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鋒 楊金林
一、快速閱讀,感知人物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微型小說《橋》。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了解這篇小說的內(nèi)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生按要求速讀。師出示第一組詞語:咆哮、獰笑、放肆、勢不可當。生齊讀,有部分學生把“當”讀成“擋”。)
師:讀“勢不可當”這個詞語時,老師聽到了兩種不同的聲音。雖然意思未變,但字形不同,讀音就不一樣,這里應讀dāng。這組詞語在小說中是描寫什么的?
生(齊):洪水。
師: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生讀)老師聽出了洪水的氣勢。(出示第二組詞語:清瘦、沙啞、揪出。生讀。)這組詞語在小說中是描寫誰的?
生:(紛紛回答)老漢。
師:他還有其他身份嗎?
生:他是村黨支部書記,是一位父親,他還是老太太的丈夫。
師:這組詞語分別寫了人物的哪些方面?
生:“清瘦”寫的是人物外貌,“沙啞”寫的是人物聲音,“揪出”是描寫人物動作。
(出示詞語:祭奠。生讀。)
師:“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為死去的人舉行儀式。
師:在這篇小說當中是誰祭奠誰?
生: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兒子。
師:表達完整而準確,你們都是細心的讀者。誰能從這些詞語中選擇幾個詞語說一說這篇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
生:(思考片刻)黎明時刻,洪水咆哮,老支書鎮(zhèn)定指揮慌亂的村民過木橋,他從逃生的人群中揪出了他兒子,最后村民得救了,他們兩個人被勢不可當?shù)暮樗疀_走了。洪水退了,老太太來祭奠他們。
師:不錯!一下子用上了四個新詞語。誰能說得更簡潔、完整一些?
生:(迫不及待)黎明時分,洪水勢不可當,人們驚慌失措。面容清瘦的老支書鎮(zhèn)定指揮村民有序地過逃生的木橋,甚至從人群中揪出了兒子。最終老百姓得救了,父子二人卻在咆哮的洪水中犧牲了。
師:我要送你兩個稱號,第一,詞語運用小達人;第二,概括小能手!
二、合作朗讀,走近人物
師:老師也忍不住要和同學們一起讀一讀這篇小說,一起回到那個山洪突發(fā)的黎明。接下來由我領(lǐng)讀,同學們只要讀第8自然段和全文中老漢所說的話,但是我們整個朗讀要讓別人聽起來渾然一體,就像同一個人讀的一樣。(出示:第8、10、12、15、20自然段。配樂《十面埋伏》,營造緊張的氛圍。讀完,學生沉浸在小說的情境中,靜場十秒。)
師:此刻,你最想用什么詞語表達你內(nèi)心的感受?
生(眾):傷心、難受、敬佩。
師:感受很復雜。
三、批注閱讀,品味人物
師:讓我們拿起筆,默讀批注,細細地品味老漢的形象。(出示批注閱讀要求:這篇小說寫了一位怎樣的老支書?找出寫老支書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句子,結(jié)合相關(guān)情節(jié)寫下自己的理解,學生批注閱讀。)
師:彼此交流,可以讓我們視野更寬廣,讓我們交流一下。
生:“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面!”我從中看出老漢在災難突然降臨時,能迅速指揮人們有序地撤離,他是個沉著冷靜的人。
師:這是對老漢語言的描寫,從中你還讀出了什么?
生:老漢沙啞的喊話,短促有力,擲地有聲,他是個處事果斷、先人后己的人。
師:真了不起!你讀懂了這三個短句子。這三個句子能顛倒順序嗎?
生:不能,因為橋窄,所以要排成一隊,不能擠。這兩句話之間是因果關(guān)系,不能顛倒。最后說“黨員排在后面”,是為了先讓老百姓撤離??梢娎蠞h心系群眾,舍己為人。
師:請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生讀。)你把感嘆號讀成句號了。再試試看。(生再讀,短促有力,情感充沛。)
生:第8自然段是對老漢的神態(tài)描寫,可以看出人們把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漢身上,寫出了人們對老漢的愛戴。
師:為什么村民們看到老漢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生:“盯”“不說話”說明老漢沒有慌亂。從“他像一座山”可以看出他的從容不迫。
師:是啊,老漢的出現(xiàn),就如同定海神針一般,他就是老百姓心中的一座山,一座什么山?(生:靠山。)
師:請你讀一讀,讀出自己的理解。(生讀,語氣堅定而沉穩(wěn)。)
生:第15自然段我可以看出老漢不徇私情、堅守原則。
師:為什么?
