,打造“示范學科群”,運用行動研究法,以語文學科先行先試,探索跨界學習的實施策略。運用實驗研究法,使教師在對比實驗中感受跨界整合的教育效應,使跨界學習的引領價值得到真正認同。
二是協(xié)同探路。建好“項目研究中心”,各學科整體聯(lián)動,完善課程形態(tài),使“奠基大成”的目標價值得到深度認同。如每周閱讀分享、每月專題實踐,每季專項會展等,助推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三是聚力輻射。構建5級聯(lián)盟體系,使“跨界學習助力兒童奠基大成”的育人價值得到廣泛認同。
值得一說的是,愿景認同并不代表實驗過程中意見的完全一致,而是方向共一,形成共同聚焦發(fā)力的目標。事實上,實驗過程中的不同想法正是價值性認同的另一種表達,是一種可貴的實驗價值。
如果以上屬于實驗策略,那都是在漫長的實踐中摸索而成的,而所有這些只是為了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完整育人。
(四)實驗效能:共享中創(chuàng)優(yōu)
縱觀探求歷程,課改項目從個體實驗走向群體實踐,從多學科在同一課中交融到多學科在同一專題中整合,從單校實踐擴展到5級聯(lián)盟體系,實現(xiàn)了從內(nèi)容的融通到形式的打通,從思維的打通到人生的貫通。
學校運用跨界統(tǒng)整的思路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tǒng)改革實踐:優(yōu)化了學習內(nèi)容,改變了學習方式,豐富了學習角色,推進了課程、課堂、管理的變革,有效助推了師生持續(xù)完整生長。
例如:師本課程的研發(fā),有效助力教師實現(xiàn)從“單科片面”轉向“復合發(fā)展”,從“任務驅動”轉向“價值認同”,助推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自主開展與持續(xù)自覺。再如:整體思維觀給學生帶來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學生“整合”課程學習者和設計者的雙重身份,“生本課程”誕生了。同時,“小手牽大手”,以一校引領一群家長,共同邁向“讓世界因我們而更美好”的境界。
如此,實驗的場域更加敞開了,結構更加豐滿了,效能也更加增強了。每年有更多同行成為實驗主體,推進項目的再出發(fā)、再實驗,實現(xiàn)了從單向的教育實驗輸出走向聯(lián)盟學校的齊力共創(chuàng)、效能共驗與美好共生。
二、 教師理論品格的必要修煉
無論是成果獎的評審要求,還是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實際需要,教師理論品格素養(yǎng)不可或缺是一個客觀事實。
(一)教師理論品格修煉的現(xiàn)狀
我們深知,一線有很多基礎教育同仁對教育理論是有距離的,甚或存在著“理論無用論”的誤解。
1.認識不到位。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一線教師更多地埋頭躬耕于實踐園地,未曾感受到“理論肥料”的妙處。打個比方,若是實驗實踐是“器”“技”的話,那么上位理論則是“道”,是對實驗的一般性規(guī)律的提煉與提升。而好多教師因為對理論之“道”的地位認知不足而普遍缺乏理論修為,也就容易使實踐成為平鋪直敘的慣性運動,而難能結構性地反思實踐,從而未能發(fā)揮理論應有的推力,也就同等降低了實踐的效能。
2.學習機會缺。客觀上,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因為在學生年代時理論學習度不是很強,工作后又側重于課堂實踐,外出觀摩也大都以觀摩同類課堂為主,理論功底缺乏的土壤因未能不斷澆灌自然容易逐步貧瘠并板結起來。加之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領導認為,只要教師能讓孩子的成績考上去,理論不理論沒關系,甚或認為懂理論不懂實踐是“假把式”,那么也就直接導致理論輸入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3.運用結合少。正是因為理論功底的先天不足與后天空缺,導致我們在展開教育實驗時無法實現(xiàn)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相融通、相助力。長此以往,教師的理論品格成為稀缺。也正是因為理論品格的缺位,我們的日常教學常常陷于慣常,常常會常規(guī)問題天天抓而不得要領,常常會課改實驗平面化而不得結構,常常會對于自己的實驗效能無法客觀反思并實現(xiàn)科學突破。
