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
婆婆納的故鄉(xiāng)在阿拉伯,但它可真是個快腿的“婆婆”。
婆婆納細小的種子夾在人們的鞋縫里,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迅速生根發(fā)芽,開枝散葉,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月初,婆婆納就開花了。小巧的藍色花朵撒在綠茸茸的、挨挨擠擠的小葉子里,像是無數(shù)藍色的眼睛,閃爍著,感受著天地的恩澤。
田埂上,小路的兩邊,到處是婆婆納的身影。它們安靜地開放著,不吵鬧,不喧囂,星星點點,如一條藍色的小溪。
鄉(xiāng)下人不管它們的出處,不知道它們是叫阿拉伯婆婆納還是波斯婆婆納,他們起了另一個名字——鵝掌菜。瞧瞧,這名字是不是特別有意思?它讓人感覺這應該是很好吃的一種蔬菜。
婆婆納真就拋卻了一身的洋味兒,變得實用起來,成了雞、鵝和鴨最喜歡的食物。
婆婆納的根系柔弱而纖細,但是很發(fā)達。今春除掉一片,明年更大一片又出現(xiàn)了。它們那在土下的千百只細足,晝夜不停地“走”著。
一條土路兩邊都是藍色的小眼睛,它們不怕人的腳、動物的蹄子踩在它們的身上。那有什么呢?踩輕了,絲毫不放在心上,依然安靜地微笑;踩重了,休息幾天,緩一陣子,慢慢又抬起了頭。
但匆匆而過的人們,似乎沒有耐心欣賞它們可愛的笑臉。
氣溫逐漸升高,土地松軟了,人們開始忙著農(nóng)事。他們把地犁了,弄成一壟壟的,把辣椒苗移栽過去。有的在種藥材,把玄參或者黃芪(qí)的根莖切成均勻的小段兒,讓它們睡在柔軟的土里。
幾棵被主人丟棄的大白菜,從中間長出綠色的莖,頂端開出嫩黃的花。蜜蜂們不嫌棄,圍著它們唱起了歌。
遠處的曬垡(fá)地上,幾只長尾巴的喜鵲歪著頭,不知道因為什么發(fā)愣。
婆婆納不問這些,它們要在這炎熱的天氣里入睡了,只等待十月的秋風將它們喚醒。