生:小伙子是他的兒子,老漢卻讓小伙子排到后面去,說明他非常遵守黨員的紀律,不徇私情。
師:你從老漢的語言中讀出了他的大公無私,這一段還有什么描寫?
生: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描寫。
師:具體說說你的理解。
生:“沖”“揪”是動作描寫,“吼”是語言描寫,“兇得像只豹子”是神態(tài)描寫。
師:請你用朗讀表達你的理解。(生讀,聲情并茂。)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如果有人在這時候破壞規(guī)則,就會帶來新的慌亂,影響逃生速度。所以要讀得急一些,狠一些,要讓人覺得他的話不容更改、不能不從。
師:說得真好!從這一“沖”、一“揪”、一“吼”,以及老漢那不容置疑的語言和神態(tài)中,我們感受到他是個不徇私情、大公無私的好支書。(板書:好支書。)
師:還有什么想要跟我們交流的嗎?
生:我找的是第20自然段。這是對老漢的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老漢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的兒子,把死亡留給了自己,我感受到他父愛如山。
師:能用你的朗讀表達老漢在那一個瞬間做出的這個飽含父愛的選擇嗎?(生讀,“推”字讀得較平淡。)推的力氣還不夠大。(生再讀,凸顯了“推”的力度。)我聽出他強調(diào)了一個“推”字。在前文中有一個跟它相反的動作。
生:(齊)揪。
師:前文的“揪”是老漢在人民群眾和小伙子之間做出的選擇,他選擇的是——(生:人民群眾。)
師:此刻老漢在自己和小伙子之間,他做出的選擇是——(生:小伙子。)
師:危難見真情,他不僅是一位好支書,還是一位——(生:好父親。)
師:現(xiàn)在我們能讀好跟老漢相關(guān)的這幾個句子嗎?(再次出示:第8、10、12、15、20自然段,生讀,聲情并茂。)
師:同學們理解得深刻,讀得入情入境,真棒!優(yōu)秀的小說,優(yōu)秀的作家總是善于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讓我們讀到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四、尋讀環(huán)境,感悟內(nèi)心
師:第一遍讀這篇小說的時候,你是否有過緊張到心都提到嗓子眼兒的感覺?你是在哪里讀到這種感覺的?
生:“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边@句話讓人感到當時的情況十萬火急,千鈞一發(fā)。
師:為什么緊張?
生:洪水快要吞沒人們了。
師:說得好!你能再找出一處讓你感到非常緊張的地方嗎?
生:第17、18自然段,木橋快要塌了,然而老漢和小伙子還沒有脫險。
師:是啊,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將會如何,牽動著我們每一個讀者的心。在這樣令人緊張的環(huán)境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沉穩(wěn)如山、公正如山、父愛如山的老漢,他用自己和兒子的犧牲換來了人民群眾的新生。優(yōu)秀的小說,總是善于描寫緊張的環(huán)境,使之與人物內(nèi)心的愿望形成強烈的沖突,扣人心弦。現(xiàn)在,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讀得更好!(第三次出示:第8、10、12、15、20自然段,增加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老師引讀,同時配樂,學生齊讀。)
五、回讀情節(jié),凸顯形象
師:窄窄的木橋在洪水中轟然倒塌,老漢的形象卻在我們心目中巍然聳立。對很多人來說,小說寫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然而,作家談歌卻沒有這樣做,他這樣寫道——(出示:第24~27自然段,生讀。)同樣是短句子,前面的短句子我們讀得短促而有力,這里的短句子,該怎么讀呢?(生讀,入境,聲音低沉。)
師:為什么小說到最后才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之間的關(guān)系呢?(生思考)
生:結(jié)尾讓人出乎意料,直擊人心,讓人感到意猶未盡。
生:放在最后說,可以讓老支書不徇私情的形象更加高大,能夠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生:在最后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突出了老支書不徇私情的形象,讓讀者印象更深刻。
師:現(xiàn)在,我們又會怎樣去讀這樣兩個情節(jié)呢?(出示:第24~27自然段,第14~18自然段,配樂。)
(生:齊讀——悲傷地,輕緩地。)
師:層層設置的懸念最終被揭曉。兩座墳墓,將陰陽相隔,外頭是幸存的人們,里頭是他們愛戴的老支書和他的兒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讓老漢這個人物形象牢牢地扎根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這就是情節(jié)安排的力量,讓我們在讀完的瞬間竟無語凝噎、痛斷肝腸。此時,你想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這位老支書?
