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菲
如果奇跡有顏色,它一定叫作中國紅!如果紅色有記憶,它的軌跡一定是心形,叫中國心!20世紀20年代,中國青年思想覺醒、投筆從戎、救亡圖存;20世紀60年代,眾多學子、高知以身許國、獻身戈壁;20世紀80年代,無數(shù)百姓敢于乘風破浪,加快了富國進程……進入21世紀后,國人依然從心而行,將燃燒在心中的信仰之火傳承下去,堅定、執(zhí)著、無畏地為國家、為人民創(chuàng)造更好的明天。恰逢“十一”國慶,讓我們循著紅色記憶的軌跡,通過一個個講述家國情懷的故事,解讀一顆顆赤誠熱血的中國心。
電視劇《理想照耀中國》中,出生于清朝末年的陳望道,兒時就心懷大志,想要通過科舉考試“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多年后,清朝滅亡,長大成人的陳望道逐漸接觸到新的思想,開始積極投身于革命事業(yè)之中,與一眾學子為改變國家命運而努力。
20世紀20年代,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國民卻蒙昧無知,毫無斗志,甚至還有很多人趁機大發(fā)國難財。陳望道在車站遇到被日本人槍殺了的罷工工人的妻兒,贈給他們回老家的車票,助其投奔親人。但是沒有想到,千里迢迢回到老家的農(nóng)婦非但沒有得到丈夫族人的照拂,反而遭到了驅(qū)趕,他們僅有的田地、房屋早已被同族人霸占或者變賣了,甚至最后連兒子也被搶走。
一邊是農(nóng)婦母子的凄慘遭遇,另一邊是陳望道好友正經(jīng)歷救國路上的迷茫與絕望。好友想要通過讀書、辦學堂來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但幾經(jīng)努力還是陷入深深的絕望。憤然之際,他焚了書、燒掉了學堂。陳望道雖然及時趕到撲滅了火,但也幡然醒悟:火能救,卻救不了中國。想要挽救風雨飄搖的國家,想讓國民看到光明與希望,唯有改變世道,改變國民的思想!于是,陳望道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通宵達旦地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只希望共產(chǎn)主義能夠喚醒沉睡的國民,能夠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中華民族。
為了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陳望道廢寢忘食。母親拿來粽子和糖,醉心于書本的他,拿起粽子蘸墨水吃下卻渾然不覺。母親叫他糖不夠就自己添,他嘴上卻回應“夠甜了”,因為真理的味道,它是甜的!
終于,幾經(jīng)磨礪,這本凝聚著“信仰味道”的《共產(chǎn)黨宣言》刊印成冊發(fā)行,深深影響了社會各界,工人、知識分子、學生等群體都在這本書里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看到未來中國的答案。隨著越來越多人的覺醒,紅色的中國出現(xiàn)了!
電視劇《百煉成鋼》中,報社記者秦子衿收到組織派自己去戈壁灘的指令,想到為科研事業(yè)獻身的姐姐,她毫不猶豫地答應領導:“只要祖國需要,我就去?!彼郎蕰r來到馬蘭基地報到。與她一起來的還有上甘嶺英雄團的戰(zhàn)士,他們剛從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上歸來就被派到沙漠中籌建原子彈基地,全力支持“596”原子彈計劃。
雖然戰(zhàn)士們?nèi)呵榧^,但是基地建設工作遠比想象中艱難。特別是1960年,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檢驗基地時常斷糧。戰(zhàn)士們勒緊褲腰帶,將省下來的糧食、水分給科學家和技術人員。
為了如期竣工,工地上的戰(zhàn)士們加班加點干活,嚴格要求自己。因為用了不符合工程建設標準的鹽堿水和混凝土,他們親手炸毀了嘔心瀝血建造的工程。為找到凈水,戰(zhàn)士們將軍車改為水車,并到200里以外的地方去運水??墒羌词惯\回了水,他們依然舍不得喝一口,只因運水耗費的汽油遠比運來的水貴。直到秦子衿將大慶油田順利開采的消息告訴大家,戰(zhàn)士們才開始不再為運水的汽油擔心,放肆地喝起水來??粗蠹沂种胁粩鄠鬟f的茶缸,秦子衿喜極而泣。
父親秦品元在做推進劑試驗時因意外犧牲,組織想要將秦子衿調(diào)回北京工作,她卻拒絕了,堅持留在基地繼續(xù)完成父親的夙愿。她在基地堅守著自己的職責,用相機記錄每一個光榮的歷史時刻。然而體檢時,醫(yī)生在秦子衿體內(nèi)查出少量的放射元素。她擔心自己日后不能生育,會耽誤了愛人,沒想到愛人同她一樣,下定決心要在基地上干一輩子。終于,20萬人歷經(jīng)9年完成了原子彈的研發(fā),秦子衿和愛人一起見證中國人民憑借自己的力量制造出“兩彈一星”,見證無數(shù)普通人對理想的堅定踐行。