(二)教師理論品格修煉的歷程
品格是內(nèi)在的穩(wěn)定的存在。教師的理論品格修煉不是一招一式就可以學到,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可以擁有,它可能伴隨實驗始終。在項目實驗中,我發(fā)現(xiàn)恰恰是這種實踐相遇理論而成就美好的蝶變。
1.在實驗中尋求上位理論。
在項目實驗中,我們不斷追問其間存在的問題,包括教育現(xiàn)狀的普遍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教語文的不管教數(shù)學的事,包括一些名教師也是這樣的認識。在一次沙龍上,主持人成尚榮先生問嘉賓:“你是教什么的?”中國一位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回答:“我是教語文的?!泵绹處熇追騾s回答:“我是教孩子的?!边@個現(xiàn)場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回來后我一直尋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qū)別的緣由。后來我在葉圣陶先生的著作里找到六個字:學科壁壘森嚴。
那么這個“學科壁壘”意味著什么呢?它的上位理論表述是什么?我在上海國際研討會“復雜性課程建構”主題理論沙龍交流中明晰:這種學科壁壘就是“線性思維”,就是缺乏“復雜性思維”“結構性思維”,就是難以形成完整性視域。
于是,我進一步探索改變這一現(xiàn)象的理論表述。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天人合一”“中醫(yī)整體觀”,在域外理論中找到“結構主義”“混沌學”“系統(tǒng)論”“模塊說”……研讀這些理論,易于建構整體性思維。
找到整體觀的理論方向,也就解決了思維觀問題。而具體的實踐路徑“跨界學習”是否有上位理論呢?我找了3年,終于發(fā)現(xiàn)了——美第奇效應,闡述的是不同領域的相互碰撞可以產(chǎn)生新的創(chuàng)新點。這正是跨界學習的第一基礎理論。于是我們對跨界學習中的“跨界”有了界定:跨界意味著學科的打通、知識的融通、時空的聯(lián)通、角色的變通、生活的貫通,意味著整合思維的形成、復合行為的產(chǎn)生、聚合效應的獲得,它可以帶來種種人為壁壘束縛之下所不可能出現(xiàn)的新思想、新知識、新能力、新品質。
就這樣,一點一點滾雪球,理論素養(yǎng)之樹開始慢慢發(fā)芽成長。同時,也讓我在看教育實踐時多了一雙理性的審視目光,努力去看整體、看根本?;蛟S這就是所謂的理論品格,盡管還才開始。
2.在實驗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理論。
正如教育是為了學以致用、學有所創(chuàng),理論的學習也是為了自己在實驗中能夠不斷產(chǎn)生新的建構,包括實踐的和理論的創(chuàng)新建構,而這也正是成果獎內(nèi)容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創(chuàng)新”板塊。
在項目實驗中,我們邊實驗邊學習、邊交流邊總結,對項目主題進行了相對理性的厘析。
小學教育是引導兒童走向大成的奠基階段。“跨界學習”繼承傳統(tǒng)文化智慧,朝向兒童完整生長的未來,體現(xiàn)著整體思維觀,其實質是開放學生視野,培養(yǎng)整合思維,構造學習內(nèi)容的交叉地帶,引導兒童跨界整合、自主創(chuàng)生,助推其“系統(tǒng)性思維、結構性知能、完整性人格”的生長,從而實現(xiàn)完整育人、成己成人,為走向大成人生奠基。
同時,我們也初步形成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是提出了小學奠基大成的育人理論主張。從“大成觀”到“集大成”再到“整合集成”,尤其是明晰了跨界整合的本質思考:圍繞一個主題,融合關聯(lián)因素,將之系統(tǒng)化為一個更有價值的整體,等等。