生(眾):偉大、無私、令人愛戴。
六、延展升華,言意共生
師:一年以后,在曾經(jīng)的廢墟上建起了一座嶄新的大橋,它巍然聳立,橫跨大河兩岸,人們再次相聚于此。作為那場災難的親歷者、見證者、幸存者,站在這座橋上,大家不禁心潮澎湃……如果讓你給這座橋取個名字,你將會取什么名字?為什么?請寫下你的想法。(生自由練筆后交流。)
生:在這座橋上,有很多人因為兩個生命的犧牲而幸存下來,老支書和小伙子是用自己的“死”換來了老百姓的“生”。所以,我想給橋取名為“生命橋”。
師:是啊,用這個名字表達對逝去生命的敬意,恰如其分。
生:我覺得可以取名為“希望橋”。因為曾經(jīng)有一對父子在山洪暴發(fā)時,在老百姓面臨死亡威脅時,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是他們給了災難當中的人們以希望。
師:好名字。他們用自己的犧牲把人們心中的絕望改寫,讓希望之光照亮每一個靈魂,我們應該銘記在心。
生:我想給這座橋取名“愛之橋”。因為在那次災難中,我們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愛,更感受到了一位老支書對他的村民的愛。在人民和兒子之間,他選擇了人民;在自己和兒子之間,他選擇了兒子。我覺得,每一個獲得新生的人都有義務把這份愛繼續(xù)傳承下去。(生繼續(xù)交流:父子橋、人民橋、神圣橋、奉獻橋、黨員橋……)
師:你們說得真好!同學們,走出橋,走進生活,你依然會遇到老漢那樣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普通的快遞小哥,可能是我們的老師或親人,也可能是抗洪搶險大堤上的軍人,抗疫一線的醫(yī)護工作者……當災難來臨的時候,處在絕望中的人們總能與這些偉大的靈魂相逢,那才是“人(板書)”應有的模樣。如果你在小說中再次遇到他們,請用今天我們學到的方法讀懂他們;如果你在生活中被他們打動,請用我們今天領(lǐng)悟到的寫法把他們記錄下來。
2020年秋,筆者有幸聽到江蘇省小學語文青年教師的比賽課,好多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觀課之后,我將印象最深的特等獎獲得者卞鋒老師執(zhí)教《橋》的錄像拿來分析研究。得知我在分析他的課,卞老師說:“我參賽回來后,又對課進行了反思和改進,請您到我的課堂上再去聽一聽?!甭犃吮謇蠋煾倪M版的教學后,我對具有升騰感的精彩課堂有了更深的感受和更清晰的認識。
一、學生總是處在“活躍態(tài)”
具有升騰感的課堂總讓人感覺熱氣騰騰的。這樣的課堂啟動時間不長,學生就進入了活躍狀態(tài),他們沉浸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忘情地讀書,用心地思考。老師引導大家討論問題時,小手像雨后春筍般不斷舉起,不少學生因為激動小臉漲得紅紅的。他們的發(fā)言有很強的感染力,不少學生不時會“語出驚人”,那發(fā)言所具有的豐富的想象性和新異的獨創(chuàng)性,以及用詞的準確、生動和深刻,常常讓觀課者驚嘆。學生朗讀課文時,大都能聲情并茂,與作者、與課文中的人物同急同悲,齊聲朗讀所構(gòu)成的情感場對觀課者有一種裹挾的力量,卞老師課堂上的學生呈現(xiàn)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從頭至尾,學生都全身心投入,學習始終是積極主動的,他們爭相表達自己的感悟和見解,即便是靜心閱讀、批注思考的安靜時段,我從學生投入的表情也分明能感受到他們思維的高速運轉(zhuǎn)——后來交流時的精彩發(fā)言,也能證明其靜心思考時內(nèi)在的活躍狀態(tài)。應該說,整個課堂生機勃勃,充滿了活力。
熱氣騰騰,是聽課者的外觀感覺。其內(nèi)在本質(zhì)是學生的身心系統(tǒng)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有時甚至處在一種勃發(fā)、噴發(fā)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從心理上進行解析,實際上是一種情智交融、情智共生的狀態(tài)。一方面,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活了,其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它為學生的智力活動提供強大的心理動力和能量;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系統(tǒng)被激活了,其智力活動的速度和水平逐步得到了提升,認知效率高,建構(gòu)能力強,創(chuàng)造性火花不斷迸發(fā)。而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促進、互融共生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以情促智,因智生情,情智共生”的美好境界。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活躍態(tài)”?卞老師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在教學《橋》一課的過程中,他采取了多種方式不斷激活學生:
第一,始終用飽滿的情緒感染著學生。以情激情是將學生帶入課堂情境的重要法寶。
