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丙鵬
【摘? ? 要】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是博物館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博物館管理水平、促進其自身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積極建設數字化博物館,通過博物館網站、微信、微博將博物館相關文化信息與大眾共享。線上博物館充分發(fā)揮了數字化技術的優(yōu)勢,不受地域、時間的限制,快速、便捷,覆蓋面、信息量大,可以使博物館文化共享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時代? 博物館? 數字化建設? 文物管理? 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0.018
一、博物館信息數字化的內涵
博物館的信息化,是利用互聯網、通信、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圍繞藏品、展示、研究三項基本工作開發(fā)博物館信息資源,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和水平的過程。博物館信息化的內涵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技術信息化。所涉及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第二,數據處理過程信息化。利用計算機相關技術采集、處理博物館信息資源,從而實現信息共享。第三,辦公與管理的信息化。第四,博物館藏品、陳列、研究的信息化。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強藏品數字化管理,提高陳列展示的多樣性和用戶體驗,改進研究方法和提高研究效率。第五,博物館服務信息化。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公眾號、APP等新媒體,挖掘客戶偏好,推出體現博物館文化內涵和吸引參觀者的主題展覽和教育活動,并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高公眾的參與體驗感。
二、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與文物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更好地展示文物,實現資源共享與文化傳播。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和文物管理能實現對文化的傳承,使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充分展示,開展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后就可以擁有專門的網絡平臺,在平臺之上能及時交流,實現信息的迅速傳播與資源共享。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可以對文物進行有效的收藏,還能利用計算機技術將相應的信息轉變成數字化檔案,實現長久保存,這樣就能保證文物不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在數字化博物館的支持下,人們都可以參與到學習和研究之中,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文化傳播。其次,有利于信息修復儲存和拓寬展覽渠道。文物因受年代久遠及材料落后等諸多因素影響,成為非常容易損壞且持續(xù)處于崩塌狀態(tài)的物件。數字化技術為博物館保護文物提供了新的可能,博物館通過有效運用數字化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文物內涵的永久性儲存,還能對文物進行常人無法很好完成的深度修復。博物館通過積極應用數字化技術,能較好地解決當前面臨的兩難問題,大大拓寬文物的展覽渠道,有利于文物的價值展現。第三,能夠將文物進行有效修復與還原,有利于學術研究及宣傳教育。博物館的重要職能是有效保護館內的相應藏品,這里所說的保護不單單是對文物進行較為簡易的看管,而是采取合理的措施,讓文物在不受到進一步侵蝕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對其進行修復與還原。采取數字化技術能夠在電腦中制訂合理的修復與還原計劃,并通過數字化模擬的方式不斷進行嘗試,根據所出現的問題對計劃進行合理的調整,從而達到最佳的修復還原效果。
三、當前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存在的問題
首先,資金投入不足,法律政策執(zhí)行力不足。當前保護與管理最大的問題是資金投入不足。博物館是非盈利形式的機構,全部依靠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工作中常出現資金短缺情況,造成文物保護環(huán)境較差,得不到較好的保存,長時間出現損毀。資金不足導致博物館的安全保護系統(tǒng)較為落后,文物易被盜竊。我國雖然對文物保護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部門隨意性較大,沒有重視法律法規(guī),未嚴格開展工作,導致相關法律法規(guī)執(zhí)行較差,無法發(fā)揮其約束作用。其次,設備技術落后,相關人員的素質有待提升。當前我國的博物館數量比較多,但真正達到標準的只有一小部分,許多博物館在設備技術方面比較落后,文物存放的環(huán)境比較差,尤其是對濕度及溫度的掌控不到位,這對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是不利的,無法有效地保護管理文物。博物館工作人員專業(yè)素質參差不齊,專業(yè)技術人員較少,轉行過來其專業(yè)素質不足,缺乏文物保護管理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沒有經過正規(guī)的相關培訓,職業(yè)素質有待提升。對文物保護知識、儲備知識認識不足,進行文物搬運時簡單粗暴,導致文物損傷,且進行保護工作時因專業(yè)知識欠缺,未對文物進行妥善保護。
四、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與文物管理保護的措施與方法
