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中,亨利王的一生差不多到了最后的時日了。為了維護家族的團結,他對保皇黨,對他的幾個兒子,都有殷切的囑咐。在囑咐托馬斯·克萊倫斯公爵,要他輔佐即將繼承王位的大哥威爾士親王亨利時,他說:
聽我的話,托馬斯,你將要成為你的友人的庇護者、一道結合你的兄弟們的金箍,這樣盡管將來不免會有惡毒的讒言傾注進去,和火藥或者烏頭草一樣猛烈,骨肉的血液也可以永遠匯合在一起,毫無滲漏。(朱生豪譯)
烏頭的毒性也引起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的注意。濟慈在《憂郁頌》一詩的第一句就警告:
不呵!不要到忘川去,也不要擰絞根深的烏頭,把它的毒汁當美酒。(屠岸譯)
烏頭或叫附子,屬毛茛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我國的傳統(tǒng)醫(yī)藥很早就對它有比較確切的探討和描述,稱譽它是“回陽救逆第一品”。但烏頭又是極毒的植物,有“狼毒”之別名,絕不像它的另一個別名“修士的兜帽”所描繪的那樣,開出一朵朵藍色或紫色的花,在微風中搖曳多姿,招人喜愛。喜馬拉雅地區(qū)盛產(chǎn)烏頭,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西南邊界的古代印度的帝王,就常用它來作為殺人的工具。著名的阿拉伯醫(yī)生阿爾·加茲溫(1203~1283)這樣描述古印度謀殺政敵的特殊手法:
烏頭是生長在印度的一種植物,只要半迪拉姆的量就可毒死人。喝了它,人就會眼球鼓出,唇舌腫脹,頭暈目眩,昏厥過去。據(jù)說,如果印度的國王想要誘騙敵國的國王,就培育一名女孩子從小習慣與烏頭相處,先是在她的搖籃下撒滿烏頭,然后撒在毯子底下,再后放到她的衣服內(nèi),直到這女孩漸漸習慣了不受烏頭傷害。這樣,就算培育完成。后來,這女孩便被作為禮品送給敵國的國王,只要那國王和她性交,他就死定了。
路易絲·西里爾斯、弗朗索瓦·雷蒂夫在《毒物學和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歷史》中指出:古代的歐洲人也經(jīng)常用有毒植物作為謀殺的手段,烏頭便是他們常用的毒物,被稱為“繼母的毒藥”或“婆婆的毒藥”,它的毒性很強,只要3.6毫克,即能使成人因心血管塌陷和呼吸麻痹而死。
18 世紀60 年代和70 年代,維也納的醫(yī)生安東·封·斯托克男爵(1731~1803)對烏頭、毒芹等8 種自古以來著名的有毒植物作過詳細的檢測,不但用狗進行實驗,還在自己身上做了實驗。1762 年,他將烏頭用來治療痛風、關節(jié)炎、發(fā)熱病和腺體腫大。1833 年,從烏頭中提煉出其有效成分烏頭堿后,研究證明,小劑量應用時,劇毒的烏頭堿具有退熱、鎮(zhèn)痛的效用。到了20 世紀,烏頭在數(shù)十年間仍被醫(yī)生們當成常用藥,作為鎮(zhèn)痛油搽劑外用,或者內(nèi)服來降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