第二,卞老師總能敏銳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將精當?shù)狞c評融入激勵中;學生的表現(xiàn)各不相同,老師的點評與鼓勵也絕不雷同,每一次評價都是“唯一”的。
第三,卞老師善于引領(lǐng)學生循著其內(nèi)生的興奮點學習。他注重抓住學生閱讀文本的“最初體驗”進行深化探究,將探究的點落在學生體驗最新、感觸最深的文本要素上。
第四,卞老師善于在關(guān)節(jié)點上恰到好處地進行高水平的總結(jié)提升,讓學生在很強的獲得感中產(chǎn)生升華感、滿足感?!稑颉愤@堂課有三次這樣的總結(jié)。其中,課尾的拓展性總結(jié),不僅語言優(yōu)美,而且內(nèi)容真切感人,揭示了老漢人格的普世價值與典型意義。對學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語文學法遷移的指導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具有此種意義的話語怎能不激活學生身心、震撼學生靈魂?
時下的很多課總讓人感覺燒的是“溫吞水”,不溫不火,始終沒有燒開的時候。學生的身心系統(tǒng)似乎處于半睡半醒的狀態(tài):一個問題問下來,舉手者寥寥;一個要求提出來,學生行動緩慢。整個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大腦仿佛被凍著了,精神不振,思維不暢,這樣的課設計得再好也沒有效率可言。
二、學生始終呈現(xiàn)“躍升狀”
具有升騰感的課堂,總能讓人看到學生躍升的狀態(tài)。觀課者能清晰地看到學生提升的軌跡,能不斷聽到學生成長的拔節(jié)聲。學生那不斷躍升的狀態(tài)常常感動著觀課者,使人在心底不斷暗生驚喜和贊嘆,卞鋒老師的課就給人以這樣的感覺。
1.理解不斷升入高層級。理解上的“躍升”可以從兩個維度去解析。(1)在具體要素上,既包括對內(nèi)容理解的“躍進”,又包括對形式理解的“深入”。在引領(lǐng)學生逐層深入地理解老支書精神與人格的同時,卞老師還不斷引領(lǐng)學生步步深入地領(lǐng)悟課文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方式,將對內(nèi)容與形式的提升性理解有機統(tǒng)一在教學過程中。(2)在呈現(xiàn)形態(tài)上,既是指整堂課上學生能實現(xiàn)“多級跳”,又是指學生在每一個板塊甚至每一學習環(huán)節(jié)上能實現(xiàn)“不斷遞進”。卞老師在引領(lǐng)學生理解文本上實現(xiàn)了“六級跳”:一跳,速讀全文,初知內(nèi)容,用關(guān)鍵詞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二跳,批注閱讀,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理解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逐步變得鮮活起來;三跳,尋讀環(huán)境描寫,理解文本通過環(huán)境渲染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特色;四跳,回讀關(guān)鍵情節(jié),理解文本通過出人意料的情節(jié)安排,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特色;五跳,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給橋命名”,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促進學生在理解人物精神和進行個性化言說上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融合;六跳,總結(jié)升華,拓展延伸——從小說世界走進現(xiàn)實世界,從文本中的老漢延展到生活中許多平凡而偉大的人,使學生邁上本課學習的最高峰。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卞老師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都十分重視引領(lǐng)學生“不斷走向高處”。例如,在引領(lǐng)學生實現(xiàn)“第二跳”的過程中,卞老師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邊讀邊進行批注,寫下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中相互補充、相互碰撞——這種同學間的補充和碰撞對每一個體來說都是一種提升;卞老師在此過程中又不失時機地進行追問、點評、提煉、總結(jié),使學生的理解層次達到更新的高度。