多年以后,國家宣布暫停核試驗,秦子衿和愛人帶著兒子祭拜秦品元。長大成人的兒子拿出大學錄取通知書,他要接替父母從事航天事業(yè)的研究,他要從父母先輩手中接過理想和信仰的火炬并傳承下去。
電視劇《山海情》里,農(nóng)校畢業(yè)的馬得福,剛端上公家飯就被借調(diào)到移民辦負責寧夏吊莊移民工作,號召西吉的農(nóng)民們移民、搬遷。因為吊莊基地飛沙走石的荒漠條件太艱苦,剛搬遷來的村民第二天就走了一半,他的工作就是追回“逃跑”的吊莊戶。面對老一輩人各種撒潑打滾不愿意搬的情況,馬德福一戶一戶人家地去做工作,最后還是憑著耐心堅持和父親的默默協(xié)助順利完成了吊莊移民工作。
為了讓村里更快通電,馬得福一次次去變電所堵門。他永遠在為民眾解決問題,有時候不被理解,可他把苦往肚子里咽,一心為了西海固,為著心目中的塞上江南。他堅信:“有奔頭那就不算苦,沒奔頭那才叫真的苦?!敝灰斜碱^,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要帶著村民過上好日子。
春麥澆灌時,村民眼巴巴盼著給麥子續(xù)命的水,結果卻只等來幾滴水,根本無法滿足春麥澆灌的需求。馬得福騎上自行車沿途調(diào)查,直奔水站找人理論。當?shù)弥菊鹃L為了領導現(xiàn)場會的“效果”減少了供水時,一向沉穩(wěn)的他急了??杉词惯@樣,他還是左攔右攔以身護閘,阻止了群情激奮的村民砸閘放水。他喊道:“要砸就先砸我,咱不能做犯法的事!”不能用武力解決問題,深知村民艱辛的馬得福只能豁出去,帶著村民到現(xiàn)場會找市長、書記說理,解決用水問題。
后來,一些村民靠著種菇致富,引得媒體報道,各方領導前來學習借鑒。表彰會上,馬得福鋌而走險,放下了歌功頌德的稿件,將實際情況越級告訴了縣長:早期種蘑菇的村民的確致了富,但后來因為蘑菇產(chǎn)量太大,價格一路下跌,甚至沒了銷路。講完實際情況后,他誠懇地請求各位領導為蘑菇銷售尋求出路。他說:“我的官運到頭了,還有別的路走,但是村民種菇的路走到盡頭,就真的沒路可走了。”
正是在這樣舍己為人、忘我奉獻的馬得福的帶領下,吊莊移民們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在寸草不生的戈壁灘,靠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幸福富饒的家園。
現(xiàn)代都市劇《生命的拐點》,又名《在一起》,故事聚焦新冠疫情的最初期。彼時,一切尚未明朗,處于風暴中心的武漢流言四起。面對未知的病毒,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江漢醫(yī)院作為傳染病醫(yī)院,最先感受到疫情的嚴峻:各區(qū)醫(yī)院的不明肺炎患者陸續(xù)轉(zhuǎn)來,重癥監(jiān)護室、傳染病分區(qū)、普通病房都滿了,整個醫(yī)院都是病人。剛剛上任的院長譚松林臨危受命,與老院長張漢清共同肩負起了首批抗疫重任。面對疫情的迅速暴發(fā)及擴散,醫(yī)院人手及物資極度緊缺,譚松林稍顯經(jīng)驗不足,但是老院長的一句話“你首先是醫(yī)生,其次才是院長”點醒了他。他迅速調(diào)整狀態(tài),積極研究病情,帶領全院醫(yī)護救治每一位入院患者。在醫(yī)院的動員大會上,他堅定地說:“我們是醫(yī)生,我們也是戰(zhàn)士!面對這場已經(jīng)到來的戰(zhàn)爭,我們守土有責!”
譚松林的妻子是醫(yī)院的護士長,與他一樣奮斗在前線。眼看著病人越來越多,工作越來越忙,夫妻倆好不容易抽空回個家,車開到一半,卻又改變了路線。因為比起陪伴,他們更擔心把病毒帶回家。于是,兩口子毅然開啟以車為家的生活,白天在醫(yī)院上班,夜晚就待在車上休息,一旦發(fā)生緊急情況也能及時趕到。妻子念叨兒子總被奶奶帶著看動畫片,擔心把眼睛看壞。譚松林卻說:“孩子眼睛壞了戴眼鏡,總比感染了強?!?/p>
隨著病患越來越多,醫(yī)療物資短缺,醫(yī)務人員緊缺。醫(yī)院一邊加緊收容患者,一邊請求支援,還動員所有行政人員走上一線,為后勤作保障。
連續(xù)奮戰(zhàn)中,譚松林終究沒有挺住,他也被感染了。當他帶著氧氣罩、用著呼吸機躺在病床上時,還避開妻子囑咐同事:“如果這次我挺不過去,我同意捐出遺體進行醫(yī)學解剖!”為更多需要的人保留一絲希望,也為醫(yī)院研究病毒劃開一道口子,這就是一個平凡醫(yī)護人員的日常與付出。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從尋求真理的陳望道,到堅守初心敢于獻身的秦子衿、忘我奉獻的基層干部馬得福,再到最美逆行者譚松林,他們都是各自年代里的普通人,卻做著不平凡的事。這些人堅守真理,在各自的崗位職責上默默奉獻,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用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點亮歷史,成為照亮一個時代的光,給予民族和人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