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學,上海 200435)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人格與關鍵能力的課程,是確保國之穩(wěn)定,長期繁榮昌盛的課程。思想政治課是直接為國家塑造什么樣的人服務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向的是這門學科的培養(yǎng)重點?!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2017年版)》規(guī)定:“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逼渲锌茖W精神是培養(yǎng)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重要條件。筆者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調查問卷顯示:有86.54%的學生是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的,但是無法全面、細致地觀察和分析問題。有76.23%的學生認為自己分析問題還是缺乏有效的科學方法。因此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運用貼近學生實際的活動教學,培養(yǎng)科學認知、構建科學思維、組織科學實踐,最終形成科學精神,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規(guī)定:“我國公民的科學精神就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科學精神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發(fā)展起來,多用于科技的研發(fā)中所具有的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理性精神。思想政治課中科學精神與其相比具有以下的特點:第一,理論性。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二,社會實踐性。堅持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展實踐活動,第三,價值趨向性。堅持正向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投身社會建設中。
高中思想政治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科學精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科價值和學科精神的體現。高中生是祖國未來建設者,接班人。培養(yǎng)科學精神素養(yǎng)對高中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具有重大的意義。
2.1 有利于高中生形成科學價值認知
科學價值認知是指正確、有效的價值認知。高中階段是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時期,學生的價值觀也存在著不穩(wěn)定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培養(yǎng)科學精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辨別真善,去偽求真。
2.2 有利于高中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非?;钴S,思維發(fā)展也達到了人生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培養(yǎng)科學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除邏輯思維方式之外,還有辯證思維方式。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用一分為二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一面,以銳意進取的態(tài)度投身社會建設。
2.3 有利于高中生踐行科學實踐
科學實踐是創(chuàng)新型的實踐活動。高中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培養(yǎng)科學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成長。用科學的、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指引自我實踐活動。
張載說:“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納也?!币虼私處熜枰脤W生喜聽樂學的教學模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投入思想政治課學習中??茖W的認知水平是科學精神素養(yǎng)的必備條件。認知目標包括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達到這些目標呢?教師要充分運用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載體和教學手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材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學生獲得系統(tǒng)性本體知識的最有效渠道。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運用提問、列表、討論、反饋等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1.1 巧用“操作平臺” 構建有效的教學路徑
在滬教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本里,每課都有“操作平臺”。操作平臺可以成為導學案中的探究問題,也可以成為課堂教學中的議題,更能夠成為檢測知識,反饋學情的依據。筆者以高中思想政治高一第二學期第五、六、七課“操作平臺”為例,介紹一下具體用途:
題目教學用途第五課:寫出10個含有“貝”字偏旁的漢字,想想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成為理解貨幣具有交換媒介基本功能第六課:有人認為,把國民收入這塊“蛋糕”做大后,公平分配的問題會自然解決,請對這一看發(fā)進行點評。成為導學案中的問題探究,通過學生回答、討論、了解學生對公平的主觀認知,為講述《效率與公平》的相互關系做鋪墊第七課:下列需求曲線圖是根據表格中提供的某一產品價格變動與需求量變動的關系畫出的,請根據同樣的原理,畫出產品的供給量曲線圖。檢測學生對市場運作三大機制的掌握程度
1.2 善用“閱讀與思考” 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料
科學精神素養(yǎng)要求學生能夠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矛盾。哲學課就是以傳授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課程。但高中學生整體感覺哲學過于抽象和深奧,哲學原理難以理解,對用所學的哲學知識分析現象和解決問題更是束手無策。為了使哲學課通俗易懂,需要將“生活”事例引入課堂教學中。筆者對課本中“閱讀與思考”的事例進行精選,例如在講述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時,采用了“閱讀與思考”中提供的“國興則家昌”的例子,并用圖片PPT作為展現載體,以“二代人家中擺設的變化說明了什么?”“中國人民的家庭生活走向昌盛體現了什么?” 等啟發(fā)學生認真思考國和家的關系。