2.朗讀不斷達到新水平。朗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不僅是促進學生理解文本、積累語言、形成語感的重要語文學習方式,而且是衡量學生理解力、共情力、表達力的重要指標。好的語文課堂應能清晰地看到學生朗讀水平的不斷提升。卞老師的這堂課就體現(xiàn)得很好,學生隨著老師層層深入啟發(fā)和點撥,朗讀水平越來越高。他采取了多種有效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1)合作朗讀促提升。這堂課安排了兩次師生合作朗讀:在學生速讀全文初步了解主要內(nèi)容后,老師與學生第一次合作朗讀,由老師領(lǐng)讀環(huán)境和情節(jié),學生讀課文中直接描寫老漢的內(nèi)容。老師提出了一個特別要求:“我們整個朗讀要讓別人聽起來渾然一體,就像同一個人讀的一樣?!边@個要求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它具有示范性、引領(lǐng)性、促悟性,它提示著學生要用心傾聽老師的朗讀,要準確領(lǐng)悟老師朗讀中所傳遞的情感,要能順著老師的情感基調(diào)和氣息走勢,去進行銜接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朗讀。這一次合作朗讀雖然學生與老師還有一定差距,但它為后面的理解和朗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第二次合作朗讀是在引導學生尋讀環(huán)境、理解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之后,老師深情朗讀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學生朗讀描寫老漢神態(tài)、語言和動作的句子。由于有了前面的理解做基礎(chǔ),再加上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示范和情感渲染,學生朗讀得十分到位,與老師的朗讀真正做到了渾然一體,比第一次合作朗讀的水平有了質(zhì)的飛躍。(2)巧妙點撥促提升。卞老師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關(guān)鍵語段的過程中,總要讓學生用朗讀表達自己的理解,然后進行恰當?shù)狞c評、點撥或追問。在這些恰到好處的點評、點撥和追問之后,學生朗讀的質(zhì)量明顯提高。(3)對比朗讀促提升。在引導學生感悟結(jié)尾情節(jié)出人意料的魅力之后,老師先讓學生朗讀描寫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兒子的悲情結(jié)尾(第24~27自然段),接著又讓學生朗讀老漢從隊伍中“揪”出兒子、怒責兒子的片段(第14~18自然段),使兩個情節(jié)形成強烈的對比。學生的朗讀用情用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與一開始的單獨朗讀感覺完全不同。(4)巧配音樂促提升。卞老師根據(jù)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特點精心挑選音樂,音樂的旋律與課文情感十分契合,長短與每次朗讀長度做到了一絲不差。整堂課先后三次將音樂巧妙插入師生的朗讀中,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讀得更為深情,課堂產(chǎn)生了感動人心的藝術(shù)效果。
3.表達不斷躍上新高度。語文課在本質(zhì)上是語言學習課,學生語言表達進步的程度和達到的高度,是評價一堂語文課優(yōu)劣的關(guān)鍵指標。閱讀課只有將解讀課文內(nèi)容與積累和運用語言結(jié)合起來,將深度感悟人物的思想情感與高品質(zhì)的言語表達融合起來,才能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卞老師的教學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稑颉返慕虒W比較突出的有兩處:一是將詞語教學與概括主要內(nèi)容有機結(jié)合起來。卞老師的高明之處體現(xiàn)在他不是就詞教詞,而是將讀詞、理解、表達整合起來。他將本課新詞分為三組(描寫環(huán)境的、描寫老漢的、描寫老太太的)來學習,每組詞構(gòu)成了一個意義組塊,每個詞在完整的意義組塊中成了有根須的意義元素;在分組學詞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理清小說的三個要素、弄清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和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使所學詞語成為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關(guān)鍵按鈕;最后,讓學生用上所學的新詞,完整地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使所學詞語在完成新的有較高難度的任務中得到了一次綜合運用。從學生的表達來看,這一教學設計收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二是在學完課文之后,創(chuàng)設假設情境,讓學生在“災后重建的新橋”前,給“新橋”取名,并說出自己所取名字的含義、理由?!吧鼧颉薄跋M麡颉薄胺瞰I橋”“愛之橋”“神圣橋”……取名多種多樣,學生從不同角度對人物精神和價值做出不同解讀,升華了對課文“人文主題”的認識。而在回答“為什么取這個名字”的表達中,學生心潮澎湃、思如泉涌,表達精練、生動、完整,達到了語言與精神的同構(gòu)共生,將本課的學習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高光點”