首先,打造個性化博物館,明確工作內容,構建專門的網站與平臺。開展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時,博物館的規(guī)模、外觀等要體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展示出博物館的個性,確保數字化建設有一定的針對性,要構建與博物館自身情況相符的數據庫,便于各種信息和數據得到有效存儲。進行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時要全面收集文物的信息,再對信息進行分類、錄入和編碼,除平面圖像外,還有實體文物的信息。確定收集的文物信息后要將其統(tǒng)一錄入到數字化查詢系統(tǒng),方便人們查詢。通過文物信息正確指導文物發(fā)掘工作,可以實現對文物的進一步保護,在不斷提高文物發(fā)掘質量的同時,還要對考古信息進行保護,制定完善的管理體系,構建先進的考古信息系統(tǒng)。進行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時要保證文物能得到全面、多元化的展示,要建設文物信息網站與平臺,保證得到合理設計,還要保證信息全面,功能完善。因此,要采用多媒體技術建設專門的場館,包括各種各樣的信息,如視頻、動畫、圖片、語音等,方便人們可以隨時了解博物館的信息并具有多元化的感受。完善文物信息檢索的功能,實現信息動態(tài)化管理,確保人們能夠在網站上隨時搜索感興趣的信息。
其次,完善文物信息數字化管理體系,健全完善博物館信息化建設體制機制。從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與管理的角度分析,為確保各項工作的質量與效率,要對不同類別的信息數據進行分類管理。要積極引進與應用信息化技術不斷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使館內各項工作都能在管理系統(tǒng)內實施。注重各類信息數據收集、文物信息管理,逐步完善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內容,尤其對文物發(fā)掘工具的管理要加大保護力度,明確文物發(fā)掘質量,采取科學措施對各種考古信息進行管理。進一步完善博物館信息化建設體制機制,加快博物館信息化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建設。建設博物館信息化基礎標準,規(guī)范藏品數據庫的建設、信息系統(tǒng)的運行與維護,對各種文物信息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制定專用術語、編號、圖符等,編制相關的術語詞匯集、百科全書、敘詞表等資料,并且將文博系統(tǒng)中的各種文獻、期刊、資料等編制列表,建立可供檢索的題錄數據庫。建設博物館信息化技術標準,規(guī)范博物館在業(yè)務開展過程中的信息設備配置、開發(fā)和使用行為,對數據資源和使用設備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實現文物信息資源的館際共享。建設博物館信息化管理標準,包括文物信息管理工作規(guī)范、藏品信息采集和保存工作規(guī)范、文物機讀目錄數據標準等,推動博物館信息工作逐步規(guī)范化、統(tǒng)一化、標準化與科學化。
第三,硬件建設是數字化的根本,內容建設是數字化的靈魂,后期維護是數字化的有力保障。大型數據庫是存儲平臺的基礎,能實現對文物資源的穩(wěn)定管理,要搭建一個以電腦、網線、存貯系統(tǒng)、管理系統(tǒng)為主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平臺搭建方面必須硬件保障和軟件安全提升雙管齊下,硬件設施必須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軟件層面必須利用安全認證、資料備份、用戶權限和資料傳輸加密等技術確保數據存儲的安全性。硬件搭建完畢就要進行內容的輸入,利用多媒體、三維動畫、虛擬現實等技術對館藏文物進行深度處理與加工,更加全面、直觀地呈現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展品信息加工平臺必須堅持在文物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基礎上加強對展品信息的深度開發(fā)。通過該平臺完成對文物影像的采集與制作,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出更直觀的三維場景,讓參觀者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以增強對文物和歷史的了解。借助多媒體導覽技術、交互3D視頻技術、虛擬時空體驗技術等技術手段,加強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并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不斷充實APP或設計手機網頁內容,確保數字化的成效不斷推陳出新,以便更好地系統(tǒng)化、科學化、長期化。
最后,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全面管理博物館文物資源。文物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是為了能讓文物通過數字化創(chuàng)新的形式來進行文物保護,而傳統(tǒng)的文物修復工作既費時間又費人力,更容易讓文物出現二次損傷。利用數字化對文物進行保護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對文物的修復工作提供一種保障,讓其能夠自動還原,自動匹配大小,從而提高文物修復工作效率以及創(chuàng)新文物保護方式,以創(chuàng)新的文物保護方式來加強對博物館文物的保護工作,能夠很好地實現博物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同時,對博物館文物管理流程進行完善,使各項工作都有明確的要求,從而促進博物館文物管理規(guī)范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治瑞.淺析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文物世界,2017(3).
[2]郭立.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與文物管理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19(07).
[3]王佳鑫.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6.
[4]張寶圣.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思考[J].文物世界,2019(6).
[5]胡微娜.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與文物管理特點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2).
[6]李宗康.信息互聯環(huán)境下文物保護平臺建設實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