柏拉圖說:“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思維方式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乎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判斷和分析??茖W的思維方式蘊含最基本的抽象到具體,縝密的邏輯分析和綜合,科學的歸納和演繹等。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思維能力呢?教師需要運用誘導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搭建科學思維的階梯,最終幫助學生筑起科學思維的堡壘。
2.1 精選生活案例 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階段的學生年紀較小,社會閱歷較少,對于感性材料興趣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熱點,開啟思維學習的大門。例如在講述高二哲學《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時。選用了學生有所耳聞,但并不熟悉的3D打印技術作為教學案例,讓學生通過看、觸、聞等感性認識加深對3D打印的了解,并作為思維發(fā)展的原點,在教師的誘導下,進一步理解實踐與認識的相互關系。在講述高一經濟常識《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時,運用了上海連續(xù)兩年舉辦進博會的事例,通過實物、視頻等教學載體讓學生感受對外開放的成果以及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
2.2 有效設置問題鏈 搭建思維進階通道
學生的科學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漸進的,隱形的過程。高中階段是學生科學思維形成的萌芽階段。教師要從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出發(fā),以提問的方式,啟迪學生思考,并采用階梯式、漸進式的問題鏈,為學生搭建通往知識終點的階梯。在講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框題中,為了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知識點,設置了以下的問題鏈:
提問3D打印興起的原因?教學意圖讓學生初步了解3D打印的興起人們對于產品制造過程中的認識從哪里來? 使學生了解認識來源于實踐的具體過程認識是如何來源于實踐的?辯一辯: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不需要社會實踐,也可以知曉這些認識,獲得這些感受,你同意上述觀點嗎?為什么?使學生了解認識的兩種途徑
學生在教師搭建的設疑-求疑-釋疑的情境下,通過自我探究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學生了解了人的認識從實踐而來,掌握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思維方式。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學”。這一教學基本原則。就是讓教師整合課內外的教學資源,通過學生實踐,促使學生思考而習得知識,提高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組織學生進行科學實踐活動,要將學科知識與實踐相融合,要將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融入科學實踐中。
3.1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 組織科學實踐
實踐是一種能動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社會性活動。科學的實踐活動是教師在遵循學生認知水平、認知規(guī)律的前提下,設置研究內容,引導并組織學生開展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各種類型活動。例如,在每周的課上,組織學生進行新聞熱點評述。學生自主選題,通過研究型的學習,形成對某一熱點話題的看法并在課堂上表述出來。學生在此過程中,走進社會生活,在找論題、解論題、述論題的主動學習過程中拓寬視野,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將培養(yǎng)科學精神落到實處。
3.2 拓展教學空間維度 組織研究實踐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只有增強對社會的理解和參與能力才能更好地領悟和運用學科本體性的知識。教師要拓展教學的空間維度,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 “看出去”“走出去”才能對學科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例如:在學習《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這一框題時,為了進一步理解人大的職權,組織部分學生走進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并通過模擬議案,了解人大的相關知識。在講述《維護民族團結和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這一框題時,組織學生向學校結對的四川大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學生進行調研,進一步了解我國對于少數民族的政策以及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意義。教師將學生資源、學校資源、社會資源有機的整合起來,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所用。學生在實踐中,并不是簡單地走馬看花,而是要形成研究型學習的任務單,做到帶著問題去實踐,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并在實踐后反思問題。
科學精神素養(yǎng)是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智慧所在,非常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但在長期實踐探究中也遇到不少問題,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對科學精神的評價難以全面落實。思想政治課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科,很難考核科學精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落實情況。第二、科學實踐難以充分落實。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科目較多,學業(yè)壓力較大。要實施較多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的。目前筆者一般利用高中學生要完成課題的契機,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一些社科類的課題,在課題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精神。但課題往往是幾位學生一起完成,無法落實到每個人。第三、對科學精神素養(yǎng)探究不夠充分。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已有幾年,但教師在分數壓力的驅動下,對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還是有忽視的地方。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要將“唯分數論”轉變成“能力論”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