具有升騰感的語文課堂能讓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文本的“高光點”?!案吖恻c”本是美術(shù)用語,本文借用這個概念,是指文本中對學生發(fā)展最有價值、最具提升性的地方,這些地方一定是文本最光亮、最有特色、最有魅力的地方。從文本內(nèi)容來說,是能擴寬學生精神領(lǐng)域、提升學生精神境界的地方,是那些能照亮學生心靈、打開學生視界、激活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思想、撥動學生情“弦”、觸動學生靈魂的地方。從文本表達的形式來說,是在以往同類文的閱讀中少見或未見過的表達方式,如那些以往沒見到的新語詞新句式、首次讀到的一種修辭手法或表現(xiàn)方式、難得一見的組句形式或組段方式、非常新鮮的開頭或過渡、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安排、出人意料的結(jié)尾、新穎獨特的敘述、描寫或抒情的方法,等等。總之,是文本最具個性和吸引力、最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最令人留戀和難忘的地方。而上述兩個方面在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中是高度統(tǒng)一的,特別的思想情感一定會用特別的表達形式進行表達,所以文本潛藏的“高光點”一定是特殊的思想情感與高妙的表達方式有機融合的點。每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都有這樣的點。這樣的點一般都在文本比較獨特的地方,筆者稱之為文本特質(zhì)——文本獨有的美質(zhì)。文本特質(zhì)常常隱現(xiàn)在文字中,自身并不能發(fā)光,需要有敏銳的眼去發(fā)現(xiàn)它,更要有敏感的心去照亮它。閱讀主體的心與眼有了充足的“光源”,文本潛在的美才能在閱讀時成為閃閃發(fā)亮的“高光點”。
學生在閱讀中如果能不斷發(fā)現(xiàn)文本的“高光點”,那他一定是興奮的、激動的、愉悅的,他在學習中一定是沉迷的、忘我的,一定是全神貫注、樂此不疲的,他的心智一定有飛翔、升騰的感覺,因為每一個“高光點”都像是深藍天空中那些閃亮而神秘的星星一樣,吸引著學生去仰望它們,激發(fā)著學生心馳神游,張開思維與想象的翅膀。
卞老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關(guān)注了文本的三個“高光點”。第一,用動人的細節(jié)刻畫立體的人物。課文通過對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的描寫,塑造了一位舍己為人、不徇私情但又不失父愛的老支書。卞老師引導學生在批注閱讀中、在互相交流中發(fā)現(xiàn)文本中最打動人心的那些詞語和句子,深度感悟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引導他們通過深情朗讀將人物形象再現(xiàn)在眼前、矗立在心中。第二,用生動的環(huán)境描寫渲染緊張氣氛,烘托人物形象。課文花了很多筆墨描寫越漲越高的洪水和搖搖欲墜的木橋,使人在閱讀時感到緊張、揪心。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個重要特色。卞老師對此顯然有深刻認知,所以在學生正面感悟人物形象之后,他辟出時間引導學生尋讀全文描寫洪水和木橋的語段,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對課文的環(huán)境描寫不僅獲得豐富而直觀的感受,而且對其作用有了深刻的理性認識。第三,出人意料的情節(jié)安排凸顯人物高尚的靈魂。文章結(jié)尾寫老太太祭奠在洪水中死去的丈夫和兒子,點明老漢與小伙子原來是父子關(guān)系。這一出人意料的結(jié)尾(情節(jié)安排)直擊人心、震撼人心,讓人唏噓,讓人感動,是文章很亮的一個“高光點”。卞老師用“回讀情節(jié)”的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情境安排的藝術(shù)效果和特有魅力。上述三個“高光點”實際上也是課文所在單元的“高光點”。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小說單元,此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讀小說,關(guān)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卞老師居高臨下研讀教材,精準把握了課文及單元整體的亮點與重點,在教學中始終引導學生扣住“高光點”學習,讓學生充滿了發(fā)現(xiàn)的快樂,提升的驚喜。在整堂課收尾時,卞老師將單元導讀中最重要的提示“讀小說,關(guān)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投放到大屏幕上,讓學生齊讀,使單元“高光點”在每個學生的眼前閃閃發(fā)亮。語文課“讓學生學什么”的問題是比“讓學生怎么學”更重要的問題。
感謝參加大賽的全省小語界的青年才?。∮^看他們的課,讓我產(chǎn)生了升騰感。期盼更多老師創(chuàng)造具有升騰感的語文課堂!
(卞鋒,泰興市襟江小學南校區(qū)語文教師、泰州市學科帶頭人;楊金林,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養(yǎng)對象、泰州市若水教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