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勝
【內容提要】在2020年11月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要構建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fā)展共同體和人文共同體。人文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社會和民意基礎。構建人文共同體可以加強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可以更好地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也可以增進友誼,增強政治互信,促進國家間的全方位合作。在具體實踐中,構建人文共同體需要根植于人民,從理念、政策、行動層面多維推進,要有正確的理念來引領,要有相應政策和機制來提供保障,要有實際行動來推動落實。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文共同體 人文交流 民心相通
黨的十八大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提出至今,內涵不斷豐富、完善,逐漸成為強有力的中國話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成為新時期中國對外交往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2020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強調,上海合作組織要弘揚“上海精神”,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多實踐探索,要加強抗疫合作,構建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維護安全和穩(wěn)定,構建安全共同體;深化務實合作,構建發(fā)展共同體;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文共同體。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和建設路徑進一步明確、豐富。而構建人文共同體是夯實人文基礎的關鍵,是實現(xiàn)民心相通的必經路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全球抗疫之時,各國更需要相互理解,互學互鑒,團結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加強人文交流、構建人文共同體就更加重要。
一、當今時代迫切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基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樣一個時代背景而提出的重要思想。這樣一個時代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人類成為聯(lián)系緊密的共同體。進入21世紀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世界進入了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fā)展,市場、資源、信息、人才等高度流動,高度全球化。人類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各國利益交融、休戚與共,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人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成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成為當今時代人們需要面對的一個客觀現(xiàn)實,這樣一種現(xiàn)實決定無論是思考國際秩序、全球性問題,還是思考世界和人類的未來,都需要從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一現(xiàn)實和視角出發(fā)。
二是全球性問題沒有隨科技進步而減少,全球性挑戰(zhàn)反而與日俱增。近年來,全球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持續(xù)不斷。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貿易和投資爭端加劇,全球產業(yè)格局和金融穩(wěn)定受到沖擊,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發(fā)展鴻溝不斷擴大,兵戎相見時有發(fā)生。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持續(xù)擴散,恐怖主義蔓延、氣候變化加劇、傳染性疾病不時出現(xiàn),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網絡安全、外空探索、極地開發(fā)等新問題新挑戰(zhàn)也在不斷增加。全球需要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fā)展赤字。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各國只能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協(xié)調合作,共同應對。
三是陳舊思維與陳舊理念依然存在,各種思潮碰撞加劇。盡管和平與發(fā)展仍是時代主題,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但是強權政治、單邊主義、霸權思維、零和博弈、叢林法則、贏者通吃等陳舊理念依然存在,冷戰(zhàn)思維依然流行,人們的思想理念經常落后于時代發(fā)展潮流,為當今世界增加了很多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和平與發(fā)展不時受到威脅和挑戰(zhàn)。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孤立主義、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等思潮迭起,碰撞不斷。各國迫切需要改變觀念,認真思考“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思考“應該建設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
四是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不斷變化,中國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穩(wěn)定力量和塑造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chuàng)造了社會長期穩(wěn)定和經濟快速發(fā)展兩大奇跡。中國深刻意識到,任何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必須符合時代潮流。中國的發(fā)展需要和諧穩(wěn)定的國內環(huán)境,需要和平安寧的國際環(huán)境。世界繁榮穩(wěn)定是中國的機遇,而中國發(fā)展是世界的機遇。因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大國自信的體現(xiàn),也是中國大國擔當和世界胸懷的體現(xiàn)。與此同時,國際上也有人擔心,認為中國會“國強必霸”,不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不時出現(xiàn),甚至也有人擔心中國會推翻當前的國際秩序,另起爐灶。中國需要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和關切。作為世界大國,中國也需要為全球性問題提出中國方案。