二是探索了“學科+”的一般操作樣式,形成思維載體;研發(fā)了“四級”微課程,改變了“線性認知思維”,實現(xiàn)了由“基于事實的課程”向“基于實踐的課程”的轉變,從而助推師生形成系統(tǒng)的、融通的持續(xù)生長路徑。
就這樣,我們在實驗中學習理論、運用理論、建構理論。
(三)教師理論品格修煉的建議
1.主題閱讀與反思。
從我個體的理論品格成長體會來說,圍繞實踐專題展開相關的主題理論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我們可以將《錢學森論大成智慧》、皮亞杰的《結構主義》與艾倫·雷普克的《如何進行跨學科研究》、丘成桐的《我的幾何人生》等一起進行主題閱讀。同時,閱讀中的反思要同步產(chǎn)生,我們的大腦不能僅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當然,主題閱讀并不排斥其他書籍的非主題閱讀。相反,根據(jù)跨界整合的理念,有時不同領域的內(nèi)容恰恰可以激發(fā)本體的創(chuàng)新再造。同時,我們要習得理性思考的方向和路徑,形成理性思考的思維和習慣,從而推動實踐與實驗的理性的、科學的進展。
2.主動請教與交流。
理論品格的修煉,需要一線實踐型教師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學習理論的機會。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基本的是聆聽專家理論報告——可能有些理性、干澀,但可能是足足的干貨,所以聆聽時要關聯(lián)自己的實踐展開思考。較好的是帶著問題請教,這樣針對性強,提升速度快。但更好的方式是與理論專家對話,正所謂在“在學游泳中學會游泳”,也許初期會“嗆水”,但是久而久之會接受教訓、形成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專家與我們對話時我們可以現(xiàn)場觀摩,了解他們的理論思維方向和方式。最好的是請專家在對話過程中給我們提建議,這樣我們會減少好多摸索成長的過程。
3.主體融通與運用。
我以為,一線實踐教師理論品格的修煉不是為了獲得成果獎,而是為了改進教育實驗,更好地完整育人。所以,不能割裂地貯存“理論品格”,而要將之與教育實驗融通起來,學以致用,用之以創(chuàng)。
比如,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校面對小學生網(wǎng)課學習的限度,果斷提出不上常規(guī)網(wǎng)課,運用成果獎“跨界學習,奠基大成”的思想,改為“每日五新”主題式功課。孩子們將更多時間從電腦、手機屏幕中解放出來——他們關注疫情數(shù)據(jù)制作統(tǒng)計圖并深度關切疫情下的民生,他們用“動手制作圓柱體”來學習數(shù)學課本中的圓柱體知識,他們制作小壽桃獻武漢,他們創(chuàng)作歌曲、發(fā)布英文海報,號召全世界人們一起努力共抗新冠肺炎病毒?!皩W科+”理念下的“師本課程”“生本課程”“家本課程”實踐,已經(jīng)成為大家正在運用并不斷創(chuàng)生的重要載體。如此,“跨界整合,為兒童大成人生奠基”則已不再是一句理論口號,而是切實轉化為師生的思維習慣、思想方法、生長路徑。此舉在“人民教育”公眾號、華師大全國云論壇、東錢湖國際論壇展示,獲得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贊同。
如今,我們對成果又進一步開展實驗研究,尤其是對完整育人的素養(yǎng)維度展開了全方位的理論與實踐融通式探究:如何通過助力學生跨界學習,培養(yǎng)其整體性思維、結構性知能、完整性人格。
前些日子,作為國家成果獎推廣組專家調(diào)研重慶、四川相關學校時,我發(fā)現(xiàn)謝家灣小學、巴蜀小學、南開中學、成都七中等學校提供的教育現(xiàn)場,正是教師實驗精神與理論品格結合的美好表達。
因此,國家成果獎的存在價值或許多了一重:引領師生朝向完整生長的新方向。當然,我們始終不能忘了,教育的最大前提是愛與智慧,而教師的實驗精神、理論品格的前提正是愛,是情懷,是對教育的情有獨鐘與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