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雹卺槍Α笆澜缭趺戳?、我們怎么辦?”這一世紀之問,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鄭重宣告,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③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人文共同體奠定社會基礎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截至2021年1月5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超過8600萬人,死亡人數超過185萬人,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命和健康。疫情還外溢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各國需要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的任務更加緊迫。疫情也使全球化遭到重創(chuàng),反全球化、排外、封閉、盲目自大等情緒不時被政治操控。有些國家大搞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簽化,突出意識形態(tài)差異、制度差異、價值差異,甚至認同差異,還將人文交流政治化、安全化,毒害了國際輿論環(huán)境,影響了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認知,影響了全球抗疫合作。一些國家出現(xiàn)社會分裂和種族沖突,文化和理念層面的隔閡不斷加深。國際上不時出現(xiàn)“文明沖突論”“種族優(yōu)越論”“文明優(yōu)劣論”等論調。各國抗疫舉措和抗疫效果各不相同,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團結合作、共克時艱。應對共同挑戰(zhàn)既需要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物質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等方面的精神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更需要加強人文交流,打造人文共同體。
人文共同體可以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社會和民意基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五大支柱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具體目標和努力方向。以此為目標,中國以實際行動與友好伙伴推動構建雙邊共同體,與各方打造周邊、亞太、中國—東盟、中非、中阿、中拉等區(qū)域共同體,倡議網絡空間、核安全、海洋、衛(wèi)生健康等專門領域的命運共同體。國與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是關鍵,而構建人文共同體可以為實現(xiàn)以上目標奠定情感基礎,打牢民意和社會根基。構建人文共同體要做好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人文交流。與政治交往、經貿合作等不同,人文交流是文化與思想的交融,是以“民心相通”為宗旨,以增進國家及民眾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為前提,以相互性、平等性、包容性為原則,以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和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為目標,④具有基礎性、廣泛性、社會性和持久性等特點,通過各國人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增進理性認知,實現(xiàn)彼此間文化認同。加強人文交流不僅可以為國家間發(fā)展各領域關系奠定民意基礎,更可以起到關系穩(wěn)定器、務實合作推進器和人民友誼催化劑的作用。⑤
構建人文共同體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以下目標。首先,可以加強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進中外民心相通。人文交流可以使雙方通過了解對方歷史、文化、信仰,加強感情和心靈溝通,消除隔閡和誤解,相互了解,塑造共識。當前,不同國家、民族、社會之間存在誤解、爭端、沖突甚至戰(zhàn)爭,有時文化差異也是一個原因,擁有不同文化理念和歷史經歷的人,其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處事之道也各不相同,彼此間很容易出現(xiàn)誤解和誤讀。例如,西方的人文精神強調個人的價值、地位和作用,而中國的人文精神重視和諧思想,二者側重不同。加強人文交流、構建人文共同體是增進相互理解和互信的關鍵。
其次,可以更好地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各國文明都是基于本國歷史傳統(tǒng)和國情,經過長久發(fā)展,積淀而成,匯集各國精華,有其獨特價值,都應得到承認和尊重。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強大動力,也是保持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前提。長期以來,受西方理念、西方經驗和西方敘事的影響,文明偏見、文明歧視、文明優(yōu)越、文明對抗、文明沖突論不時出現(xiàn),而構建人文共同體就是要消除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與偏見,最大程度促進個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在差異中探尋不同文化共性,推動各國形成文明共識,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平等對待各國文明,使其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最后,可以增進友誼,增強政治互信,促進全方位合作。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是國家間關系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和動力。發(fā)展國家間關系既要重視經貿往來、政治合作,也要重視人民之間的交往和思想文化的交流,以營造國家間的良好合作氛圍,維持和推動政治互信。打動人心最重要的媒介是情感和文化認同。只有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才能讓發(fā)展程度各異、歷史文化宗教不同的各國人民產生共同語言、增強互信、加深彼此認同。在政治層面,世界各國擁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互信是各國交往的基石,是在相互了解、不斷增信釋疑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需要超越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差異,堅持和而不同。建立了政治互信就可以為政治、經濟、安全、外交等領域的合作奠定支撐平臺,為國家間長期合作提供保障。
三、構建人文共同體需要多維推進
構建人文共同體需要根植于人民,從理念、政策、行動層面多維推進。
首先,構建人文共同體要有正確理念來引領。推動構建人文共同體要堅持開放理念,堅持平等、互信、互利、協(xié)商原則,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平等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各國應本著平等尊重、包容互鑒、和而不同的精神,尊重文明多樣性,倡導文明交流。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所強調的,“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⑥各國應該超越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差異,在關切本國利益的同時,更要有世界關懷。在談到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時,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夯實長遠發(fā)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⑦只有這樣,各國才可以突破文化差異壁壘,彌合分歧,相互欣賞,相互借鑒,共享優(yōu)秀人文資源。
其次,構建人文共同體要有相應政策和機制來保障。人文共同體的構建既涉及政府層面,也涉及民間層面;既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又涉及衛(wèi)生、體育、青年等多個不同領域,制定相應政策、建立相應機制可以為構建人文共同體提供保障和依據。例如,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對中外人文交流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重點、重大舉措及工作機制等進行了系統(tǒng)規(guī)劃。⑧該意見明確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的宗旨是要以服務國家改革發(fā)展和對外戰(zhàn)略為根本,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要以堅持以人為本、平等互鑒、開放包容、機制示范、多方參與、以我為主、改革創(chuàng)新等為原則,這些為深化人文交流提供了指南。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以我為主強調以中國的政治立場、文化立場為主導,把握中外人文交流的方向,針對誤解和偏見,主動開展相關活動,有針對性地糾偏,增進理解和親和性;兼收并蓄,就是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⑩
建立相應機制可以保持人文交流活動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也可以提升人文交流的層次和質量。例如,“中法文化之春”至2019年已成功舉辦14屆,全面推動了中法文化交流與互動。全方位、深層次、多渠道的人文合作機制可以有效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中法人文交流機制是中國最早推動建設的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包含教育、文化、科技、衛(wèi)生、體育、旅游、青年、婦女、新聞媒體和地方合作等10個領域內容,為促進中法民眾相互了解、相互認知、相互理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1再比如,2017年4月,“中國-南非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首次會議召開,中非人文交流也開始機制化,以更好地推動中非在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青年、婦女、體育、智庫、媒體、旅游等領域交流合作,取得實際成果。截至2019年11月,中國先后與俄羅斯、美國、英國、歐盟、法國、印尼、南非、德國、印度、日本構建了10大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有效促進了中外人文交流。在中國幾乎所有的雙邊關系中,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成為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與多國簽署文化合作協(xié)議,建立文化中心,共同舉辦各類人文交流活動。各國在教育、文化、旅游、體育、媒體、婦女等領域交流合作,形成全方位、深層次、多渠道人文合作機制,是構建人文共同體的重要路徑。
最后,構建人文共同體要有實際行動來推動。人文共同體的構建是要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互通,主體是人民,根本動力來自人民。在構建人文共同體的過程中,一是要突出人民為主體,讓各國人民參與到構建人文共同體的行動中來。除發(fā)揮元首外交和首腦外交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發(fā)揮政府層面的推動作用外,還要不斷豐富民間交流的內容和主體,拓寬人文交流深度和廣度,使人文交流重心下沉,貼近民眾,將人文交流寓于中外民眾日常交往中。二是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形式,要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每年春節(jié)期間,世界多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慶?;顒樱缑朗辰?、春節(jié)游園會、傳統(tǒng)民族歌舞、書法、傳統(tǒng)服飾、畫臉譜等中國文化體驗活動,讓國外民眾有機會接觸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國借此也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要做好青年群體的人文交流,為各國間友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積蓄力量。例如,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要繼續(xù)辦好上合組織青年交流營活動,在未來3年為各成員國提供600名青年交流名額,培養(yǎng)相知相親的青年一代。12三是要積極利用各種媒介,廣泛宣傳人文共同體的新理念、新成就,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在人文交流領域創(chuàng)建一些品牌活動,使其產生持續(xù)性影響。近年來,中國與其他國家創(chuàng)辦了“旅游年”“文化年”“文化節(jié)”“語言年”“青年友好交流年”等品牌活動,深化人文交流。四是要提升人文交流質量,實現(xiàn)真正的民心相通。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當前中國提出的很多新理念、新主張和新政策背后都蘊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理念和傳統(tǒng),加強人文交流要讓國外受眾真正了解中國文化背后的理念,產生認知共鳴,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否則很難實現(xiàn)真正的民心相通。
作者:外交學院副院長、教授,北京市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基地首席專家
「注釋」
①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深化團結協(xié)作 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的講話》,外交部網站, https:// 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t1831131.shtml,2020年11月10日。
②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72頁。
③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外交部網站,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t1431760. shtml,2017年1月19日。
④王珩、王麗君:《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中非人文交流理論體系構建》,《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
⑤《劉延東出席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談會并講話》,中國政府網, http://www.gov. cn/guowuyuan/2018-02/07/content_5264730.htm,2018年2月7日。
⑥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8頁。
⑦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8-470頁。
⑧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21/c_1122148432. htm,2017年12月21日。
⑨同⑧。
⑩查明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共同話語研究》,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 cn/n1/2019/0715/c1002-31233797.html,2019年7月15日。
11王戰(zhàn)、張瑾:《“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法關系發(fā)展中對中法人文交流影響的實踐研究》,《法國研究》2020年第1期。
12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深化團結協(xié)作 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的講話》,外交部網站, https:// 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t1831131.shtml,2020年11月10日。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